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期自我保護教育
1、社會環境的復雜化與學校教育程式化,造成學生在自衛認識和能力方面的嚴重欠缺?傮w上說,社會制度給青少年提供了一個光明、健康、積極、向上的社會環境。但是,毋庸諱言,社會生活中仍然存在陰暗角落、污穢潛流、頹廢思想、丑惡現象。轉型時期的社會,人際關系中冷漠心態滲透到社會各層面,社會道德的滑坡提醒著教育者,學生的分辨是非美丑的能力必須加強,可是當前,中小學教育內容,特別是德育內容明顯落后于發展變化的現實,學校教育與社會環境有明顯脫節的地方,老師講的和學生看的不對號。因此,造成學生在自衛能力方面的真空狀態。
女學生放學,走出校門會發現有專門等侯的社會男青年上前攀談交朋友;小男孩上學途中會有小痞子纏住勒索錢物;營業性舞廳和電子游戲廳吞噬少年們寶貴時間;很可能某陌生人遞過來的冰激凌,就改變了好奇貪嘴的孩子行路方向;當姑娘因期中成績不佳不敢回家,會在街心綠地的石凳上發呆,一位"善于微笑"的人走來開導她,居心叵測的微笑扭轉了姑娘生活的軌道;瘦弱的小男孩走在僻靜的胡同,突然遭遇壞人的暴力,他有足夠的鎮靜和智謀應付嗎?如果同學間暗自傳閱黃色手抄本小說,如果同學相約到誰家欣賞一盤"特刺激"的錄相帶對于這類誘惑,學生們自覺抵制嗎?--這些教育內容,生活中可能遇到,而課本上恰恰沒有講到。
2、孩子們性發育的提前與社會化的滯后,形成了他們即好奇又幼稚的一組危險的矛盾。
近年北京中學生里的青春期發育狀況調查問卷結果是:男孩首次遺精平均年齡14.37歲,女孩月經初潮平均年齡是13.09歲。和二十年前比,性發育呈提前趨勢,性心理發展也有前傾,性的種種嘗試也在悄悄進行。他們有強烈的獨立自主意識,卻仍舊保留著依賴成人的習慣;有明顯的成人感,還處在小孩的身分;有著閉鎖的內心世界,渴望著人們的理解他們縱向人際關系漸漸松解,力圖擺脫成人束縛,而橫向人際關系漸漸密切,同齡人交往影響越來越大;他們好說好動,精力充沛,又因認識水平低,常常違反常規,做出錯事蠢事,他們渴求友誼,又不會擇友,常被哥們義氣所左右;特別是青春萌動,產生了性的沖動,人們形容十三四歲的孩子是"十字路口的勇士"。這樣一群力圖擺脫成人束縛卻又缺少必要社會經驗的"勇士",是極其容易在五光十色的社會環境中誤入歧途的。
3、家庭的過度照顧過度保護與孩子們的行為依賴心理脆弱,是當前尚未解決的家庭教育誤區。
中國傳統子嗣文化傳宗接代、養兒防老和特有的獨生子女現實,造成千萬家庭頑固地無微不至地照料這些獨苗。幼兒階段,家長們總是懸著心,生怕出現意外,要用筷子嗎?太危險,會扎著喉嚨;要去陽臺嗎?來,先栓根繩子在腰上;要玩棍子嗎?那奶奶會嚇昏的;要吃魚嗎?好,讓爺爺先挑完刺。孩子到了青春期,想和同學去春游?行,就是不允許騎自行車;想自己做飯?好是好,用火不安全怎么辦?想去夏令營嗎?爸爸也要去,晚上給你蓋被子;想參加青年志愿者行動?好,媽媽陪你上街萬一碰到壞人,媽來抵擋。
過度照顧過度保護的后果就是孩子的笨、懶、軟、嬌。行為的依賴養成笨和懶,而心理的脆弱形成軟和嬌。在家長的兩個"過渡"的背后是過高期望和過多干預,這些滾燙的期望和含著淚水的粗暴干預成為一種精神虐待,終于可能把孩子趕出家門。如此一代人,如何立足于未來競爭的社會!如何對待人生的挫折、坎坷!如何應付生活中偶發、意外?
4、中國少年兒童工作委員會制訂《中國少年兒童生存與發展行動計劃》即《中國少年雛鷹行動計劃》,要求當代少年兒童學會"五自",其中就有"自護"。
"自護",要求初步了解一些法律常識,學會運用法律手段維護自己和同伴的正當權益,增強分辨是非的能力,敢于同不良行為及壞人壞事作斗爭,了解基本的醫療衛生常識,知道一些在緊急情況下基本的處理方法和救護常識。
對青春期的中學生來說,主動積極而又謹慎地交友,尤其在"性"的問題上學習自尊、自愛、自理、自律和自護,這是中學生不可回避的生活課題,也是教師、家長、社會工作者必須正視的教育課題。
-
女童防狼術的主要方法從小我們一定要教會寶寶如何進行自我保護,因為在現在生活當中,寶寶受到性侵的現象都是非常普遍的事情,因此對于竟如何教育寶寶
-
孩子意外受傷的急救措施 掌握“生命三角”孩子們天生就很淘氣,自己的安全意識又很差,所以很容易發生意外傷害。那么孩子意外受傷,家長該如何急救呢?盡快的處理受傷的孩
-
火災的危害!如何提高寶寶防火意識?現在很多新聞都報道火災的危害,所以不管是成年人還是小孩子應該提高防火意識,意識到火災的危險性。尤其是孩子貪玩玩火,家長注
-
想要孩子安全渡過青春期 三點不可忘看到青春期的孩子,經常的莫名其妙的叛逆,你是不是想要讓孩子安全又快速的渡過這個青春期呢,下面小編為您支招,一起來看看吧!
-
幫孩子處理傷口的6大誤區孩子的健康成長是都很關注的,家長也是都希望孩子能健康的,有的孩子也是會出現小意外的,有的小傷口的處理也是不能忽視的,下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