肢體殘疾兒童的心理健康
肢體殘疾兒童的心理健康
在人生發展的不同階段,其心理衛生的目標和內容是不同的。在幼兒時期,心理衛生的目標是要保證兒童身體的正常發育,注意兒童智力的早期開發,塑造兒童最初的個性,培育兒童基本的道德品質和社會適應能力等。這些目標是針對身體健康的兒童而確立的,已經滲透在我們日常的教學活動之中。可是,對身體有殘疾并生活在正常兒童的教育環境中的孩子該如何進行教育呢?如何保證他們和正常兒童一樣,心理和生理得到良好的發展呢?自從遇到了范力——一名左手有殘疾的孩子,我開始思考這個問題。
范力,男,四歲,是我班的一名殘疾兒童。他一出生就沒有左手,只有短短的一截前臂,屬于先天性的肢體殘疾。肢體殘疾兒童的智力正常,因此,他們和正常兒童在身心需求方面并無差異,在教育上也應該和一般兒童享有同樣的權利和義務。在教育過程中,我們既要把他當成普通兒童一樣進行教育,又要根據他的殘疾有針對性地靈活調整教育措施,以滿足其基本的心理需要和生理需求。
一、積極引導、培養其獨立生存能力
剛開學時見到范力,他的斷臂極大地激起了班上老師的母性和同情心。無論什么活動,老師都給予他與眾不同的待遇:來到幼兒園,老師多抱一抱他;洗手后,老師幫他把毛巾掛上;吃飯時,老師把飯菜放在他的面前,有時還要喂喂飯;戶外活動,老師也下意識地把他和其他小朋友區分開來,容易摔跤的活動少參加,運動量少些;對他的關懷和照顧無微不至。漸漸地,他做事不那么積極了,對于新事物,也不敢主動地去嘗試;總是喜歡依賴老師,對一些自己能做到的事情也不肯去做。
面對這種狀況,班上老師及時調整措施,用普通小朋友自理能力的標準去要求他,不再對他個別照顧。別人能做的事情,例如:洗手、洗臉、吃飯、穿脫衣服鞋襪等,我們要求范力努力去做。首先,我們利用一些故事,讓他樹立“自己的事自己做”的觀念,并知道別人能做的事,自己通過努力也能做到,也能和普通的孩子一樣正常地生活。其次,我們教給他一些正確的方法,使他掌握一定的生活自理能力。例如:穿襪子。一般3、4歲的孩子穿襪子,都有一定的難度,對于手有殘疾的范力來說就更困難了。于是,我們自己先嘗試用一只手來穿襪子。對于用慣雙手的成人來說,真的很不習慣。我們通過不斷地嘗試、摸索,終于找到了一種比較簡單、可行的方法,再手把手地教范力穿襪子。多少次,我們蹲在范力身旁,忍受著難聞的異味,不厭其煩地指導他學習穿襪子。其他老師看到這樣的情景,都勸我們:“他的手都殘廢了,你們就幫他穿算了。”是啊,幫他做事既省事又方便,我們這么費心費力教他自己做事是為什么呢?這是因為我們不僅要讓范力像其他孩子一樣,在幼兒園里快樂地學習、生活,還要幫助他學習各種生活技能,要他殘而不廢,為他以后的自立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礎。現在的范力能自己穿脫衣服鞋襪,會自己喝水、吃飯、洗手、洗臉,自理能力達到正常孩子的水平。
-
殘疾預防,從娃娃抓起我們都知道小孩子在生活中可能會出現一些各種各樣的疑問,而且在懷孕的時候家長朋友們也是非常擔心的,所以這個時候就應該要去醫
-
胎兒畸形的主要的原因有哪些擁有一個身體健康的寶寶對于每一個家庭來講都是相當的開心的事情,但是一旦新生兒出現畸形的情況下無疑對于一個家庭來講是一場悲
-
睡眠質量會影響到嬰兒的健康成長其實新生兒的睡眠的時間都是相當的長的,初當媽媽的女性們對于照顧嬰兒上面的經驗相對來講還是有一定的缺乏的,因此對于新生兒的
-
小兒髖關節脫位怎么護理?小兒髖關節脫位是近年來在新生兒當中比較常見的一種疾病,這種疾病大多數是先天性的,患上了髖關節脫位這種疾病,及時的。正規的
-
嬰兒先天性髖關節脫位怎樣治療?先天性髖關節脫位是一種先天性疾病,孩子一出生就是先天性髖關節脫位的患者,但是孩子不能表達,如果父母沒有發現的話,不僅會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