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異家庭孩子的心態及輔導
家---一個可以使孩子擁有安全感、歸屬感和愛的地方,它是孩子成長的最重要的場所,許多心理學家指出:和睦、溫暖、健全的家庭是保證兒童人格健康發展的重要條件,而家庭的破裂、殘缺往往會使孩子過早地品嘗到人生的不幸,從而比一般的學生容易產生情緒和社會適應的問題。
隨著社會變遷和時代的發展,尤其是改革開放后外來文化的滲透、影響,我國國民固有的婚姻倫理觀念也發生了變化,“不在乎天長地久,只要曾經擁有”這種反傳統的新潮思想日益得到社會人士的認可,從而使離婚成為一種見怪不怪的現象。在對我校1300名學生家庭狀況的調查中,離婚率高達12%左右。有一個班60名學生,父母離異的竟有12人,占學生總數的20%。這些生活在離異家庭的子女,他們面臨著親情殘氙或教養失衡問題,幼小心靈留下深深的傷痕。如何了解、掌握這部分孩子的心態,幫助他們適應父母離異的事實,平衡他們的心理,這是當今學校教育不可忽視的問題。
一、父母離異對子女身心的影響
父母離異不只是離異的當事人受到困擾,孩子是父母離婚大戰的直接受害者。他們在生理、心理、學習等方面都受到干擾和影響,從而產生了如下幾方面的問題:
首先是容易產生心理方面的障礙,造成情緒低落、自尊心下降以及出現退縮行為。父母離異一連串的沖突過程。為了達到早日分離的目的或發泄煩惱和厭惡對方的情緒,他們不惜采用吵嘴、打架、砸東西、酗酒、分居等種種失控行為,子女經常目睹父母的所作所為,心里充滿了恐慌和不安。尤其是有些家長,彼此拿孩子作為“出氣筒”,或以小孩當作與對方斗爭的籌碼,或父母雙方認為小孩是累贅,對小孩不聞不問,或相互爭奪小孩。父母離婚后,這類孩子總是懷著一種羞恥感以及“沒媽(爸)的孩子像根草”的自卑自賤心理,認為自己處處不如人家。另外,父母分離造成孩子只能隨一方生活,缺少另一方種溫暖;有的只能隨祖你母生活,缺少父母關照;而有的被托親友代管,寄人離下,如此種種處境,使孩子心靈深處常感到孤單,寂寞從而產生退縮行為。有研究指出,父母離婚的兒童如果是在學齡階段,會變得不喜歡上學,不喜歡參加班級與學校的活動,有的還不敢參加小伙伴的游戲和活動,原因是怕被別人嘲笑,尤其怕人家提及與離婚有關的字眼。有的兒童則表現為好斗和攻擊性,以此來獲取他們失去的自尊。
第二,出現學習成績下降以及厭學現象。兒童學習的過程,需要有良好的心境為基礎。由于父母離婚前后,都有一段時間的相互攻擊和自怨自艾過程,當事人本身心緒不寧,便無意去過問孩子的學習,輔導就更談不上了。而孩子也因惶惶不可終日而無法靜下心來學習功課。我校有一名六年級學生,原先各門功課在班上名列前茅,自父母鬧離婚后,孩子在父母的打罵聲中度日如年,每天放學后不愿回家,學習成績急劇下降。據了解正在離異家庭孩子學習成績受影響較大,但若引導得當,孩子的學習成績還是能趕上來的。
第三、身體發育受影響。不管父母正在鬧離婚或是已離婚,多數孩子都沒有得到很好的照顧,飲食不太正常,衣物沒人清洗,生病時沒人照顧等事情不時發生。有些研究報告指出,父母離婚的兒童常會做惡夢,有失眠、食欲減退等身心癥狀。
上述情形并非每個離異家庭的兒童都具有,但一般來說,父母離婚會給孩子帶來這樣那樣的不良影響,這是不可否認的事實。對于這類學生,教育者僅給予一般性的同情是不夠的,重要的是要針對他們的實際情況提供具體的輔導,以幫助他們較順利地渡過這一人生難關。
-
離異家庭對孩子的危害啊其實我們都知道,在現在的生活中離婚率也是越來越高了,而且離婚也是特別普遍的一種社會現象的,可是大家有沒有了解過,對于自己
-
父母離婚了你會做如何選擇父母離婚了你會做如何選擇呢?離婚這個詞現在已不是新鮮的詞語了,好像離婚率越來越高了,但是離婚后父母解脫了,可是受到煎熬的
-
單親家庭教育孩子的四大注意事項單親家庭怎么教育孩呢?如今社會,離婚率非常的高,單親家庭的孩子也是越來越多。研究顯示,單親家庭的孩子的心理健康更加脆弱,
-
離異父母看過來!這樣做才不會傷孩子的心隨著人們觀念的開化,夫妻間由于感情不和睦,選擇離異的幾率越來越大。夫妻之間離異是常見的,但是家里有孩子的家庭,夫妻雙方還
-
離異給孩子帶來的影響父母知道嗎?隨著社會觀念的開放,離婚不再成為一件稀奇的事情,整個社會的離婚率曾逐漸上升的趨勢。但是我們也要看到這背后的一些問題,比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