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驅除父母內心的恐懼?
一位母親自稱“一個傷心的媽媽”,向大家訴說她的困惑。她給三歲的女兒總結了兩項“缺點”:內向、膽小。具體事例如下: 其一,某天晚上她帶著女兒在飯館吃飯,飯后要求女兒去收銀臺交錢,女兒不愿意去,媽媽“做了很久的思想工作”,女兒就是不肯。母女僵持了20多分鐘,最終還是媽媽自己交了款。這件事情讓媽媽“很傷心”,因為她在女兒身上傾注了大量的心血,得到的結果卻是女兒“連這么點小事都做不好”。
其二,只要上街,女兒就必須牽媽媽的手,少牽一會兒都不行。給媽媽的感覺是“她非常沒有安全感”。為了女兒,母親辭職回家做了全職媽媽。“平時對她小心呵護的,就怕她沒安全感。我有一個朋友,對孩子遠遠沒我有耐心,可她的孩子上街都自己甩開腿跑,她還比我寶寶小1歲。”寫到這里,這位母親不由得悲嘆:“這么膽小的寶寶,我該怎么辦啊?”
三歲的孩子不愿意獨自去收銀臺交款是很正常的,成年人眼里的小事一樁,在幼兒眼里卻是天大的挑戰。如果父母希望鍛煉孩子的獨立能力,可以每次付款時領著孩子去收銀臺,先給孩子做示范,再找機會鼓勵孩子在父母的陪伴下主動交款,而不是一下子就把孩子推到陌生人面前獨立完成一項任務。
三歲的孩子上街喜歡牽著媽媽的手也是很正常的,甚至值得表揚,說明這個孩子自我保護意識比較強。三歲幼兒還不能夠應對四周繁雜的環境,必須依靠父母保障人身安全。那個朋友的兩歲幼兒在街上亂跑,其實很危險。
由此看來,這位母親的傷心顯得有些小題大做。細細問一問,原來是孩子的爸爸比較內向,這是媽媽對丈夫最大的不滿意,爸爸也不喜歡自己的內向性格,因此夫妻雙方都非常期望女兒性子開朗大方。誰知遺傳基因并不以家長的意志為轉移,家長本人的性格在平時的言傳身教當中必定也會影響孩子的性格,他們的女兒最終還是像爸爸,內向、拘束、靦腆。媽媽不愿意接受丈夫的性格,轉而試圖塑造女兒,甚至問“大人我改變不了,孩子我難道也得無條件地包容嗎?”
讓我們想一想這個孩子的處境:媽媽對自己不滿意,爸爸也對自己不滿意。不滿意什么呢?自己從父親身上承傳的性格,是自己無法改變的,起碼在三歲這個年紀是沒有能力改變的。孩子會有怎樣的感受?她會多么地自卑啊!每天生活在父母對自己不滿的緊張氣氛和壓迫感中,她還能夠獲得足夠的安全感嗎?但愿她永遠不知道媽媽說過,“說實話,如果孩子長大后真的不是一個大方開朗的孩子,我會失望,雖然我是那么的愛她。”這種不現實的期待和失望足以摧毀一個孩子;這樣說話的母親,恐怕尚未掌握什么是真正的愛。
不知從何時起,在某些父母眼中,內向變成了一種缺點。人本來就有各種各樣的性格,世界才豐富多彩,人際結構才穩定平和。內向的人自有沉靜、安穩、含蓄的優勢;外向的人則可能由于浮躁、張揚而遭受挫折。但是一些家長不能夠辯證地看待性格差異,急著把內向性格的弱勢與外向性格的強勢相比,害怕自己內向的孩子“吃虧”。
這屬于典型的父母內心中的恐懼在作怪。父母怎樣槍彈不發地俘虜孩子呢?答案在于父母的潛意識。那些最隱蔽的、最私密的東西,具有最可怕的摧毀力。 美國家庭心理咨詢師茱迪絲·布朗說。父母潛意識的力量大大超過在一個家庭中顯而易見的交流。
我們每一個人的內心深處,在我們的潛意識里,都有一間貯藏室,里邊庫存著我們最具威脅性的記憶、情緒和性格趨向,特別是那些我們不愿意面對的、試圖遺忘在腦后的、負面的東西。心理學大師榮格將它們統稱為我們的“陰影”。榮格認為,這些潛意識里的貯存絕非毫無害處,更不會自動銷聲匿跡。我們也許能夠把它們拒之意識門外,但它們依然對我們產生著深遠的影響,這些陰影侵蝕著我們自身和那些與我們親近的人。我們內心中,兩種沖動展開著一場浴血奮戰:把自己缺憾的感受曝露出來畫上句號,或者繼續否認、繼續抗拒。
想要治理自己的心理傷痕、驅除內心的陰影,我們必須把心中積攢的“垃圾”曝露在光天化日之下。我們具備這樣的勇氣嗎?就像衣柜里邊關了一只惡魔一樣,看它一眼都會令人魂飛魄散。但是我們把它關閉得越久,它的力量就越強大,我們也就更加膽戰心驚,更加小心翼翼地不去接觸它。
其二,只要上街,女兒就必須牽媽媽的手,少牽一會兒都不行。給媽媽的感覺是“她非常沒有安全感”。為了女兒,母親辭職回家做了全職媽媽。“平時對她小心呵護的,就怕她沒安全感。我有一個朋友,對孩子遠遠沒我有耐心,可她的孩子上街都自己甩開腿跑,她還比我寶寶小1歲。”寫到這里,這位母親不由得悲嘆:“這么膽小的寶寶,我該怎么辦啊?”
三歲的孩子不愿意獨自去收銀臺交款是很正常的,成年人眼里的小事一樁,在幼兒眼里卻是天大的挑戰。如果父母希望鍛煉孩子的獨立能力,可以每次付款時領著孩子去收銀臺,先給孩子做示范,再找機會鼓勵孩子在父母的陪伴下主動交款,而不是一下子就把孩子推到陌生人面前獨立完成一項任務。
三歲的孩子上街喜歡牽著媽媽的手也是很正常的,甚至值得表揚,說明這個孩子自我保護意識比較強。三歲幼兒還不能夠應對四周繁雜的環境,必須依靠父母保障人身安全。那個朋友的兩歲幼兒在街上亂跑,其實很危險。
由此看來,這位母親的傷心顯得有些小題大做。細細問一問,原來是孩子的爸爸比較內向,這是媽媽對丈夫最大的不滿意,爸爸也不喜歡自己的內向性格,因此夫妻雙方都非常期望女兒性子開朗大方。誰知遺傳基因并不以家長的意志為轉移,家長本人的性格在平時的言傳身教當中必定也會影響孩子的性格,他們的女兒最終還是像爸爸,內向、拘束、靦腆。媽媽不愿意接受丈夫的性格,轉而試圖塑造女兒,甚至問“大人我改變不了,孩子我難道也得無條件地包容嗎?”
讓我們想一想這個孩子的處境:媽媽對自己不滿意,爸爸也對自己不滿意。不滿意什么呢?自己從父親身上承傳的性格,是自己無法改變的,起碼在三歲這個年紀是沒有能力改變的。孩子會有怎樣的感受?她會多么地自卑啊!每天生活在父母對自己不滿的緊張氣氛和壓迫感中,她還能夠獲得足夠的安全感嗎?但愿她永遠不知道媽媽說過,“說實話,如果孩子長大后真的不是一個大方開朗的孩子,我會失望,雖然我是那么的愛她。”這種不現實的期待和失望足以摧毀一個孩子;這樣說話的母親,恐怕尚未掌握什么是真正的愛。
不知從何時起,在某些父母眼中,內向變成了一種缺點。人本來就有各種各樣的性格,世界才豐富多彩,人際結構才穩定平和。內向的人自有沉靜、安穩、含蓄的優勢;外向的人則可能由于浮躁、張揚而遭受挫折。但是一些家長不能夠辯證地看待性格差異,急著把內向性格的弱勢與外向性格的強勢相比,害怕自己內向的孩子“吃虧”。
這屬于典型的父母內心中的恐懼在作怪。父母怎樣槍彈不發地俘虜孩子呢?答案在于父母的潛意識。那些最隱蔽的、最私密的東西,具有最可怕的摧毀力。 美國家庭心理咨詢師茱迪絲·布朗說。父母潛意識的力量大大超過在一個家庭中顯而易見的交流。
我們每一個人的內心深處,在我們的潛意識里,都有一間貯藏室,里邊庫存著我們最具威脅性的記憶、情緒和性格趨向,特別是那些我們不愿意面對的、試圖遺忘在腦后的、負面的東西。心理學大師榮格將它們統稱為我們的“陰影”。榮格認為,這些潛意識里的貯存絕非毫無害處,更不會自動銷聲匿跡。我們也許能夠把它們拒之意識門外,但它們依然對我們產生著深遠的影響,這些陰影侵蝕著我們自身和那些與我們親近的人。我們內心中,兩種沖動展開著一場浴血奮戰:把自己缺憾的感受曝露出來畫上句號,或者繼續否認、繼續抗拒。
想要治理自己的心理傷痕、驅除內心的陰影,我們必須把心中積攢的“垃圾”曝露在光天化日之下。我們具備這樣的勇氣嗎?就像衣柜里邊關了一只惡魔一樣,看它一眼都會令人魂飛魄散。但是我們把它關閉得越久,它的力量就越強大,我們也就更加膽戰心驚,更加小心翼翼地不去接觸它。
相關文章
-
吃奶瓶寶寶如何避免吐奶吃奶瓶的寶寶如何避免吐奶?寶寶愛吐奶怎么辦?大多數媽媽都會遇到孩子吐奶的情況,因此了解寶寶吐奶怎么辦的問題是非常有必要的。
-
給寶寶5個細節不能犯錯講,沖奶粉的每一步都事關寶寶的健康,一個細節不到位,一點做錯,都有可能影響寶寶的身體健康!不信的話一起看看吧!給寶寶沖奶粉
-
提高免疫力 春季寶寶多吃4種豆類提高寶寶免疫力可以多吃豆類?豆類含有豐富的營養元素,民間自有“每天吃豆三錢,何需服藥連年”,由此可見,豆類營養豐富,有助
-
厭奶期寶寶該怎樣養才好厭奶期寶寶該怎樣養才好?到了一定階段寶寶開始出現厭奶的情況了,不老實吃奶,吃奶量下降,著急上火的媽媽使勁了渾身解數也無法
-
80%的爸媽不會正確沖奶如何正確給寶寶沖奶?沖奶看起來似乎是一件很easy的事兒,但是,有調查顯示:80%的爸爸媽媽沖奶方式并不正確!在我們的行為習慣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