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代教育的問題需要警惕
現在很多年輕爸爸媽媽因為工作忙碌,把養(yǎng)育孩子的事情都交給了父母。可是要提醒的是,年輕父母一定要重視隔代教育的問題,那么,下面來看看具體究竟該如何教育孩子吧。
現如今,年輕一代父母“只生不養(yǎng)”現象普遍,據上海市婦聯等單位近期發(fā)布的《京滬穗家庭隔代喂養(yǎng)調查報告》顯示,49.9%以上的家庭,幼兒的喂養(yǎng)和照看依賴于(外)祖父母。雖說老人經驗豐富,在某些方面比父母更懂得養(yǎng)育孩子,但現實中,2/3的隔代喂養(yǎng)家庭在教養(yǎng)孩子上存在分歧,且由(外)祖父母喂養(yǎng)的幼兒,更易有三心二意、挑食偏食等不良習慣。墨守成規(guī)、知識陳舊老人喂養(yǎng)經驗亦是雙刃劍
再過幾天,遙遙(化名)就1歲5個月了,但牙才出了4顆。這是咋回事?遙遙的奶奶和媽媽一起帶她到醫(yī)院檢查,結果缺鈣。
“牙齒(個數)=月齡-4~6,以此計算,她應該長11~13顆牙,4顆牙顯然太少。此外,她的囟門也沒閉合,空隙很大,還有肋緣外翻、X形腿。”河南省圍產醫(yī)學會委員專家問道:“遙遙缺鈣如此嚴重,平時是咋吃的?”
原來,遙遙媽休完6個月產假就上班了,女兒的吃飯問題全托付給了她奶奶,偶爾才喂女兒一次母乳。要說,奶奶做飯也很精細,稀飯、面條,變著花樣做,沒有虧待孩子。然而,她給孫女的飲食安排里卻忘了重要一點——補鈣,既不常讓孩子喝配方奶,也沒讓孩子吃過魚泥及肝泥,咋能不缺鈣!
“在喂養(yǎng)上,老人的確有很多優(yōu)勢。”專家說,其一,老人親自參與過一個甚至幾個孩子的養(yǎng)育過程,實踐經驗肯定比年輕人多,比如遇到孩子頭疼腦熱等問題,他們不會像新手爸媽那么慌張;其二,祖父、祖母輩的人大都功成身退,有的是時間在家照顧孫子輩;其三,父母工作壓力大,普遍缺乏耐心,而生活安定的老人則恰好相反。比如做菜泥、魚泥等輔食,老人不僅有耐心,也有時間做。
你可能要問:既然優(yōu)勢如此多,為何還會出現遙遙的缺鈣事件?
“老人喂養(yǎng)多是經驗之談,其中一些可能已過時甚至被科學證明是錯誤的,但由于他們接受新事物能力差,易墨守成規(guī),就會存在不科學喂養(yǎng)的隱患。”專家說。
但是,相比而言,隔代養(yǎng)育在喂養(yǎng)上還是利大于弊,祖父輩們若能及時吸收新的科學喂養(yǎng)知識,更能揚長避短。
事事代辦、過度保護阻礙孩子自理能力、獨立性發(fā)展
然而,在教育孩子、培養(yǎng)孩子良好性格等方面,隔代養(yǎng)育就可能弊大于利了。
“從自理能力和個性上,你很容易判斷一個孩子是父母帶大還是隔代養(yǎng)育的。”省實驗幼兒園保教主任專家說,通常,隔代養(yǎng)育的孩子自理能力差一點,甚至不會自己吃飯;他們的個性也比較極端,要么膽小,要么霸道。
為什么會這樣?
鄭州大學教育學院心理系副教授許慧說,俗話說“隔代親”,老人比父母更溺愛、遷就孩子。然而,兒童早期是要發(fā)展很多技能的,如果老人事事代辦或過度保護,只能讓孩子錯過探索新事物的最佳年齡,阻礙自理能力和獨立性的發(fā)展。
專家舉例說,2~3歲是語言發(fā)育的關鍵期,但往往孩子的一個動作,老人就能猜出他的所求,便立即滿足他,長此以往,孩子少了表達需要,會影響語言發(fā)展。
“由于生理的原因,老年人一般喜靜不喜動,這樣會不自覺地限制孩子的活動,不利于孩子的身體發(fā)育、個性發(fā)展、能力增強。”許慧說。
經常讓孩子待在家里,接觸新鮮事物和與人交往的機會自然少了,可能導致視野狹小,不敢面對生人,缺乏探索欲和創(chuàng)造力、想象力,嚴重的還會造成孩子固執(zhí)、退縮、膽小等性格。
此外,老人多關注孩子的吃穿,卻很少和孩子進行心靈交流,可能造成孩子孤獨、冷漠的性格。
-
怎樣才算是留守兒童呢現在的社會發(fā)展是越來越快了,而且外出打工的人非常多,他們給新農村的建設帶來了很多的財富,其實也給孩子帶來一些很多的問題,
-
不利于孩子成長得做法你家有嗎不利于孩子成長得做法你家有嗎?隨著經濟大潮的沖擊,在金錢的沖擊下越來越多的人離開家鄉(xiāng)到外地去謀生,自然是結婚后大多數都是
-
留守兒童的世界是什么樣的留守兒童的世界是什么樣的呢?“留守”這個詞在現在已經是屢見不鮮了,元宵將至,在城里打工的父母開始陸續(xù)返城,留守兒童和留守
-
為什么中國留守兒童現象那么嚴重提到我國的留守兒童,大家都不驚訝也不陌生,留守兒童是我國民生問題中的一個大問題,一直受到社會各界的關注和幫助。那么到底是
-
美麗的明星媽媽也堅持母乳喂養(yǎng)母乳喂養(yǎng)會導致乳房變形身材走樣嗎?這個問題一直被很多人危言聳聽,傳得沸沸揚揚,這也導致很多愛美的媽媽們因此放棄母乳喂養(y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