聰明家長怎樣面對脾氣越來越大的孩子
聰明家長怎樣面對脾氣越來越大的孩子呢?現在很多父母都有一個共同的感覺:孩子的脾氣越來越大。多數父母面對這樣的情況都無可奈何。很多家長聚在一起都是抱怨自家孩子的脾氣問題,可是聰明的家長就不是這樣的,跟著小編一起看看吧。
面對發脾氣的孩子,很多家庭是媽媽勸哄和利誘,爸爸訓斥和打罵。在公眾場所,家長多是約束孩子喜怒和不安等情緒的表達,其實這是錯誤的,這樣做不利于孩子對自己情緒的認知和掌控。
由于現在物質條件優越,再加上父母寵愛,大多數孩子平時都是一呼百應,隨心所欲。一旦遇到不順心的事情或者有了學業方面的壓力,就會產生焦躁不安、生氣、憤怒等不良情緒,繼而喜歡大發脾氣,如果父母不能很好地應對,就會妨礙孩子正常地學習和生活,甚至引發心理方面的疾病。
作為父母,我們不要被孩子鬧情緒、發脾氣的表象所激怒,首先要看清背后的真實原因,然后再采取行動,不要認為孩子一發脾氣就是無理取鬧。再小的孩子也是獨立的個體,他們有自己的想法,一旦他們的想法被忽略,就會引發更大、更多的矛盾。
某孩放學回家就把書包摔在床上,把電視的聲音調得很大,一副氣哼哼的樣子。媽媽看到后,走過去,把電視的聲音調小,問他:“今天遇到什么不順心的事情了?”孩子說:“語文老師真討厭,以后我再也不上語文課了!”這位媽媽沒有像別的父母一樣,開始責罵孩子不懂事,不懂得尊重老師,而是接著問:“你說說為什么要這樣做?”孩子這才一五一十地向媽媽訴說今天在學校發生的事情。原來今天作文課上,同學們分組討論作文題目,一個同學的橡皮從桌子上掉下來了,滾得很遠,正巧滾到孩子的腳下,孩子撿起來,就扔給那位同學,誰知沒有扔好,砸在了一個女同學的頭上,那位女同學大叫一聲,被語文老師發現了,老師不聽孩子的解釋,批評他違反紀律,并且讓他到教室后面罰站。
做了好事卻被批評,孩子當然不服氣,所以窩了一肚子火,回到家里就發脾氣。媽媽聽后說:“幫同學撿橡皮,你做得沒錯,老師確實有點冤枉你了。可是你也確實影響了同學們的課堂學習,從這個角度來說你也是有錯誤的,是不是?”孩子見媽媽沒有完全責怪自己就低下頭,媽媽接著說:“其實,你可以換個方法做這件事,比如下課后再交給那位同學或者告訴老師,由老師轉交,都不會引起課堂的混亂,這說明你做好事沒有找對方法,以后注意吧。”孩子點了點頭,壞情緒消失了,于是起身把電視關掉回屋寫作業去了。
孩子媽媽的做法非常正確。她先接納了孩子的負面情緒,聽孩子傾述之后,又給孩子做了分析,讓孩子心服口服,不但氣消了,而且也明白了“做好事也要掌握方法”的道理。
據一位教授調查,中國的小孩比外國小孩少笑50%,對此,很多父母覺得沒什么,笑不笑無所謂,只要學習好就行,而這其實是個大問題,這說明中國的孩子不懂得如何表達自己的情緒。
任何時候你都別對孩子說“你不應該感覺這樣”,因為任何感覺和情緒都應該允許。但需要注意的是,情緒的表達是需要學習的,孩子最有效的表達感受和興趣的方式是大聲說出來。雖然他的想法與說法不見得代表他的行為,但是一個人的情緒想法若是能被了解、接受,破壞性與挑戰性的行為需求就大大降低。
那么父母該如何面對發脾氣的孩子并正確引導他們表達自己的情緒呢?
首先是接納和理解。孩子有了壞情緒不要采用強硬的手段“以暴制暴”,父母需要先了解一下孩子的心里想的是什么,這樣才能對癥下藥。
如果孩子大聲嚷嚷“我討厭奶奶”,你是不是會很自然地批評他:“奶奶是長輩,你怎么能這么說呢?”接下來就是一通教育。但是如果你換一種方式,問他:“為什么呢?”他也許就會說:“因為奶奶更喜歡弟弟,她都沒有抱我那么多次。”這樣你是不是就不會怪他是個不懂規矩的“小惡棍”了?而他的不滿也會在這樣溫和的引導下很快消失。
溫馨提示:家長們在家庭教育中要用正確的教育方式教育孩子,不能一味的批評,辱罵。孩子雖然小,但是他們也有自己的思想,他們做錯了,家長們就該給首先是接納和理解,不能以暴制暴”,這樣,以后他們就不會再犯同樣的錯誤了。小編的話題會給你教育孩子帶來幫助嗎?
-
藍光最傷寶寶眼睛天氣冷了,許多媽媽在給寶寶洗澡時會打開浴霸。但近日一則新聞,讓所有人大吃一驚:陜西一個寶寶在浴霸下洗澡2個月后,竟然失明
-
新生兒腹瀉怎么辦新生兒腹瀉怎么辦?新生兒腹瀉是新生兒期最常見的腸胃道疾病,又稱新生兒消化不良及新生兒腸炎。
-
安撫哭泣嬰兒試試10個小妙招面對哭起來沒完沒了的小寶寶,新手媽媽們常常手足無措,不妨試一試下面這些方法,或許會有幫助哦。
-
新生兒的眼睛為什么怕光新生兒出生時要經過母體陰道,母體陰道內的分泌物會浸入新生兒的眼睛里,如果陰道分泌物中有細菌,就可導致新生兒的眼睛患玻王女
-
新生兒皮膚護理的兩大誤區在新生兒護理當中,最容易出現誤區的就是新生兒皮膚護理。在新生兒皮膚護理中,爸爸媽媽不能一味的根據傳統思維,需要按照孩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