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不吃藥 專家來指導
最近忽冷忽熱的天氣“打倒”了不少寶寶。治病總得吃藥,可對于很多父母而言,喂寶寶吃藥簡直是一個夢魘,往往自己累得滿頭大汗、寶寶哭得聲嘶力竭,仍然沒能“完成任務”。幾天我們就請專家給我們支招。
很多家長都會碰到寶寶不吃藥的情況。其實,現在大部分兒童用藥都是顆粒或水劑,并不算難吃,關鍵是大人要掌握正確的方法,同時注意別讓寶寶產生恐懼心理。
A 1歲以內可使用喂藥器
河南省婦幼保健院兒科總護士長吳金鳳說,現在廠家在生產兒童用藥的時候,都會考慮到孩子們的特點,因此現在大部分兒童用藥都是沖劑或者水劑,而且在生產過程中就加了糖來改善口感,“不像咱們小的時候,大人孩子都是一樣的藥,只不過分量有差別。”
因此,讓年齡在1歲以內的小寶寶順利把藥吃下去,并不是一件特別難的事。吳金鳳說,家長可以用小勺喂藥。“勺子的大小要根據寶寶的嘴巴來選擇,從嘴角伸進去,輕輕壓住寶寶的舌頭把藥喂下去。”吳金鳳說,這樣不容易引起嗆咳,寶寶也不會感到難受、恐懼。需要注意的是,喂藥之后不要馬上把勺子拿出來,而是要等藥咽下去了再拿出來,以免寶寶再把藥吐出來。
“用滴管給小寶寶喂藥最好,或者醫用的注射器,很多嬰兒用品店賣的喂藥器也可以。”吳金鳳說,但要注意,在使用注射器的時候一定要把針頭去掉,這一類的喂藥輔助器具一定要注意清潔,每次使用后煮沸消毒。“另外,在往寶寶嘴里滴藥或噴藥的時候,不要一下噴得太多,也不要太深入寶寶的口腔,以免寶寶嗆咳或窒息。”
B 鼓勵大寶寶自己吃藥
寶寶到了會走會跑能說話的時候,也就是兩歲左右,多半已經可以跟父母進行溝通,也已經有了表達自己意愿的能力。這時候的寶寶不愿意吃藥的時候,父母那可就費大勁了。拿咱們自己來說,誰沒有過被家長“捏著鼻子灌藥”的痛苦經歷?但這并不是好方法。吳金鳳說,捏著鼻子灌藥是不科學的做法。這時候寶寶一般會劇烈掙扎,容易引起嗆咳,藥也吞不下去,還容易讓寶寶產生恐懼或抗拒心理,給以后喂藥增加困難。
“對于大一點的寶寶,家長要跟寶寶講道理,或者用鼓勵的方法,讓寶寶自己把藥吃下去。”吳金鳳說。家長要耐心地和寶寶交流,用溫和的態度勸說,講明“吃藥才能治好病”的道理,讓寶寶覺得自己能把藥吃下去是一件很光榮、很勇敢的事。同時還可以適當給予糖果餅干等小獎勵,這樣讓寶寶從心理上消除對藥物的恐懼,由被動變主動,不再害怕吃藥。
“總之,寶寶在哭鬧的時候一定不能強行喂藥。”吳金鳳說。
C 給寶寶喂藥也要講究姿勢和禁忌
要想讓寶寶順利把藥吃下去,喂藥的姿勢和手法也很重要。吳金鳳介紹,吃藥的時候,寶寶一定不能是平躺的姿勢,可以把寶寶抱起來或者讓寶寶半躺著,總之頭部要高于胃部,才能讓藥物順利咽下;給寶寶喂藥后可以輕輕捏捏雙頰,幫助寶寶吞咽。
兒童用藥中,也不可避免的有片劑。吳金鳳建議,這時候一定不能參照大人吃藥的方式——張口、放藥、喝水、吞咽來給寶寶喂藥。因為孩子吞咽功能不完善,容易引起嗆咳、嘔吐甚至藥片卡住呼吸道等緊急事件。“可以把藥片掰成幾片或碾碎,用溫水加糖水送服。”
但是,不管是什么劑型的藥,都不可以用奶水或牛奶送服。“因為奶中的成分可能會跟藥物成分發生化學作用,出現沉淀或結晶,影響藥物吸收。”吳金鳳說。
如果寶寶還在哺乳期,服藥的時間最好是喂奶前或兩次哺乳之間喂,降低吐奶的幾率。保護呼吸道黏膜的藥物如化痰類藥物、止咳糖漿等,在吃完后半小時內不能喝水;治療寶寶拉肚子的思密達,更不能隨便用水送服,要嚴格按照說明上的濃度配比,以免影響藥效。
“青蛙抱”會不會導致寶寶羅圈腿
有報道稱,家長的“青蛙抱”會導致寶寶。本文我們就一起來看看“青蛙抱”與寶寶的羅圈腿
“青蛙抱”與羅圈腿沒有關系。造成寶寶羅圈腿的原因很多,如軟骨營養障礙等,但以維生素D缺乏性佝僂病為多,早期以多汗、易驚為主要癥狀,如不及時糾正,會影響骨骼發育。佝僂病患兒長到1歲左右,學站學走路時,腿部難以負荷身體的重量,就會導致下肢朝外側彎曲而形成羅圈腿。
家長應以科學的養育方法預防小兒羅圈腿的發生:合理喂養,多去戶外活動,不要過早、過久地站立和學步,少用學步車,不要過早穿較硬的皮鞋,因為嬰幼兒腿部力量較弱,學行走時穿硬質的鞋,會影響下肢正常發育。
值得注意的是,有些正常情況容易被誤認為羅圈腿。6個月以內的嬰兒兩下肢的脛骨(膝關節以下的長骨)朝外側彎曲是正常生理現象,6個月到1歲時就會逐漸變直。一些家長用捆綁法試圖讓孩子腿變直是不對的,因為這樣不但不能矯正腿形,還可能影響孩子髖關節的正常發育。此外,2歲寶寶有時會有輕度膝外翻或膝內翻也正常,大多能在生長過程中自行糾正,無需擔心。
光照胎教促進寶寶視力發育
光照胎教法是通過對胎兒進行刺激,訓練胎兒視覺功能,幫助胎兒形成晝夜周期節律的胎教法。光照胎教法最好從孕24周開始實施,用手電筒即可,因為此時胎兒對光開始有反應。
其實,胎兒在懷孕第13周開始就已經形成了,孕25周前和32周后總把小眼睛緊緊地閉著。從懷孕24周后,將光射進子宮內或用強光多次在母親腹部照射,可發現胎兒眼球活動次數增加,胎兒會安靜下來。
用B超檢查儀可以觀察到,用手電筒的微光作為光源,一閃一滅地照射孕婦的腹部,胎兒的心率就會出現變化。一般來講,每次對孕婦腹部照射3次,照射的同時,準媽媽和寶寶進行對話,告訴寶寶現在是什么時間。這樣,可促進胎兒視覺功能發育,對日后視覺敏銳、協調、專注和閱讀都會產生良好的影響。
需要說明的是,光照胎教和音樂胎教、運動胎教一樣,都是孕婦自身磨練性情、提高修養的過程。準爸爸可以和準媽媽一起進行光照胎教,要堅持下去、有規律地去做,才能使胎兒領會其中的含義,并積極地做出回應。
孕期洗澡注意三項原則
懷孕以后,由于機體內分泌的改變,新陳代謝逐漸增強,汗腺及皮脂腺分泌也會隨之旺盛。因此,孕婦比常人更需要沐浴,以保持皮膚清潔,預防皮膚、尿路感染。可是,如果在沐浴時不注意方法,有可能對母體和胎兒的健康造成影響,對胎兒來說,有些甚至是永久性的損害。那么,孕婦沐浴需要注意哪些問題呢?
注意水的溫度
據近代醫學研究表明,過高的溫度會損害胎兒的中樞神經系統。
據臨床測定,孕婦體溫較正常上升2℃時,就會使胎兒的腦細胞發育停滯;如果上升3℃,則有殺死腦細胞的可能。而且因此形成的腦細胞損害,多為不可逆的永久性的損害,胎兒出生后可出現智力障礙,甚至可形成胎兒畸形,如小眼球、唇裂、外耳畸形等,有的還可導致癲病發作。
一般來講,水的溫度越高,持續時間越長,損害越重。所以,孕婦沐浴時,水的溫度應掌握在38℃以下,并最好不要坐浴,避免熱水浸沒腹部。
時間不宜過長
在浴室內沐浴,孕婦容易出現頭昏、眼花、乏力、胸悶等癥狀。這是由于浴室內的空氣逐漸減少,溫度又較高,氧氣供應相對不足所致。加之熱水的刺激,會引起全身體表的毛細血管擴張,使孕婦腦部的供血不足。同時胎兒也會出現缺氧、胎心率加快,嚴重者還可使胎兒神經系統的發育受到不良影響。
因此,孕婦在進行熱水浴時,每次的時間應控制在20分鐘以內為佳。
應該采取立位
懷孕后,機體的內分泌功能發生了多方面的改變,陰道內具有滅菌作用的酸性分泌物減少,體內的自然防御機能降低,此時如果坐浴,水中的細菌、病毒極易隨之進入陰道、子宮,導致陰道炎、輸卵管炎等,或引起尿路感染,使孕婦出現畏寒、高熱、腹痛等癥狀,這樣勢必增加孕期用藥的機會,也容易留下畸胎或早產的隱患。
-
給新生兒洗頭要注意的事項現在的很多小孩子都是越來越愛衛生了,剛出生的小孩子的頭上肯定也會有一些臟東西的,如果是清洗不掉的情況下,也會堵塞毛孔,引
-
寶寶最佳洗澡時間是什么呢在日常生活中,使其身體在過了一段時間后為之都要進行洗澡,這樣才能更好的保持身心的健康,更不要說對剛出生的寶寶了,所以平時
-
寶寶出牙慢的因素有哪些呢寶寶在經過了幾月的發育,為之毛發、牙齒、骨骼、身高等都有很大變化,使其生活中有的小兒年齡在不斷生長,但就是牙齒不見任何的
-
談談怎么才能讓奶水充足呢母乳是寶寶在日常不可或缺的食物,但生活中有的準媽媽出現了嚴重的乳汁不足現象,這對于自身的健康和小兒不能及時得到營養補充都
-
帶寶寶游泳有哪些注意事項在對于剛出生不久的小兒,家長都有讓寶寶進行訓練游泳,這樣對盡快接受外界適應,與之刺激寶寶視覺、觸覺、平衡感等都帶來極大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