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兒反復發燒 穴位按摩輕松降溫
新生兒發燒是常見的情況之一,新生兒的抵抗力較弱,很容易出現發燒的情況。新生兒反復的發燒會給寶寶的健康帶來極大的威脅,那么新生兒為什么會經常發燒呢?怎么護理發燒的患兒呢?穴位按摩能夠起到很好的降溫作用,下面為大家介紹一下新生兒發燒的護理方法!
新生兒為什么容易發熱?
體溫調節能力差
測體溫前要先把體溫表里的水銀柱刻度甩到35℃以下。測腋下體溫前應擦去寶寶腋窩的汗,然后將體溫表水銀端放在腋窩深處,盡量緊貼皮膚,家長將寶寶的胳膊扶好,5分鐘后取出讀數。新生兒皮膚脂肪薄,體表面積大,對產熱和散熱調節能力差,體溫易受周圍環境影響,易引起新生兒發熱。
皮膚脂肪少
嬰幼兒時期由于中樞神經系統體溫調節功能比較差,體表面積相對大,皮膚脂肪少,產熱和散熱容易發生不平衡,所以新生兒的體溫容易波動。一般來說,小兒體溫升高較成人明顯,體溫波動范圍較成人也更大。小兒正常體表體溫在36~37度之間,如孩子的核心體溫達到或高于37.5時,就要想到寶寶是否發燒了。
感染&非感染因素導致發熱
新生兒發熱的原因可分為由感染因素導致的發熱和非感染因素導致的發熱。很多感染性疾病都會導致發熱癥狀,常見的疾病包括:肺炎、臍炎、敗血癥、化膿性腦膜炎以及各種病毒感染性疾病等。非感染因素引起的發熱常見于蒙被綜合征,該病多發生剛降生不久的新生兒。若衣被過曖或蒙被睡覺,就會因溫度過高而出大汗、面色蒼白、高熱、抽搐、昏迷,甚至還有可能影響神經系統發育。
發燒的時候有什么方法可以快速退燒呢?有朋友說貼一貼退燒貼不就好了,其實今天小編要給大家介紹的是幾個能快速退燒的穴位:
大椎穴
大椎在第7頸椎棘突下凹陷處,是督脈與身體十二正經中所有陽經的交會點,總督一身之陽,是解表退熱的常用穴。在大椎穴,以三棱針點刺放血,加拔火罐效果更好。也可以做大椎穴按摩,配合推脊柱,即用食、中二指腹或掌根自上向下由大椎穴直推到尾骨,約推100—300次。
十宣穴
即十指尖,共10個。十宣穴急救用途較多,民間廣泛應用于熱病、癲癇、小兒驚風等。高熱時,用三棱針點刺放血,出血3—5滴為宜。
外關穴
外關穴是八脈交會穴之一,是解表退熱的要穴。用毫針刺這3個穴,能降體溫。同時配合用食、中二指腹自腕橫紋向上推向肘部約300次。
曲池、合谷
曲肘,橫紋盡處,即肱骨外上髁內緣凹陷處為曲池。合谷俗稱“虎口”,在第一掌骨與第二掌骨間凹陷中。曲池與合谷均屬于手陽明大腸經,既能疏風解表,又能清瀉陽明。外關在腕背橫紋中點往上取兩橫指。
新生兒為什么會反復的發燒呢?發熱有生理性和病理性的區分,以上我們為大家介紹新生兒發燒的原因也是大家介紹了具有退燒功效的穴位按摩法,大家可以來學習一下!
-
寶寶偏食竟然是這些原因導致的在生活中我們都知道,可能很多小孩子都會出現一些挑食偏食的一個現象發生的,所以這個時候應該要多注意,盡量的應該要避免寶寶出
-
寶寶有痰咳不出怎么辦呢大家日常都有發生咳嗽現象,有時在發生咳嗽時會夾雜著痰液,這一般對常人來說都是非常易咳出的,但對于年齡較小的寶寶來說在發生
-
小兒腹瀉的危害 夏季預防小兒腹瀉的方法夏季是小兒腹瀉的高發期,雖然引發腹瀉與小兒胃腸道未發育成熟、消化不良有關,但同時與喂養、衛生也有很大的關系,所以父母朋友
-
發生新生兒黃疸后如何治療可能大家都有聽說新生兒黃疸,使之在平時是非常常見的生理現象,對于剛出生不久的寶寶來說,由于體內血中膽紅素過高繼而引發皮膚
-
治療寶寶拉肚子的主要的偏方寶寶出現拉肚子的現象不是一個小問題,尤其是嬰幼兒出現拉肚子是會導致脫水的現象出現的,并且長時間的拉肚子也是會導致孩子的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