被“盯”出來的壞毛病 教育孩子需要正強化
我們都想培養出一個品質兼優的小寶寶,培養良好的生活習慣是媽媽們的義務責任。如果孩子出現一些壞毛病,媽媽們也會及時的糾正,甚至一些媽媽會盯著小寶寶的壞毛病,反復強調,可以說孩子的有些壞毛病是被盯出來的。為什么這么說呢?
專家介紹,有些父母的眼睛總盯著孩子的缺點,并翻來覆去地講這些缺點,這就稱之為負強化。負強化不僅改變不了孩子的不良行為習慣,反而易于強化這種習慣。
鏡頭回放1:“盯”出來的“膽小鬼”—媽媽和不敢玩沙的寶寶
第一次:寶寶晃悠悠地走到沙堆前,站在沙堆邊上停了下來,他的媽媽急急地趕過來,旁人建議這位媽媽帶孩子去玩沙子,媽媽搖搖頭說:“我們家孩子膽子小,他不敢玩沙子,碰到沙子他會害怕。”
第二次:寶寶又一次晃悠悠地來到沙堆旁看其他的寶寶玩沙子。這一次媽媽改變了主意,她嘗試把寶寶抱到沙堆里去,可是寶寶掙扎著不讓小腳碰到沙子。媽媽只好放下寶寶,搖搖頭無奈地說:“膽子真是太小了,碰都不敢碰沙子呢。”
第三次:這一次媽媽脫掉了寶寶和自己的鞋子,然后抱著寶寶走進沙堆,寶寶安靜地趴在媽媽身上。媽媽嘗試把寶寶放到沙堆上,但是剛剛接觸到沙子,寶寶就把小腳丫縮了回去,媽媽又試了一次,寶寶立馬哭鬧了起來,媽媽趕緊抱起寶寶,對寶寶說:“我們家的膽小鬼呀,連沙子都不敢玩,真是膽小呀……”
評析:寶寶嬌嫩的小腳初次感受沙子的陌生質地而產生恐懼是正常的現象。經過正確引導或者等一等再讓寶寶接觸沙子,寶寶肯定會愛上玩沙這個益智又有趣的游戲。但媽媽在引導的過程中一方面想要幫助寶寶克服對沙子的恐懼,一方面又不斷地重復“寶寶膽小”這個消極的信息,二者的效果自然是相互抵消的,在媽媽說“膽小鬼”的聲音中,寶寶會產生自我懷疑,不敢邁出新嘗試的步子,媽媽把膽小變成了寶寶的習慣。
鏡頭回放2:“盯”出來的“漏下巴”—吃飯灑米粒的寶寶
晶晶吃飯,剛拿起勺子,媽媽就開始嘮叨:“好好吃,不要弄得哪都是米粒,粘糊糊的。”晶晶剛吃一口,不小心掉桌上幾個米粒,媽媽馬上又說:“都提醒你了,怎么還掉米粒?”晶晶也不說話,每吃一勺都掉幾個米粒,有時甚至是故意的,還用腳把掉在地上的飯粒擦來擦去,弄得一地黏黏糊糊的。
評析:晶晶的父母錯誤地認為,關注孩子的壞行為,對孩子進行訓導和懲罰,可以制止不良行為的發展。其實對孩子來說,這種懲罰和訓導都似乎是一種獎勵,因為這一行為引起了父母的重視,故孩子對這一行為印象深刻。這就是不少孩子愛惡作劇的原因所在。
鏡頭回放3:“盯”出來的“小結巴”—說話就緊張結巴的寶寶
跟同齡人相比,豆豆說話不利索,家里人特別著急。媽媽帶豆豆去醫院,醫生檢查后說豆豆的發音器官很正常,根本不是媽媽擔心的先天性結巴。
豆豆想吃東西,就拉拉媽媽的衣角,然后指指食物示意,口里會含混地發出:“我……要……吃”的聲音,媽媽聽到豆豆主動說話會很高興,但每次她都要豆豆把話說完整才給他吃東西。一等好半天,豆豆才勉強說出來:“我……要……吃……餅……干”,不過媽媽還是會不太滿意地對豆豆說:“再好好說一遍,就給你吃餅干。”豆豆漲紅了臉說不出一個字來。媽媽心里是又著急又難過。
評析:小豆豆本來不結巴,可是媽媽的嚴格要求讓豆豆每一次開口說話的嘗試都變得像接受審判一樣異常緊張,媽媽越是要豆豆說,豆豆越是說不出來,這樣的次數多了,豆豆就變得真的像結巴了。
上面的三個故事,存在的共同問題是媽媽們過度關注寶寶的缺點,頻繁使用消極的語言進行消極的心理暗示,使寶寶累積了大量的負性經驗。
好文推薦:
-
孩子經常哭鬧應該怎么辦大家都知道,孩子哭鬧屬于一種正常的現象,而且是與外界交流的一種正常的生理現象,幾乎能夠加深孩子的呼吸,增加肺活量,而且還
-
需要注意育兒知識有哪些家長要注意一些育兒的常識,和孩子交流的時候,你應該扮演很多的角色,不僅僅要扮演家長的角色,一定要注意一些問題,要注意孩子
-
如何引導寶寶學說話呢家庭中突然降生可愛的寶寶,使之讓做父母的都非常幸福,然而此時有的寶寶語言功能非常遲緩,特別是在和同齡孩子進行相對比時,自
-
寶寶學爬行有哪些常見姿勢呢寶寶在出生后身體發育很快,繼而漸漸的身體會出現爬行運動,這預示著寶寶在爬行過后很快就能進行適當的走路前兆,但很多家長由于
-
如何讓寶寶多說話呢寶寶在從母親肚里出生后,此時各項身體發育會慢慢的在發生變化,特別是寶寶的語言功能,偶爾會發出咿呀咿呀的學說話現象,但這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