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小兒過敏性紫癜
小兒過敏性紫癜又稱出血性毛細血管中毒癥或Henoch-Sch?nlein綜合征。這是一種較常見的毛細血管變態反應性疾病,病變主要累及皮膚、黏膜、胃腸、關節及腎臟等部位的毛細血管壁,使其滲透性和脆性增加,以致造成出血癥狀。
病因
可能與多種誘發因素有關,但直接致病因素常難肯定。
1、感染因素 最常見的細菌感染為β溶血性鏈球菌,其次為金黃色葡萄球菌、結核桿菌、傷寒桿菌、肺炎球菌和假單胞菌等,以上呼吸道炎較為多見,也可見于肺炎、扁桃體炎、猩紅熱、菌痢、尿路感染、膿皰瘡、結核及病灶感染(皮膚、牙齒、口腔、中耳)等。病毒感染中有風疹、流感、麻疹、水痘、腮腺炎、肝炎等。寄生蟲感染也可引起本病,以蛔蟲感染多見,還有鉤蟲、鞭蟲、絳蟲、血吸蟲、陰道滴蟲、瘧原蟲感染等。
2、食物因素 主要是動物性異性蛋白對機體過敏所致,魚、蝦、蟹、蛤、蛋、雞和牛奶等均可引起本病。
3、藥物因素 如氯霉素、鏈霉素、異煙肼、氨基比林、阿司匹林、磺胺類等藥物均有引起本病的報道。
4、其他因素 昆蟲咬傷、植物花粉、寒冷、外傷、更年期、結核菌素試驗、預防接種、精神因素等均可引起。另外在血液透析病人、淋巴瘤化療后病人及Guillain-Barre綜合征病人中,也有引起過敏性紫癜的報道。
小兒過敏性紫癜癥狀:
多為急性起病,首發癥狀以皮膚紫癜為主,部分病例腹痛、關節炎或腎臟癥狀首先出現。起病前1~3周常有上呼吸道感染史。可伴有低熱、納差、乏力等全身癥狀。
1、皮膚紫癜 病程中反復出現皮膚紫癜為本病特征,多見于四肢及臀部,對稱分布,伸側較多,分批出現,面部及軀干較少;初起呈紫紅色斑丘疹,高出皮面,繼而呈棕褐色而消退,可伴有蕁麻疹和血管神經性水腫,重癥患兒紫癜可融合成大皰伴出血性壞死。
2、消化道癥狀 半數以上患兒出現反復的陣發性腹痛,位于臍周或下腹部,疼痛劇烈,可伴嘔吐,但嘔血少見;部分患兒有黑便或血便、腹瀉或便秘,偶見并發腸套疊、腸梗阻或腸穿孔。
3、關節癥狀 出現膝、踝、肘、腕等大關節腫痛,活動受限,呈單發或多發,關節腔有積液,可在數月內消失,不留后遺癥。
4、腎臟癥狀 本病引起的腎臟病變是小兒期最常見的繼發性腎小球疾患。腎臟癥狀輕重不一,多數患兒出現血尿、蛋白尿和管型,伴血壓增高及水腫,稱為紫癜性腎炎,少數呈腎病綜合征表現;腎臟癥狀絕大多數在起病1個月內出現,亦可在病程更晚期發生,少數以腎炎為首發癥狀;雖然有些患兒的血尿,蛋白尿持續數月甚至數年,但大多數都能完全恢復,少數發展為慢性腎炎,死于慢性腎功能衰竭。
5、其他 偶可發生顱內出血,導致驚厥、癱瘓、昏迷、失語,還可有鼻出血、牙齦出血、咯血、睪丸出血等出血表現,偶爾累及循環系統發生心肌炎、心包炎,或累及呼吸系統發生喉頭水腫、哮喘和肺出血。
治療護理
1、一般治療 臥床休息,積極尋找和去除致病因素,控制感染,補充維生素。
2、對癥治療 有蕁麻疹或血管神經性水腫時,應用抗組胺藥物和鈣劑;腹痛時應用解痙劑,消化道出血時應禁食,可靜脈注西咪替丁20~40mg/(kg·d),必要時輸血。
3、腎上腺皮質激素 急性期對腹痛和關節痛可予緩解,但不能預防腎臟損害的發生,亦不能影響預后。可用潑尼松1~2mg/(kg·d),分次口服,或用地塞米松、甲潑尼龍(甲基潑尼松龍)靜脈滴注,癥狀緩解后即可停用。重癥可用免疫抑制劑如環磷酰胺或雷公藤總甙片。
4、抗血小板聚集藥物 阿司匹林3~5mg/kg,或25~50mg/d,1次/d服用;雙嘧達莫(潘生丁)3~5mg/(kg·d),分次服用。
5、其他 鈣通道拮抗劑如硝苯地平(硝苯吡啶)0.5~1.0mg/(kg·d),分次服用;非甾體抗炎藥物如吲哚美辛(消炎痛) 2~3mg/(kg·d),分次服用,均有利于血管炎的恢復。中成藥如貞芪扶正沖劑、復方丹參片、銀杏葉片,口服3~6個月,可補腎益氣和活血化瘀。
-
寶寶偏食竟然是這些原因導致的在生活中我們都知道,可能很多小孩子都會出現一些挑食偏食的一個現象發生的,所以這個時候應該要多注意,盡量的應該要避免寶寶出
-
寶寶有痰咳不出怎么辦呢大家日常都有發生咳嗽現象,有時在發生咳嗽時會夾雜著痰液,這一般對常人來說都是非常易咳出的,但對于年齡較小的寶寶來說在發生
-
小兒腹瀉的危害 夏季預防小兒腹瀉的方法夏季是小兒腹瀉的高發期,雖然引發腹瀉與小兒胃腸道未發育成熟、消化不良有關,但同時與喂養、衛生也有很大的關系,所以父母朋友
-
發生新生兒黃疸后如何治療可能大家都有聽說新生兒黃疸,使之在平時是非常常見的生理現象,對于剛出生不久的寶寶來說,由于體內血中膽紅素過高繼而引發皮膚
-
治療寶寶拉肚子的主要的偏方寶寶出現拉肚子的現象不是一個小問題,尤其是嬰幼兒出現拉肚子是會導致脫水的現象出現的,并且長時間的拉肚子也是會導致孩子的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