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孩子多去嘗試生活
孩子的成長要面臨很多危險和意外,一不小心被熱水燙了,一不小心被桌子碰了。。。為了不讓自己的孩子再受傷,媽媽就變得非常小心翼翼了。什么都不敢讓孩子做,生怕一不小心就讓孩子處于危險的境地。這種對孩子全方位的保護到底有多大的利弊呢?
洋洋拿著杯子顫顫顛顛地走過來,一下把水潑在沙發上,媽媽馬上把孩子拉開,一邊收拾殘局一邊心疼地說:“你還小,不能自己喝水!要是換成熱開水,那可不得了!”每次吃飯時,小彥都想自己拿湯勺舀飯吃,可奶奶怕弄臟地板、衣服,不準小彥自己動手,而是一勺一勺地喂給孩子吃。 多
晚餐結束后,媽媽收拾桌子,彬彬主動幫媽媽端盤子、收筷子,媽媽忙說:“快放下,你會打碎它的,等你長大以后再幫忙,出去玩吧!”
孩子的獨立生活能力差,是因為孩子們的懶惰不愿動手做事嗎?其實不然,沒有一個孩子不喜歡自己動手。“做”是他們鍛煉的機會。孩子一會走就有幫助媽媽們的愿望,2歲的孩子就會幫大人拿東西、跑跑腿,3歲的孩子自立愿望非常強烈,什么事情都想去干。但是他們還太小,能力有限,常常會把事辦糟。這時,家長就應鼓勵他們試一試,不要責怪或制止他們的行動,因為保護孩子的心靈遠比不讓孩子犯小的錯誤更重要。
獨立生活能力是人生存與發展的基本能力,這種能力不是天生的,要從小加以培養。為了改變孩子一切依賴父母的狀況,讓他們了解父母的辛苦與不易,將來能更好地適應社會,父母應該舍棄那種過分的溺愛之情,給孩子創造一些機會,放手讓孩子嘗試生活。
首先,還孩子一些自由,F在的孩子基本上都是獨生子女,在物質方面是富裕的一代,而在人身自由度方面卻受到很多限制。許多家長對孩子的過度照顧,剝奪了孩子做任何事的機會與義務,使孩子漸漸養成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壞習慣,以為別人為自己做什么都是應該的,不懂得體諒和關心他人。
因此,父母不要過多地干涉孩子的活動,要尊重他們“自己來”的愿望,凡是孩子自己能辦的事都要讓他自己去嘗試。嘗試是孩子學著獨立的開始,是孩子邁向自立的第一步。還孩子一些自由的空間,讓孩子從小學會鍛煉,至少不要在他跌倒的時候就毫不猶豫地將他扶起,讓孩子自己通過雙手獨立地站起來。
其次,對孩子藏起一半愛。憐子之心,人人都有。但是愛憐不能缺乏理智,不能愛得太盲目,父母能夠替代孩子一時,卻無法替代一世。只有早日放手,讓孩子學會自己照顧自己,讓孩子用自己的腳走路,才是正確的選擇。比如,孩子學著切菜,父母不必擔心他會割破手指,在旁邊看護著,只要教他方法,讓他練習,自然就學會了。
父母還可以讓孩子自己整理書架、書桌,自己布置房間,有條件就讓他單獨睡覺。只有父母“離開子女”,才能培養孩子的獨立能力。作為合格的父母,所給予孩子的最美好的東西,就是教會他們生存和生活以及創造的能力,而不是滿足、嬌慣或溺愛、放縱,這樣才能給孩子一個健全的人格和自信的人生,才是真正地愛孩子!
第三,經歷適度的挫折教育。生活不會一帆風順,挫折對每個人都是難以避免的。父母不可能永遠扮演孩子的避風港,為孩子提供免于傷害的保護。孩子需要接受挫折的考驗,需要經歷失敗的洗禮,才會逐漸適應生活、適應社會。在孩子的嘗試過程中,每一個細節,都會給孩子一種平凡而真實的教育。我們不必擔憂孩子會因為一次被水燙疼、一次將衣服穿反、一次把碗打破等,就不愿進行新的嘗試。
這正是挫折賦予孩子的未來本錢,它可以讓孩子懂得做事要毫不氣餒、再接再厲、永不放棄,體驗到通過自己的努力獲取成功的喜悅,在未來的日子里笑對人生。因此,我們有理由相信,大膽、能干的孩子,是由既放心又放手的勇敢的家長培養出來的。
看來要想讓孩子早日成長變得獨立起來,父母需要大膽對孩子放手,多給孩子嘗試的機會。
-
從三個角度來探討,為什么婆媳關系難相處現在生活中我們都知道每個家庭里面都是有很多的一些煩心事,而且家長里短的事情也是各種各樣的,可是大家都知道生活中每個人都不
-
你知道影響婆媳關系的那些事嗎你知道影響婆媳關系的那些事嗎?婆媳關系在中國歷史中一直是家庭矛盾的焦點,沒有一個婆婆能把媳婦當做姑娘疼,也沒有一個媳婦能
-
親人之間這些賬不能欠這些事不能做親人之間這些賬不能欠這些事不能做嗎?俗話說“打虎親兄弟上陣父子兵”可見親人之間的親情是多么的偉大,但是在實際生活中卻有很
-
寶寶智力遲緩怎么辦看著孩子一天天的長大,家長無不感到欣喜和滿足,但隨之而來的是孩子的大腦智力相比和其他同齡孩子有很大差距,使之在分辯正常顏
-
節后暴飲暴食可以這樣有效消脂節后暴飲暴食可以這樣有效消脂嗎?最近總是聽一些朋友抱怨,短短的春節幾十天自己巨人胖了十多斤,好不容易瘦下的肌肉有恢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