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期母子應該如何溝通?
家庭是兒童重要的社會化場所,家庭中的親子關系深刻地影響著青少年的發展。有關家庭方面的研究課題從20世紀20年代起就受到研究者的廣泛重視,到目前為止,研究者已經在父母的教養方式、教養行為、教養觀念及其與兒童發展的關系等方面做了大量的研究,并取得了豐富的研究成果。隨著研究的深入,以及家庭系統理論和親子互動理論的興起,從20世紀七八十年代起,研究者就開始著力探討現代家庭關系間的相互作用過程和內在機制,其中涉及親子之間互動的重要方面:親子溝通。親子溝通被認為是對青少年心理發展有重大影響的一個核心而基礎的方面。
親子溝通是指父母與青少年之間通過談話、討論以及一起活動(如外出娛樂)等方式交換信息,表達情感的過程,并且父母與青少年之間的溝通存在相對穩定的規范和模式。從20世紀70年代起就有研究者開始對親子溝通與青少年的心理發展之間的關系進行探討,得到了較為一致的結論:父母與青少年之間的溝通是與青少年的社會適應相聯系的。進入青春期以后,父母與青少年之間的溝通對青少年的社會性發展有重要的影響。這一影響首先表現在青少年時期的主要發展任務:探索自我同一性方面。親子溝通會影響青少年的同一性的形成和觀點采擇能力的發展。同時,青少年與父母之間良好的溝通與青少年的學業成就、自尊和心理健康等正向的發展結果有密切聯系。而有問題的親子溝通與青少年的孤獨、抑郁等關系密切。可見,家庭中的親子溝通深刻地影響著青少年的發展。
關于影響親子溝通的因素,以往研究從個體特征、親子關系、家庭特征以及文化因素等多方面探究了親子溝通的影響因素。個體特征方面,研究者考察了溝通雙方的年齡、性別、個性特點對親子溝通的影響,其中有關親子人格特點對親子溝通的影響的研究很少。僅有的一兩項研究發現,父母和子女的人格特點影響各自的溝通行為以及對對方溝通行為的感知。研究表明,外向者在溝通中表現出較高的開放性和支持性,宜人性個體在溝通中合作性較強,更傾向于同對方維持和諧關系;外向性和宜人性個體對他人行為善于進行積極的感知和歸因,特別是高宜人性個體在溝通中較少感知到沖突,對沖突的評價也更為積極;神經質者較冷漠,傾向于把對方的行為歸因為不誠實,因此表現出更多的溝通擔憂和敵意,難以與對方維持溝通。近來,方曉義等從人格交互作用的觀點出發,考察交往雙方的人格互動狀況與親子交往的關系,研究發現母親和子女間的性格匹配與較少的母子沖突正相關。
-
優秀的孩子是怎樣調教出來的沒有天生的,只有后天培養的優秀的孩子。寶寶的每一次哭鬧、淘氣、頑皮,都是媽媽教育孩子的絕好機會。你用什么方式教育他,他就
-
孩子記住人生有3件事不能湊合孩子記住人生有3件事不能湊合嗎?我們經常會聽到這些聲音“衣服小了父母會說湊合湊合就行”、“吃飯也有人會說今天就湊合著吃吧”
-
教孩子識字有哪些方法呢有很多的家長誤以為孩子該到識字年齡,但此時的寶寶非常不喜歡識字,并且在識字方面表現的非常困難,家長都會誤以為是孩子的大腦
-
如何根治青少年的網絡成癮如何根治青少年的網絡成癮呢?隨著科技的發展,現代社會網絡已經成為人們學習和工作的一部分,極大程度上提高了人們的工作效率,
-
你知道聰明媽媽這樣教孩子用手機你知道聰明媽媽這樣教孩子用手機嗎?隨著智能手機在人們日常生活中的廣泛運用,越來越多的人加入到“低頭族”這個隊伍中,在這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