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必看:給任性孩子家長開的藥方
孩子在小的時候,常常很任性,專家說,其實孩子并不是天生就是任性的,這主要還是和父母的教育有關,想要寶寶不任性,那么需要家長改變自己的教育方法,下面就為您介紹給任性孩子家長開的藥方。
順從與獨立
孩子在兩歲左右,一般都比較順從,父母說什么就做什么;父母說這些東西不準碰,他就不碰。這樣的孩子常會受到父母、親友的贊揚:“這孩子真聽話。”接近三歲時,父母就感到孩子開始變了,變得不那么“聽話”了。殊不知,此時正是孩子形成獨立性的開始,父母要善于發現孩子的變化,并注意教育和引導。
信任自己,信任別人,做事有獨立性,這是人的性格中很重要的品質。這種品質在孩子年齡很小的時候就已開始萌芽,而且跟以后的性格形成密切相關。心理學家曾分別挑選了100名反抗性強和100名幾乎看不出反抗性的兒童,進行追蹤性研究,他們的年齡為3~5歲。結果發現,這批兒童到了青年時代,原來反抗性強的一組對象,有84人意志堅強,有主見,能獨立分析和判斷事物,并能在情況突變時很快做出決定;而原來“很聽話”的一組人,只有26人成為意志堅強的人,其余的人相對顯得獨立性差,不敢承擔責任,在情況突變時難以做出果斷的決定。
別把獨立當任性
孩子天生有好奇心和模仿能力。兩歲以后,父母發現孩子漸漸變得不那么“聽話”了,對許多事情躍躍欲試。在生活上常有這樣一些讓人哭笑不得的事:幼兒自己拿著湯匙吃東西,吃得一片狼藉,還會把瓷匙敲碎;媽媽包餛飩,孩子也要學著包,當然會弄得一塌糊涂;有的孩子學大人的樣子開電視機,卻把幾個開關的次序顛倒了;個子還沒有掃把高,卻非要拿著掃把掃地,父母剛把垃圾掃攏,孩子卻把垃圾掃開了。以上行為,可能會遭到父母責罵,其實,這正是孩子表達主動性、獨立性的行為,并不是任性。父母不但不應該責罵,還應該給予鼓勵、表揚和引導。特別是孩子自己拿湯匙吃飯,這是好事,常見有的父母非要親手把飯菜一匙一匙喂給孩子吃,結果,孩子對吃飯從來不會積極主動,空著的兩只手不停地摸弄玩具,變成了一個“不肯吃飯”的孩子。父母為了讓孩子好好吃飯,只能采用恐嚇、賄賂的辦法,在孩子身邊團團轉,弄得自己筋疲力盡。
任性的行為界限
有的孩子被嬌養過甚,吃東西挑這挑那,父母給他吃水餃,他非要吃餛飩;父母特地給他下了餛飩,他又非要吃水餃。有的孩子邊吃飯邊玩,當父母收起玩具時,他索性把小玩具扔在菜碗里,還賴在地上打滾。像這種行為,就屬于任性了。任性常和嬌、驕二氣聯系在一起,如任其發展,就可能發展為不良品性。
如何糾正孩子的任性
對孩子的任性行為,必須糾正。
家長應給予孩子一定的行為界限,引導孩子養成良好的習慣。要讓孩子明白,什么事該做,什么事不該做,并要求他堅決執行。不能老是跟孩子說“就今天這一次”、“下不為例”等。對孩子超越行為界限的事,決不能遷就,否則只會嬌慣孩子,助長孩子的任性毛病,以后難以改正。還須注意的是,父母對孩子的態度必須一致。
在孩子任性胡鬧時,父母要善于把孩子的注意力引開去,以中止他的任性行為。例如,孩子進入超市,吵著要買糖果,或看見某一種玩具,盡管家里多的是,還鬧著要買,此時,父母可設法讓孩子去觀察某一事物,使他忘掉剛才哭喊著要買的糖果、玩具。
父母要注意教育方法,要有耐心。當孩子哭鬧時,父母可采取漫不經心的態度,進行“冷處理”,讓孩子感到他的哭鬧不會起作用,他就會漸漸安靜下來。有的孩子自尊心強,父母可適當給他一個“臺階”,幫他“收場”,然后再通過“擁抱—對視—談話”的方式進行教育。
擁抱可使孩子感受到,雖然他錯了,但父母還是愛他的,使孩子不致對父母產生抵觸情緒。
對視可讓孩子從父母的眼神中,感受到父母對他的愛和對他任性行為的不喜歡。
談話要簡短明確,使孩子在保持自尊心的前提下,明白自己錯在哪里,今后該怎樣改正。
-
對于體罰孩子的幾點看法我們都知道在生活中很多人都是越來越對孩子的一些教育也是非常的厲害了,而且對孩子的體罰行為也是非常抵觸的,認為這也是封建的
-
怎樣教育孩子比較好 教育孩子最重要做個好人說到對孩子的期望,很多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最聰明最棒,但其實在孩子的教育中,教育孩子做個好人非常重要,否則再聰明、再棒都
-
父母該不該打孩子 父母打孩子的注意事項所有的孩子都具有調皮的一面,只是程度輕重而已,因此面對特別調皮或者不聽話的孩子,有些父母會采用“暴力”來教育,但也有父母
-
幾種有益孩子成長的懲罰方式幾種有益孩子成長的懲罰方式是什么呢?很多家長認為教育孩子打是最有效最直接的方式,其實打孩子時家長最無能的教育方式,先不說
-
打孩子注意要避開這些部位打孩子注意要避開這些部位嗎?我們經常聽見一些家長教育孩子動不動就說回家非打你一頓不可,在中國自古以來就信奉“不打不成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