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對孩子進行“死亡教育”
有教育界人士這樣闡述:生命教育在于協助兒童成為一個有“知性”與“人性”的人,“知性”是指有知識,“人性”是指珍視自我、體恤他人、關心社會。而其核心,就是要幫助兒童珍惜、欣賞自己與他人的生命并活出生命的光輝與價值。而死亡教育,則是通過直面死亡問題來尋求生命的意義和價值,進而讓兒童尊重和愛護生命。 有教育界人士這樣闡述:生命教育在于協助兒童成為一個有“知性”與“人性”的人,“知性”是指有知識,“人性”是指珍視自我、體恤他人、關心社會。而其核心,就是要幫助兒童珍惜、欣賞自己與他人的生命并活出生命的光輝與價值。而死亡教育,則是通過直面死亡問題來尋求生命的意義和價值,進而讓兒童尊重和愛護生命。
面對死亡問題,從5歲到95歲,每個人都有自己獨特的解答,從科學、哲學、宗教、藝術等不同的視角看也有不同的答案。從根本上說,這是一個難以獲得標準答案的哲學問題,正如每個人都有自己當下的人生感受一樣,是非常個體化的。
從心理學研究來看,年幼兒童對死亡的認識一般經歷這樣兩個階段:
1、分離的階段:0~3歲,無法分辨“死亡”和“分離”的差別,有強烈的“分離焦慮”。在此階段親密和持續性的身體接觸最重要。
2、結構性階段:3~6歲,學齡前的兒童理解的“死亡”即躺下不動、不呼吸,會玩“辦家家”裝死,但不能辨認“生”與“死”是無法共存的,常認為死亡是可逆的、暫時的,就像卡通片一樣,還常將死亡與睡著或旅行相聯系,有時會害怕睡覺。這個年齡段的小孩會對死亡充滿幻想及魔術性思考,相信自己的思想或行為會導致某人死亡。兒童還會將“死亡”與“老年”相聯,但不確定什么是“老年”。除非重病的兒童從成人那兒得到相關死亡訊息,一般兒童不認為自己可能會死亡。這個年紀的小孩需要持續性的身體接觸、重復的再保證和溫和的教導,直至成熟的死亡觀初步形成。
此后便是6~12歲對死亡認識的功能性階段和12歲以上的抽象思考階段,走向成熟的死亡觀。
由此,對于死亡,再小的孩子都會有自己直接或間接的體驗,回避死亡話題,反而會壓抑他自然的生命體驗和感受,而令這些體驗和感受難以找到疏通的途徑。
孩子眼中的生命現象是這樣的
孩子對不同情境下的生命現象,會有不一樣的反應,下面的情景就展現出他面對生命現象時的不同表現:
情景1:2歲3個月大的乒乒與父親玩槍戰游戲,只見雙方拿出“手槍”瞄向對方,嘴巴同時發出“啪、啪”的聲音,只見乒乒倒下來,眼睛閉上,媽媽問乒乒:“你怎么了?” 乒乒笑瞇瞇地說:“我陣亡了!”接著,馬上翻個身又站起來,展開另一次槍戰。就這樣,發出“啪、啪”聲、倒下來、“我陣亡了”、站起來、再發出“啪、啪”聲,這場“親子槍擊戰”笑聲不斷。
在男孩心目中,玩戰爭游戲時“死亡”是一個必要環節,這種情況下,當然無需將“什么是死亡”這個嚴肅的話題凸現出來,而破壞了游戲的興致。
情景2:3歲的女兒在翻爸爸媽媽的結婚照片,突然問媽媽:“這上面怎么沒有我?”媽媽隨口笑道:“以前就告訴過你了,那時候還沒有你呢!”女兒卻把頭搖得波浪鼓一樣:“不對不對,媽媽,有我的,我很小很小,藏在衣服里面,你沒看見!”
有時面對生命現象,孩子也有一種出于自我中心意識的對自我生命的認可和肯定:小女孩是那么急切地要媽媽相信自己的生命是“一直存在”的,而且,她肯定也是不相信自己會死亡的。這時,需要我們做的就是肯定她的存在,讓她相信她會一直被愛。
情景3:有個小男孩,平時喜歡在爸爸身上跳來跳去玩,很調皮。有一天,爸爸突發心臟病過世,小男孩非常難過,認為一定是自己太頑皮,害死了爸爸。家人怎么勸都沒用,最后只好求助心理醫生。
這個小男孩面對父親死亡時表現出的是一種自責心理,這時最好立刻告訴孩子真相,找個跟孩子親近的人,在孩子感到熟悉而安全的環境里親密地陪伴他,讓他知道自己仍舊被愛,往后也會持續被關懷,降低他的孤獨感。同時,要讓孩子知道不是自己導致了親人的死亡,沒人能預防死亡。親人要鼓勵孩子用語言及肢體表達自己的內心感受,問問孩子在想什么,想知道些什么。
情景4:3歲半的丁丁看見了一只死去的麻雀。隨后他便從“麻雀在干什么”開始連珠炮似地提問:“死了是什么意思?”“它為什么會死?”“它死的時候發生什么事了?”“媽媽、爸爸會死嗎?”“我會死嗎?”
此時丁丁對“死亡”非常感興趣,遠遠超過了他對此的恐懼。雖然對于爸爸媽媽來說,這不是一個讓人愉快的話題。但是,丁丁卻全然不知,他興奮地大喊:“我們再回到花園去吧!我想看看麻雀是不是還是死的。”
丁丁展現的是單純的對生命現象的好奇,是一種科學探索的熱情,這時候配以生動有趣的生命科學探索活動,滿足他的求知欲望,也許是最適當的。
面對死亡問題,從5歲到95歲,每個人都有自己獨特的解答,從科學、哲學、宗教、藝術等不同的視角看也有不同的答案。從根本上說,這是一個難以獲得標準答案的哲學問題,正如每個人都有自己當下的人生感受一樣,是非常個體化的。
從心理學研究來看,年幼兒童對死亡的認識一般經歷這樣兩個階段:
1、分離的階段:0~3歲,無法分辨“死亡”和“分離”的差別,有強烈的“分離焦慮”。在此階段親密和持續性的身體接觸最重要。
2、結構性階段:3~6歲,學齡前的兒童理解的“死亡”即躺下不動、不呼吸,會玩“辦家家”裝死,但不能辨認“生”與“死”是無法共存的,常認為死亡是可逆的、暫時的,就像卡通片一樣,還常將死亡與睡著或旅行相聯系,有時會害怕睡覺。這個年齡段的小孩會對死亡充滿幻想及魔術性思考,相信自己的思想或行為會導致某人死亡。兒童還會將“死亡”與“老年”相聯,但不確定什么是“老年”。除非重病的兒童從成人那兒得到相關死亡訊息,一般兒童不認為自己可能會死亡。這個年紀的小孩需要持續性的身體接觸、重復的再保證和溫和的教導,直至成熟的死亡觀初步形成。
此后便是6~12歲對死亡認識的功能性階段和12歲以上的抽象思考階段,走向成熟的死亡觀。
由此,對于死亡,再小的孩子都會有自己直接或間接的體驗,回避死亡話題,反而會壓抑他自然的生命體驗和感受,而令這些體驗和感受難以找到疏通的途徑。
孩子眼中的生命現象是這樣的
孩子對不同情境下的生命現象,會有不一樣的反應,下面的情景就展現出他面對生命現象時的不同表現:
情景1:2歲3個月大的乒乒與父親玩槍戰游戲,只見雙方拿出“手槍”瞄向對方,嘴巴同時發出“啪、啪”的聲音,只見乒乒倒下來,眼睛閉上,媽媽問乒乒:“你怎么了?” 乒乒笑瞇瞇地說:“我陣亡了!”接著,馬上翻個身又站起來,展開另一次槍戰。就這樣,發出“啪、啪”聲、倒下來、“我陣亡了”、站起來、再發出“啪、啪”聲,這場“親子槍擊戰”笑聲不斷。
在男孩心目中,玩戰爭游戲時“死亡”是一個必要環節,這種情況下,當然無需將“什么是死亡”這個嚴肅的話題凸現出來,而破壞了游戲的興致。
情景2:3歲的女兒在翻爸爸媽媽的結婚照片,突然問媽媽:“這上面怎么沒有我?”媽媽隨口笑道:“以前就告訴過你了,那時候還沒有你呢!”女兒卻把頭搖得波浪鼓一樣:“不對不對,媽媽,有我的,我很小很小,藏在衣服里面,你沒看見!”
有時面對生命現象,孩子也有一種出于自我中心意識的對自我生命的認可和肯定:小女孩是那么急切地要媽媽相信自己的生命是“一直存在”的,而且,她肯定也是不相信自己會死亡的。這時,需要我們做的就是肯定她的存在,讓她相信她會一直被愛。
情景3:有個小男孩,平時喜歡在爸爸身上跳來跳去玩,很調皮。有一天,爸爸突發心臟病過世,小男孩非常難過,認為一定是自己太頑皮,害死了爸爸。家人怎么勸都沒用,最后只好求助心理醫生。
這個小男孩面對父親死亡時表現出的是一種自責心理,這時最好立刻告訴孩子真相,找個跟孩子親近的人,在孩子感到熟悉而安全的環境里親密地陪伴他,讓他知道自己仍舊被愛,往后也會持續被關懷,降低他的孤獨感。同時,要讓孩子知道不是自己導致了親人的死亡,沒人能預防死亡。親人要鼓勵孩子用語言及肢體表達自己的內心感受,問問孩子在想什么,想知道些什么。
情景4:3歲半的丁丁看見了一只死去的麻雀。隨后他便從“麻雀在干什么”開始連珠炮似地提問:“死了是什么意思?”“它為什么會死?”“它死的時候發生什么事了?”“媽媽、爸爸會死嗎?”“我會死嗎?”
此時丁丁對“死亡”非常感興趣,遠遠超過了他對此的恐懼。雖然對于爸爸媽媽來說,這不是一個讓人愉快的話題。但是,丁丁卻全然不知,他興奮地大喊:“我們再回到花園去吧!我想看看麻雀是不是還是死的。”
丁丁展現的是單純的對生命現象的好奇,是一種科學探索的熱情,這時候配以生動有趣的生命科學探索活動,滿足他的求知欲望,也許是最適當的。
相關文章
-
懷孕之后真的這也不能吃 那也不能吃嗎在懷孕之后我們大家都知道,很多女性朋友們都是變得小心翼翼的,尤其是在飲食方面感覺有些東西是不可以吃的,吃了以后可能會影響
-
哺乳期發生乳腺炎如何治療在哺乳期的時候,有些女性十分不注意自己的乳房衛生,特別在產后有不進行試戴乳罩的習慣,這樣時間一長很容易招致局部衛生不潔,
-
孩子的可愛之處有哪些孩子的可愛之處有哪些呢?小寶貝們出生之后,我們的媽媽的每天都圍著孩子轉,整個人都特別的累,但是看著可愛的孩子,我們會感到
-
媽媽接生遇到男醫生尷尬怎么辦在生孩子的時候也是會遇到很多尷尬的事情,而既然想要一個可愛的小寶寶人們就要想辦法來進行克服,尤其是比較常見的事情就是男醫
-
男人什么時候生育胎兒最好每個人都很想要一個健康可愛的小寶寶,但在要孩子的事情上也是有很多講究的,因此大家對男性要孩子的生育年齡更是要去做好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