溺愛孩子的表現 你存在嗎
現在的社會,獨生子女越來越多,所以很多父母就會溺愛孩子,想著就一個孩子,所以孩子的什么要求都滿足他,但是這樣的溺愛,對孩子的將來真的好嗎??
“我們從來不溺愛孩子!”很多家長嘴上這樣說,實際上卻沒感覺到自己早已加入溺愛大軍。早教專家指出,溺愛是一種當今年輕父母的通病,特別是80后父母,普遍存在不知道如何適度愛護孩子的問題,很多家長有溺愛綜合征,可能因此造就了低能兒。日前,“三公仔·愛子有方”育兒大課堂在廣州啟動,就是為了糾正80后爸媽們的育兒誤區。
溺愛可讓孩子發育成低能兒
行行怕上學、怕上體育課。他打球、跳繩、仰臥起坐都做不來,語言發展也滯后,因此被爸媽帶到醫院去。可多家醫院的醫生均告訴行行爸媽,行行沒有先天問題,他這些低能的表現,都是后天養育不當造成的。原來,行行由奶奶帶大,奶奶對他溺愛有加,該爬的時候不讓他爬,該走的時候又把他抱在大人懷里、放在嬰兒車里,小嘴除了吃飯用處不多。
“餐廳吃飯,別家孩子在哭鬧,很多家長就說這孩子爸媽怎么不管管孩子、任他哭鬧,但若是發生在自己孩子身上,他們也很可能不管。”著名早教專家專家女士指出,發生在別家孩子身上溺愛很容易發現,但很多父母卻不自覺地溺愛自己的孩子卻又不自知。
溺愛表現你有嗎?
“孩子還小,等他(她)長大了再……”這是很多爸爸媽媽或爺爺奶奶愛說的話,這就是溺愛的常見表現之一———放任自由。專家表示,除此之外,溺愛還表現為有求必應(孩子想要什么就給什么)、害怕哭鬧(孩子一哭就滿足他的要求)、越俎代庖(成人包辦所有事,無論孩子自己能不能做)、心領神會(大人猜測小孩的心思)、過分關注(大人圍著小孩子轉)、小題大做(小疼痛大人當是大事緊張得不得了)、不讓勞動(將勞動當成懲罰或不讓孩子勞動)、賞識過度(表揚過度)、當面袒護、懲罰不當、剝奪獨立(總覺得不放心,覺得孩子必須得到陪護)。
專家表示,這12種溺愛的表現,若存在超過8種,就要警惕了,說明家長存在溺愛,對孩子將來的發展不利。
專家稱,放任自由會養成孩子不好的習慣,長大了再改很難、很痛苦;有求必應勢必導致孩子將來自私任性,得到再多也覺得理所當然;家長害怕孩子哭鬧,孩子就會以哭作為達到目的的工具而屢試不爽;越俎代庖下,孩子隨著年齡增長的能力就會被扼殺;家長愛心領神會,孩子平時不用表達自己想法,智力發展就會滯后;過分關注孩子,一旦失去關注,孩子就容易沮喪、心理不平衡;小題大做讓孩子認為小事都是不得了的大事;不讓勞動讓孩子變成懶人,小時候不勤快,別指望長大了會變勤快;賞識過度會讓孩子非獎賞不作為;當面袒護讓孩子是非不分;剝奪獨立,該放手時不放手,孩子就會有依賴性,扼殺了孩子的潛力。
小編提醒:如果你有這些溺愛孩子的現象,那么一定要及時的改正哦!
-
對于體罰孩子的幾點看法我們都知道在生活中很多人都是越來越對孩子的一些教育也是非常的厲害了,而且對孩子的體罰行為也是非常抵觸的,認為這也是封建的
-
怎樣教育孩子比較好 教育孩子最重要做個好人說到對孩子的期望,很多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最聰明最棒,但其實在孩子的教育中,教育孩子做個好人非常重要,否則再聰明、再棒都
-
父母該不該打孩子 父母打孩子的注意事項所有的孩子都具有調皮的一面,只是程度輕重而已,因此面對特別調皮或者不聽話的孩子,有些父母會采用“暴力”來教育,但也有父母
-
幾種有益孩子成長的懲罰方式幾種有益孩子成長的懲罰方式是什么呢?很多家長認為教育孩子打是最有效最直接的方式,其實打孩子時家長最無能的教育方式,先不說
-
打孩子注意要避開這些部位打孩子注意要避開這些部位嗎?我們經常聽見一些家長教育孩子動不動就說回家非打你一頓不可,在中國自古以來就信奉“不打不成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