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齡前兒童的心理典型特點
學齡前期一般為兒童3至7歲的時期。在這個時期,兒童的大腦發育已經達到一定程度,并且已經有了較為豐富的生活體驗,從日常行為能夠體現出一定的行為習慣。也是這個時候,兒童的學習能力和探索能力達到一個高峰,此時需要正確引導兒童的心理發展,給孩子一個正確的引領。這就需要了解學齡前兒童典型的心理特點。
學齡前期兒童最突出的心理特征是:在幼兒期心理發展的基礎上,獨立意識發展,并初步形成參與社會實踐的愿望和能力(具體表現在愿意幫助父母干活,也已有能力給父母拿板凳、吃飯前拿筷子等),獨立生活能力有了很明顯的發展(如能湛江吃飯,自己蹲盆撒尿等)。為此,成人和社會也對他們提出了較高要求,如要求小孩住進寄宿幼兒園,逐漸擔當起自我服務性的簡單職責,包括自己穿衣、吃飯、收拾玩具等,還要在老師指導下充當衛生值日員等。這些活動顯示了他們已經具備了參加社會實踐活動的能力。我們觀察到:當小孩參加了上述社會實踐活動后,又產生了新的心理需求(如要求參與更多的社會實踐活動),社會環境和成人對他們又提出新的要求,新的要求和新的心理需求促進了他們心理活動的進一步發展,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渴望獨立參加社會活動的心理需要和學齡前期兒童從事獨立活動的經驗與水平不足之間產生了矛盾。通過幫助、教育在不斷提高社會活動水平的過程中,即可促進他們心理向新水平發展,心理的發展又使他們社會實踐活動的能力不斷提高。這是學齡前期兒童心理發展的突出規律。
(2)隨著心理過程的不斷發展,學齡前期兒童即可具有最初的對事物的分析、綜合與抽象概括的能力,這使他們在游戲等湖動中,初步學著運用邏輯思維。比如,我們觀察4周歲左右的兒童在“過家家”游戲中可能有:菜必須切碎,否則煮不熟,煮不熟吃了就會肚子疼,就得到醫院打針等一系列簡單的合乎邏輯的思維活動。不過,在此時期由于知識少、經驗不足,還不能經常有意地調節和控制自己的行動,因此,心理的穩定性還較差。
(3)學齡前期的個性特征已開始形成(兒童的個性傾向在幼兒期萌芽,在學齡前期就可形成較為明顯的個性傾向)。
學齡前是孩子進入學校新的社會群體前的時期,這個時期需要建立一個積極的心理準備,使孩子在進入新環境后能夠迅速的適應并發展。父母也要以身作則,多多引導,認真履行好人生第一位老師的職責。
-
兒童心理不健康有哪些表現 如何判斷兒童心理不健康心理健康是指一個人的精神、活動、心理素質的正常情況,而在實際生活中,有些兒童因為很多原因而出現心理不健康的情況,那么兒童
-
盤點對孩子有致命傷害的五種傷害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父母們的陪伴是十分重要的。父母們在陪伴孩子的過程中,應該注意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切忌不要對孩子實施冷
-
孩子犯錯 家長應該怎樣做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難免會犯一些錯誤。當孩子犯錯之后,有的父母會對孩子指責有加,有的父母則是對孩子溫柔相待。可以說,父母
-
寶寶有哪些飲食禁忌事項大家平時需要注意孩子的身體,并且在日常生活中,一定要注意孩子的營養問題,平時大家需要注意合理的進行保健,尤其是自幼兒,更
-
孩子自卑怎么辦?試試這幾招吧!人與人之間總是會存在著差異,有差異就會有比較,在這些比較之下,有的人就會產生自卑的心理。孩子在與他人比較的過程中,也是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