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孩子的關懷不能偏離軌道
父母對孩子的關懷不用學習,是與生俱來的。每個父母都那么深愛著自己的孩子。有的孩 子生了病,父母的內心非常痛苦,甚至會天真的想,如果疾病可以交換的話,那么就讓孩子的疾病轉移到父母身上吧。對孩子的關懷本沒有錯,但是一旦這種對孩子 的關懷偏離了正常的軌道就麻煩了。
關懷本是人與人之間表達愛意,拉近關系,增加對彼此了解的一種表達,可是如果它超出了合適的尺度,會出現反效果。
【事件回放】
日前,一段在美國悄然流行了頗久的視頻,正在國內網站上大熱,它是一位美國老媽的《嘮叨之歌》:起床,起床,快起來!去洗臉,去刷牙,記得梳頭!這是你 的衣服、你的鞋,有沒有在聽啊?!快起來!然后記得疊被子!會熱嗎?會冷嗎?你就這樣穿著出門嗎……這首歌從生活的方方面面,把孩子管教了個遍。大概是明 白自己已經嘮叨到了極致,這位老媽干脆一不做二不休,把"蠻橫"進行到底--"母親的工作永不結束,你不需要知道理由,因為我說了算,我是***!"
A 被尊重、擁有選擇權是人需要的基本關懷
無論在經營愛情、婚姻還是親子關系中,都能看到一些人出力不討好,這是因為他們的表達方式出了偏差,或者給予的關懷超過了他人需要的次數和程度。我們都 需要有一個私我的空間,它包括可自由支配的時間、空間、人際關系和興趣內容,如果你的照顧讓一個人開始喪失上述這些東西,就是過度照顧了。我們有時確實需 要生活和物質上的關懷,可是接受關懷有兩個心理前提:
1.每個個體都希望自己被當作一個健全的、完整的人對待;
2.希望可以自己做出選擇。
因此,在提供關懷的同時,同時也要提供給他(她)一份什么時候接受、怎么接受、接受到什么程度的選擇的自由。
氣溫下降,勸家人多穿衣服,一般來說這樣的建議兩遍就可以了,盡管他(她)可能出于自身某些原因并沒有立馬采納。如果你在旁邊不停地重復同樣的話,沒有 增添任何新內容的建議在家人看來會帶上強制色彩。一旦這樣,他們很有可能會因為不適的建議形式附帶將建議內容也一起拒絕掉。為什么不在說兩遍之后給他 (她)一點思考建議的時間呢?這樣效果會更好。
B 這么“愛”你為哪般
有人苦 惱地問:“我這么用心給你愛,對你好,你卻不領情,我這是為什么呀。”是的,為什么會產生過度的關懷,我們確實需要認真思考。根據張志剛老師的咨詢經驗, 許多人在咨詢感情問題、親子關系的困惑時對于自己犯了過度關懷這樣的錯誤并不自知,但在咨詢師的闡釋下又比較容易承認這一點。其中一部分人不知道如何表達 愛,沒有掌握合適的方式和技巧;有的人則壓根不知道關懷也會傷害人,以為自己給得越多越好;還有一部分人其實是自身存在一些問題。
“往往人格健康、生活豐富和自信感強的人在人際交往中更容易形成合適的空間,反之,過度焦慮、不夠自信的人會容易發生對他人過度照顧的情況。”張志剛說。
當一個人在自己的生活出現問題的時候,跟別人的交往模式也會出現問題,有時則表現為一種干預,而這種干預看上去是對他人的關懷和愛的表達。比如,有些父 母對孩子表現出過多的照顧,這一般都是因為大人的生活沒有安排好,幸福感不夠,自己存在焦慮感,他們將自己的問題通過其他形式表現出來,是一種心理學上的 移位現象。這是不健康的行為,作為長輩要了解成年人容易出現的這類心理現象。
另外,不夠自信的人下意識里可能會從給予他人的過程中體會自己的價值,尋找自信,畢竟這會讓一個人得到一些滿足。這樣的情況多見于戀人之間,一方不夠自信,會從對他(她)變本加厲的“關懷”里面找代償,這樣的行為多半不會有好結果。
這樣說來,有時候面對“不領情”的對方,我們該先放下自己的委屈,冷靜地想想,問問自己:“這么‘愛’你,我為哪般?”遇到問題的時候積極探究自己的內心,總是不錯的解決問題方法之一。
-
對于體罰孩子的幾點看法我們都知道在生活中很多人都是越來越對孩子的一些教育也是非常的厲害了,而且對孩子的體罰行為也是非常抵觸的,認為這也是封建的
-
怎樣教育孩子比較好 教育孩子最重要做個好人說到對孩子的期望,很多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最聰明最棒,但其實在孩子的教育中,教育孩子做個好人非常重要,否則再聰明、再棒都
-
父母該不該打孩子 父母打孩子的注意事項所有的孩子都具有調皮的一面,只是程度輕重而已,因此面對特別調皮或者不聽話的孩子,有些父母會采用“暴力”來教育,但也有父母
-
幾種有益孩子成長的懲罰方式幾種有益孩子成長的懲罰方式是什么呢?很多家長認為教育孩子打是最有效最直接的方式,其實打孩子時家長最無能的教育方式,先不說
-
打孩子注意要避開這些部位打孩子注意要避開這些部位嗎?我們經常聽見一些家長教育孩子動不動就說回家非打你一頓不可,在中國自古以來就信奉“不打不成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