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與離異家庭的孩子相處呢?
如何你是一個重組的家庭的話,你知道如何給孩子最好的呵護,如何與孩子好好的相處嗎?
近些年來,由于離婚率的上升,單親家庭已經司空見慣。對于這樣家庭的孩子,如果我們不能及時給予科學的引導和適度的心理補償,他們就會出現各種各樣的心理問題,例如焦慮、憂郁、自卑、敏感、攻擊性強等,這些問題可能會影響孩子的一生。鑒于此,學會與這些孩子和諧相處,引導他們健康成長,就成為許多教師不能回避的問題。
【現象描述】
有一位老師反映,她與班上的大多數同學相處都很融洽,學生也喜歡上她的課。但是最近班上有位學生因為父母離婚而導致行為異常:以前各方面都不錯的孩子,現在學習不認真,作業不能按時交,對老師陽奉陰違……面對這樣的學生,她感到束手無策。眼看著學生一天天地改變,她真的是憂心如焚。
【辨析思考】
現實中有很多老師都遇到過類似的問題,父母離婚顯然會對大多數孩子造成心理創傷。家庭的變故,使孩子失去了基本的安全感和穩定感,他們無所適從。由于父母處于嚴重的矛盾沖突中,經常吵架,使得處于小學或中學階段的孩子情緒受到極大的影響,行為表現也會有很大的改變。面對這樣的學生,教師如果沒有受過專業訓練是很難有所作為的。事實上,學生是否擁有良好的師生關系,教師是否具備基本的處理問題的經驗和心理學的知識技能,對這些學生的健康成長至關重要。許多關于兒童發展和婚姻家庭的研究成果都對我們具有重要的啟示作用。
【理論解讀】
離異家庭的孩子心中具有很多的消極想法,行為混亂,沒有安全感。由于感到被最親密的人——父母拋棄,也不可避免地擔心被生活中的同伴拋棄,為此,他們常常會采取各種問題行為來應對自己面臨的難以解決的問題。
關于安全的依戀感,有人曾這樣闡述:“依戀理論假設兒童對于最初的照料者的早期經驗使他們形成安全的或不安全的依戀。如果照料者能較好地滿足嬰兒的需要,嬰兒就會發展出一個內部工作模型,把照料者看成是他們探索外部世界的安全保證,從而表現出極大的信心去探索世界。否則,嬰兒就會把他們看成是不安全的。這時他們會以記憶矛盾或回避的依戀方式表達出來,或者以包括兩種依戀交替的混亂的依戀方式表現出來。”
人們的這種安全依戀感與早期的經驗有關,直到成人這種安全的依戀關系仍然與人的“內在的嬰兒”有關。所謂“內在的嬰兒”就是“孩子的我”,是自我的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人格結構理論中有這樣的描述,人格可分為三個部分:“孩子的我”“父母的我”“自我”。在父母離異、原有的家庭結構遭到破壞的時候,所有孩子的這種安全感都會受到挑戰。如果在父母離婚之前,孩子就與父母之間存在問題,那么,離婚之后這種問題將會更加嚴重。比如不一致的教育方式、不安全的依戀、獨裁、家庭暴力、被忽略等,這些情形都將導致孩子難以適應父母離婚后的情況。積極心理學的有關調研表明,3~18歲的孩子如果缺失安全感,似乎更加難以適應父母離異后的情況,比較容易用自己的問題行為來應對父母的離異和分居,這主要是孩子自己內在的安全依戀感喪失造成的。
相反,如果孩子自尊、內控能力強、對父母分居和離婚現狀持現實的接受態度,同時又具備良好的問題解決能力和良好的社會支持,就能夠比較好地應對父母離婚帶來的問題,并讓自己健康成長。這也正是教師在面對父母離婚或家庭面臨離婚沖突的學生時,可以作出有效干預的地方。
【透析與導引】
通常,離異家庭的孩子主要面臨三個方面的挑戰:一是自己依戀的家庭解體,安全感喪失,或多或少有被拋棄的感覺。二是離婚家庭往往會出現新的家庭成員,繼父或繼母都會對原有的關系形成挑戰,使原來就存在問題的親密關系更加復雜。三是社會環境對孩子的同情或排斥,會讓孩子覺得沒有辦法融入社會。由此可見,離異家庭的孩子會遇到比較困難的局面,教師對這類孩子的支持會成為他們重要的支撐,甚至教師會成為學生心目中最重要的人,對學生的安心學習與健康成長起到不容忽視的作用。
離異家庭的學生從時間段上可以分為三類:一是父母離婚正在進行中,這時的家庭矛盾沖突比較大,學生的生活最易受到比較大的干擾;二是父母已經離婚,完整的家庭和溫馨的親密關系不復存在,孩子面臨新的適應問題;三是父母離婚之后再婚,學生面臨新的家庭生活和新的角色適應的問題。對于這三類學生,教師的應對方式是有所不同的,但根本上都是幫助學生獲得安全感,修復或重建安全的依戀關系。
第一類:父母離婚很少是突發事件,生活在同一家庭中的孩子很早就會有敏銳的覺察,他們往往會通過自己的各種努力來試圖緩解父母的矛盾,避免家庭破裂。但往往是自己卷入到父母的離婚沖突中,不僅解決不了問題,而且還會受到更大的傷害。面對這樣的學生,教師要為之建立一個良好的支持系統,始終和學生站在一起,在個別溝通或集體教育中告訴學生:無論父母怎樣,他們永遠都是我們的父母,不管父母是犯了錯誤,還是有了自己新的想法,我們始終需要的是保持與父母良好的親密關系,延續父母對我們的愛和我們對父母的愛。父母之間存在問題,這是他們自己的事情,孩子是沒有辦法左右他們的。要堅信父母過去是愛我們的,從今以后依然會愛我們,希望他們能夠處理好自己的事情。孩子通常比較喜歡幫助弱者,而他們在幫助自己認為弱的一方的時候,自己就成了犧牲品。其實,在離婚家庭中最需要保護的是孩子,他們才是真正的弱者。因此,教師的任務就是要想辦法保護學生,把學生從父母離婚的漩渦中拉出來,遠離父母的矛盾沖突。
第二類:父母離婚分居已既成事實,完整溫馨的家庭已經不復存在。這個時候處于中小學階段的孩子是非常焦慮的,這種焦慮一般被認為是分離性焦慮,而在成人之前這樣的分離性焦慮會對人的情緒行為產生很大的影響。孩子有被拋棄、被孤立、失去依靠等心理感受,會由此覺得生活沒有意思、學習也沒有意思。青春期的孩子更容易自暴自棄,用毀壞自己、放棄自己前途的方式,來表達對父母離婚的不滿、恐懼、焦慮等情緒。當孩子處于這種情緒中的時候,教師的教導往往很難奏效,特別是很多孩子都有家丑不可外揚的想法,一般不會把自己的家庭問題告訴教師。教師如果不能與學生建立良好的關系,學生通常不會把自己的擔憂告訴教師。甚至有些成績很好的學生,即使之前與教師有良好的關系,也可能會因父母離婚而回避教師、不與教師交流真實的情況。對此,教師如果能夠堅持與學生保持良好的關系,持續地關心、幫助、理解和支持學生,他們一般會比較容易感動,從而放下自我保護,主動從教師這里獲得幫助。
第三類:父母離婚之后再婚,將會給孩子帶來新的挑戰。積極心理學研究發現,大多數離婚家庭的孩子都會抵制繼父母的到來,10~15歲之間的孩子抵制最為強烈,而且再婚對于女孩子的消極影響比男孩子更大。新婚姻關系的滿意度對男孩子有積極的影響,而對于將要進入青春期的女孩子則是一個風險。男孩子比較能夠從自己的母親與繼父的滿意關系中獲益,并從繼父那里學習新的生活和社會互動技能。而對于女孩子來說,母親的新婚關系往往會威脅到母女的親密關系,于是,她們經常會以增加自己的問題行為和心理問題來回應,這樣就會給家庭和學校帶來很多的麻煩。一般來說,等到孩子告別青春期之后,父母再婚會比較容易讓孩子適應。對于這類孩子,我們應該及時給予心理疏導,并與之建立良好的關系。教師要強化孩子已經長大成人,具有較強的獨立性、自理能力的意識,并且多讓他們回顧自己成功、快樂的往事。教師應該具有比較強大的心理力量,對學生的各種行為表示包容和接受,在良好的師生關系中給學生以強烈的安全感、依賴感。
社會和學校對于離婚家庭孩子的歧視由來已久,這種現象在國內外都有。問題的關鍵在于學生自己內心的想法和感受,如果他們自己也有這樣的想法,就更加容易受到外界的消極影響。如果能讓學生對父母離婚的情況有比較多的理解,學生就會具有一定的抵御外界消極影響的能力。教師還可以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圍內多做一些工作,讓父母離異的孩子能夠得到同伴的理解和支持,體驗到集體的溫暖和關愛。
事實上,有極少部分的學生不會受到太大的消極影響。這類孩子的父母通常比較理性,在處理自己的矛盾時不讓孩子參與,更不會讓孩子卷入,并且始終表達一種觀念:婚姻問題是父母彼此之間的問題,與孩子沒有關系,孩子永遠是自己的孩子。這類學生在父母離婚中所受到的創傷無疑是最小的。
總之,教師如果遇到有學生家長存在婚姻危機的時候,應及時與家長進行溝通,以讓學生得到最大限度的保護。雖然此時父母中受害的一方比較容易情緒失控,但必須讓他們明白保護好自己的孩子仍然是父母的重要責任。教師與學生父母進行溝通的時候需要很好的溝通技巧,首先要能夠做到價值觀中立,對于雙方的離婚問題不予評判,尊重他們的決定,只要求父母盡好自己的責任,保護好孩子。強調孩子永遠是父母最大的財富,要珍惜孩子,珍惜孩子的人生。父母要盡量讓孩子理解自己的行為,甚至向自己的孩子道歉,請求孩子的諒解,這樣做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長。通常,父母都會比較理性地接受老師的建議。
如果遇到不配合的家長,教師的工作可能比較難做。教師若能與學生保持良好的關系依然是對學生最好的支持。如果能夠有專業的心理教師與班主任相配合,則比較容易達到理想的狀態。比如教師可以和心理教師一起組建一些學生的自助團體進行集體輔導,效果也會比較顯著。
-
離異家庭對孩子的危害啊其實我們都知道,在現在的生活中離婚率也是越來越高了,而且離婚也是特別普遍的一種社會現象的,可是大家有沒有了解過,對于自己
-
父母離婚了你會做如何選擇父母離婚了你會做如何選擇呢?離婚這個詞現在已不是新鮮的詞語了,好像離婚率越來越高了,但是離婚后父母解脫了,可是受到煎熬的
-
單親家庭教育孩子的四大注意事項單親家庭怎么教育孩呢?如今社會,離婚率非常的高,單親家庭的孩子也是越來越多。研究顯示,單親家庭的孩子的心理健康更加脆弱,
-
離異父母看過來!這樣做才不會傷孩子的心隨著人們觀念的開化,夫妻間由于感情不和睦,選擇離異的幾率越來越大。夫妻之間離異是常見的,但是家里有孩子的家庭,夫妻雙方還
-
離異給孩子帶來的影響父母知道嗎?隨著社會觀念的開放,離婚不再成為一件稀奇的事情,整個社會的離婚率曾逐漸上升的趨勢。但是我們也要看到這背后的一些問題,比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