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異家庭的孩子,你還好嗎?
離異家庭的孩子,你還好嗎?下面是專家做的一些調查的報告,下面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1.一份沉重的調查報告
“對我市124例離異家庭的青少年進行心理衛生和適應狀況調查顯示,離異家庭青少年中不良心理、不良行為發生率高達72%;自卑、封閉、社交困難的發生率為40%;心情壓抑、想結束生命的有30例,發生率為23%。隨著社會離異率的上升,離異家庭青少年這一群體日益增加,由于各種原因,他們中的一部分孩子在心理、個性、認知行為上出現偏差,對他們今后的生活造成了嚴重的影響。”
這是一份沉重的調查報告,其中一個個真實的數字讀來令人揪心,如何幫助他們走過人生的低谷,使他們與其他孩子一樣健康成長,已經是值得全社會關注的問題。
從1999年年底起,市第一醫院和我市幾所學校共同組成課題組,用了3年時間開展省級科研課題《離異家庭青少年不良心理行為綜合干預研究》。據了解,目前國內學術界尚無系統開始該項研究的記載。
2.教養誤區困擾離異家庭子女
是什么原因導致部分離異家庭孩子發生心理、個性、認知偏差,記者采訪了課題的組織者之一---嘉興市第一醫院心理科副主任醫師周敏娟。在研究過程中發現,父母的錯誤的養育方式、監護父母的心理狀況、親子關系、孩子本身對刺激的消極應對方式等家庭因素是影響孩子健康成長的關鍵。在父母開朗樂觀、關愛子女、積極與孩子進行交流的離異家庭中,孩子很少出現心理問題,而有些離異家庭父母采取錯誤教養方式,對孩子的心理健康產生了很大的負面影響。
忽視型
離異后,有些父母自身難以走出家庭破碎的陰影,對孩子無法給予關愛;有的非監護父母缺乏起碼的責任感,數年不探望孩子,拒絕支付撫養費;還有的父母索性將孩子丟給祖父母、外祖父母照顧。感受不到溫暖的親情,對孩子幼小的心靈將造成巨大的傷害。
對小 A來說,幸福的家庭生活只是一個美麗的夢想。早在她還不懂事的時候,父母就已經離異了,小 A長期跟隨父親生活,但患病的父親卻難以承擔起照顧和教育孩子的責任。在小 A的回憶里,母親只剩下一個十分模糊的印象,多年來,小 A不知道自己的母親到哪里去了,也不知道她是否還記得自己的孩子。在長期的情緒壓抑之下,小 A產生了嚴重的自卑心理,常常會擔心周圍的老師、同學看不起自己,難以對周圍人產生信任感,甚至覺得活著沒有什么意思,導致學習成績下降。
溺愛型
“自從離婚后,總覺得沒能給孩子一個完整的家庭,自己欠孩子的太多。”對一些離異家庭的家長來說,這種負疚感總在心頭揮之不去。于是,其中一些家長不由自主地走向另一個極端,孩子說什么便是什么,孩子要什么便給什么,希望彌補曾經對孩子造成的傷害,結果卻影響了孩子心理的健康成長。
“活著沒什么意思,我常常想到死。”小 B的祖父母沒有想到,自從兒子媳婦離婚之后,他們一向非常疼愛孩子,以為給了孩子最好的生活條件,但孩子卻并不愉快。其實,在老人們過度的溺愛中,小 B形成了以自我為中心的性格特征,凡事很少為他人著想。在學校里,小 B以自我為中心的言行使他與同學難以溝通,一旦與家長、同學產生一些小矛盾,情緒便異常低落,甚至出現厭世的想法。
惡劣情緒型
婚姻的失敗是一個沉重的打擊,即使是心理非常健康的成年人,也需要一定的時間來治愈心靈的創口,甚至需要外界的幫助。然而,遺憾的是,由于習慣觀念的影響,離異家庭父母因為情緒原因向周圍的朋友、心理醫生求助的很少,有些離異家庭的父母不但自身受惡劣情緒的困擾,甚至不自主地將不良情緒感染給孩子。“媽媽愛嘮叨,總是不開心,常常批評我。”在小 C的腦海里,母親總是與指責這個詞聯系在一起。自從父母離異以后,母親的情緒一直很低落,小 C平時難得看到母親的笑臉,反而常常要承受母親對自己的不滿。在這種家庭環境的影響下,小 C的心情一直十分不好,喜歡呆在學校里,因為感覺在學校比在家開心一些。但是,惡劣的情緒使小 C無法專心聽課,對學習產生了強烈的厭惡感,反而迷上了打游戲機。
仇視對方型
有些離異家庭的父母在分手以后,不但彼此仇視,還試圖將自己的這種敵對思想灌輸給孩子,采取粗暴的方式不允許對方來探視孩子,不允許孩子與對方接觸、交流,在夾縫中生活著的孩子容易產生心理偏差。
自從與母親生活在一起以后,小 D的耳邊總少不了母親對父親的數落與咒罵,盡管父母離異已有多年,但母親始終都不能原諒父親。小 D聽在耳朵里,心里總覺得不是滋味,父親縱有千般不是終究是自己的親生父親。時間一長,小 D的情緒變得十分壓抑,以致影響到自己上課不能集中注意力,對周圍的朋友也缺乏信任感。
3.由關愛衍生的希望
“心病還需心藥醫,對產生心理適應問題的離異家庭子女來說,及時采取適當方式糾正心理偏差,將改變孩子一生的命運。”因此,當《離異家庭青少年不良心理行為綜合干預研究》課題最終被立項時,研究人員考慮最多的就是:用愛心為產生心理問題的離異家庭子女托起明天的希望。
課題組在我市選擇了30名心理衛生和適應狀況不良的離異家庭青少年作為研究對象,探討醫學心理向學校滲透,個體心理治療與學校支持系統設置、家庭輔導相結合的綜合干預模式。作為研究對象的孩子由于家庭環境等原因,有的患上了社交恐怖癥,不敢與周圍的同學、朋友接觸,不敢說話;有的出現了適應障礙,長期情緒不佳,有厭世輕生的想法;有的表現強迫癥傾向,常常反復地做某件事情。
心理干預是幫助這些孩子走出困境的重要方式,對孩子進行個別的心理輔導,傾聽他們的煩惱,解釋他們疑惑,拓寬他們的視野,澄清他們因生活創傷導致的負性認知,學生所在班級的老師也積極參與,共同開展小型集體治療和閱讀療法。對極個別癥狀較嚴重的孩子,醫師還給予抗抑郁、抗焦慮的藥物治療。
“我長大了!”“我能行!”走進學校心理素質輔導課的課堂,看到這些原本因長期情緒抑郁缺乏自信的孩子敢于站在老師、同學面前,大膽地表達自己的想法時,課題組的成員都覺得十分欣慰。學校是孩子成長的第二環境,老師、同學的積極關注和情感支持對于改善孩子的心理問題具有明顯效果。研究過程中,這些孩子所在班級的班主任積極組織形式多樣的行為訓練,讓這些孩子擔任班級活動的組織工作,鼓勵他們積極發言,組織他們參與演講、歌詠比賽及旅游活動,同時物色品學兼優的學生與他們結成對子。對部分成績下降的孩子,班主任還利用業余時間免費為他們補課。
由于許多離異家庭青少年的不良心理、行為與不良親子關系、父母偏差性的養育方式有密切關系,課題組通過家訪、小型家長會等形式,在與家長建立良好聯盟關系的基礎上,對不良親子關系和養育方式進行了恰當的糾正。“醫院和學校搞的單親家庭俱樂部讓我學會怎樣與孩子溝通,了解孩子的想法。”這是一名研究對象家長的由衷感慨。課題組在研究過程中,創造性地提出了成立單親家庭俱樂部的設想,為離異家庭的父母提供情感上的支持與幫助,鼓勵家長互相交流,取得了顯著的效果,就連一些不是課題研究對象的離異家庭的家長也紛紛慕名而來。
離異家庭青少年的心理問題可以通過有效的干預機制解決,也許下面的一組數字是最有說服力的。通過干預,作為研究對象的30名青少年學習成績改善率達到57%,其中有17名畢業生參加了中考或高考,3名學生考取了大學本科,3名學生考上了重點高中,3名學生考上了普通高中,6名學生就讀于職業技術學校。在他們的面前,生活展開了美麗的畫卷。
4.沒有結束的課題
“我深刻體會到周圍人對我的關心和愛護,在每個人的鼓勵下,我不僅成績有了一定的提高,而且情緒也比以前穩定了,同學間交往也很不錯,每個人都很照顧我,支持我。”
“現在,我的情緒穩定了,也知道如何去關心他人,幫助他人,不封閉在自己的世界里了。以前,我對生活失去了信心,現在我知道自己錯了,原來生活是這樣美好。”
干預研究之后,不少孩子在調查表上寫下了自己的感受,字里行間流露的那份真情令人動容。在日前舉行的《離異家庭青少年不良心理行為綜合干預研究》課題成果鑒定會上,與會的省內外專家一致認為,這項研究填補了該領域的國內空白,已達到國際同類研究的先進水平,在提高離異家庭青少年心身健康水平方面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果。
在課題開展過程中,研究人員深刻地體會到,鼓勵離異家庭父母走出心理困境,改善孩子成長的家庭環境是解決許多離異家庭孩子心理問題的重要方法。同時,大多數離異家庭青少年都處于持續而復雜的適應不良狀態,家庭破裂,情緒不佳,學習、社交發生困難等刺激接踵而來,許多孩子存在生活、學習雙重的適應障礙,因此,對他們綜合干預是一個長期、多層面的過程,也需要教育與衛生部門共同努力,在落實素質教育的同時,堅持對這一群體學生給予持續而切實的督導和扶持。而且,考慮到這些孩子大多具有自卑心理和防衛心理,只有建立在真誠關懷和情感支持基礎上的綜合干預才能得到孩子的信任與配合。目前,人們對心理障礙的認識不夠,絕大多數有心理問題的孩子得不到及時發現和干預,因此加強相關科普宣傳也勢在必行。
雖然歷時3年的課題研究取得了豐碩的成果,但是參與課題研究的工作人員們并沒有覺得松了一口氣,他們更關注的是,希望全社會共同關心離異家庭的孩子,通過有關部門的努力,使研究成果得到推廣應用,改變離異家庭青少年的消極心理,帶給孩子不一樣的未來。
-
離異家庭對孩子的危害啊其實我們都知道,在現在的生活中離婚率也是越來越高了,而且離婚也是特別普遍的一種社會現象的,可是大家有沒有了解過,對于自己
-
父母離婚了你會做如何選擇父母離婚了你會做如何選擇呢?離婚這個詞現在已不是新鮮的詞語了,好像離婚率越來越高了,但是離婚后父母解脫了,可是受到煎熬的
-
單親家庭教育孩子的四大注意事項單親家庭怎么教育孩呢?如今社會,離婚率非常的高,單親家庭的孩子也是越來越多。研究顯示,單親家庭的孩子的心理健康更加脆弱,
-
離異父母看過來!這樣做才不會傷孩子的心隨著人們觀念的開化,夫妻間由于感情不和睦,選擇離異的幾率越來越大。夫妻之間離異是常見的,但是家里有孩子的家庭,夫妻雙方還
-
離異給孩子帶來的影響父母知道嗎?隨著社會觀念的開放,離婚不再成為一件稀奇的事情,整個社會的離婚率曾逐漸上升的趨勢。但是我們也要看到這背后的一些問題,比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