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孩子交流時這些小技巧很重要
跟孩子交流時這些小技巧很重要嗎?我們常說和孩子相處要學會交流,學會溝通。但是在早期教育中,在跟比較小的孩子溝通的時候存在的問題卻很多,在溝通中我們也不要小看了小孩子。如果掌握不好規律就達不到教育效果。所以,跟小孩子說話也很有講究一起學習吧:
技巧1:用描述性語言代替批評
描述你所看到的,或者描述問題。使用描述性的語言,可以避免互相指責和埋怨。讓每個人把注意力集中在“該做什么”上面。
現象:把一杯果汁碰倒了
A說法:我們看到后,我們一般會生氣地說:“你看你,這么不小心,毛手毛腳的!”
B說法:現在我們這樣來說:“看,果汁灑了,我們現在需要什么?”既然是了孩子惹出的問題,就讓孩子去想出辦法來解決。如果孩子回答不上來,這時你可以用描述的語句說出來:“看,果汗灑了,去拿塊抹布,拿拖把來。”
點評:描述性語言是客觀的,冷靜的,不帶家長的不良情緒,也沒有強烈不滿和攻擊性的字眼,容易讓孩子接受。
技巧2:用擬人化語言代替命令
親子教育家指出,擬人化的語言容易被孩子接受,因為它很形象,能激發孩子的想象,讓孩子回到童話世界。因為童話是孩子喜歡的。這符合小孩子的心理特點,孩子會根據自己現有的生活經驗進行理解和感受。
現象:孩子每次看完電視,都忘了隨手關機。
A說法:家長一般會要求孩子立即去做沒做好的事。“你看你,又忘記關電視了,這么不長記性,,快去把它關上!”家長如果太兇,有的孩子容易產生抵觸情緒,不愿去做該做的事。
B說法:“呀,誰還在電視里沒休息呢,電視里的人一定講累了,玩累了,他們也要睡覺了。”孩子一聽,一般會笑嘻嘻地跑回去,“啪”,讓電視里的人睡覺”了。
點評:如果家長善于運用生動的比喻,擬人的方法讓孩子做事,孩子會覺得很有趣,也愿意聽從大人指令配合完成事情。
技巧3:用善意提示代替警告
用善意的提示而不是警告責罵會讓孩子感到你的耐心,讓孩子產生內疚感。從而比較愿意配合你做事。
現象:孩子吃了完蘋果,把果核亂扔在地下,也沒扔垃圾桶。
A說法:你很生氣,警告他:“告訴你多少次了,吃了的果核要扔垃圾桶,再這樣我下次再不買蘋果了。”這樣的說教效果不大,因為蘋果肯定不可能下次不買,一旦再買,等于你說話不算數,沒了威信。
B說法:媽媽可以對孩子簡單地提示:“這么漂亮的地板,你把蘋果核到處亂扔,是很難看的,媽媽又要重新打掃,不小心踩到還會讓人滑倒。蘋果核的家在垃圾桶里。”退一步說,如果孩子無動于衷,那你可以把掃把,簸箕遞到他手里,讓他掃干凈。
點評:簡單的提示讓孩子明白他所做的事情錯在哪里,給他人帶來什么害處。由此而督促孩子自覺改正它。
技巧4:用說出感覺代替生氣
親子教育家成墨初指出,孩子做錯了事,家長生氣、憤怒是可以理解的,但如果我們光顧生氣,指責,并不能解決任何問題。因為你在生氣時,只會指責他行為的錯誤,他不一定知道自己的錯誤會給他人帶來什么不良影響。因此你可以說出你對這事的感覺,讓孩子來了解你的心情和感受。
現象:你上了一天班回來,非常累。孩子偏要這個時候給他讀故事。
A說法:“你真煩人呀,一邊去,能不能不煩我呀!”
B說法:“媽媽今天上班非常累了,腰也痛,腳也酸,能不能改天講呢。我知道你一定很體諒媽媽的。”
點評:這也是引導孩子作心理換位,教會孩子去體會他人的心情,感受,從而變得更善解人意,通情達理。
溫馨提示:以上就是我們今天分享的關于“跟孩子交流時這些小技巧很重要”的話題,在分享中我們收獲了四個小妙招讓我們和孩子交流時不再有障礙。通過今天的分享小編特別提醒家長們:在和孩子交流時不要小看孩子,要正視孩子,給孩子起碼的尊重。家長們加油喲!
-
藍光最傷寶寶眼睛天氣冷了,許多媽媽在給寶寶洗澡時會打開浴霸。但近日一則新聞,讓所有人大吃一驚:陜西一個寶寶在浴霸下洗澡2個月后,竟然失明
-
新生兒腹瀉怎么辦新生兒腹瀉怎么辦?新生兒腹瀉是新生兒期最常見的腸胃道疾病,又稱新生兒消化不良及新生兒腸炎。
-
安撫哭泣嬰兒試試10個小妙招面對哭起來沒完沒了的小寶寶,新手媽媽們常常手足無措,不妨試一試下面這些方法,或許會有幫助哦。
-
新生兒的眼睛為什么怕光新生兒出生時要經過母體陰道,母體陰道內的分泌物會浸入新生兒的眼睛里,如果陰道分泌物中有細菌,就可導致新生兒的眼睛患玻王女
-
新生兒皮膚護理的兩大誤區在新生兒護理當中,最容易出現誤區的就是新生兒皮膚護理。在新生兒皮膚護理中,爸爸媽媽不能一味的根據傳統思維,需要按照孩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