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和孩子在一起的點點滴滴
記者:很多爸爸每天也能回家吃晚飯,但僅僅回家吃晚飯并不一定就能跟孩子建立深厚的感情,爸爸怎么才能與孩子建立良好的親子關系呢?
于秀:如果你已經是一位能夠堅持每天回家吃晚餐的父親,那么請你遵守如下原則:
切忌在晚餐桌上對孩子大發脾氣,哪怕他數學只考了20分。
請盡量在晚餐時間討論一些愉快的話題。
學習的事情等孩子離開餐桌再跟他談也來得及。
不管你和妻子之間發生了什么鬧心的事兒,也不要在孩子面前談,尤其是在餐桌上。
請注意吃相,盡量不要狼吞虎咽,要知道有其父必有其子。
吃了飯,就是親子溝通、娛樂的大好時光,你可以跟小的孩子談談他長大時的情景,跟大的孩子聊聊他小時候的趣事,讓孩子知道,自從他來到這個世界,爸爸就陪伴在他身邊,這會讓孩子既敬重父親,又感到溫暖,他會為爸爸的責任感感到驕傲。
還有,不管你是30歲,還是40歲,只要你是一個父親,那么請你多一點童心。跟孩子在一起的時候,他多大你就有多大,這樣的心態才會使你們都感到快樂。這種時候,沒人會管你夠不夠成熟,只有人會羨慕你還會如此純真,這可是你享受跟孩子一起成長的快樂源泉啊。
家里每天都有這么一段幸福時光,我不相信有了這樣的爸爸,孩子還會有什么問題,妻子還會有什么抱怨,家庭還有什么不夠幸福快樂的理由。
記者:做什么事都有什么事的樂趣,做爸爸的享受和樂趣到底在哪里呢?
于秀:做爸爸的快樂與滿足,并不在于你是否擁有一個孩子,它實際上更在于你是否跟這個小生命一起成長,一起分享生活里的點點滴滴。
所以我說,做爸爸不是一個結果,而是一種開始,是一種人生更豐富的經歷的開始,是你的生命更趨于完美的開始,是你真正享受生活里的幸福感的開始。
帶著幸福、享受的心理去陪伴孩子,教育孩子,會使你和孩子都處于幸福、快樂之中。在幸福、快樂中成長的孩子,會創造佳績,創造快樂,并能把這種幸福快樂反饋給父母、傳遞給后人。這就是父教魅力之所在。
采訪感言
在家里,在校門口,在家長會上,我們都可以看到,陪孩子、管孩子的是母親,跟孩子關系最好的是母親,孩子有什么事,最想找的還是母親。是不是孩子不需要父親、不想見父親呢?也許有人會說,孩子就是不想、不需要父親;家里少了母親,孩子像丟了魂似的,家里少了父親,孩子什么反應都沒有,覺得這是再正常不過的事了。
孩子果真不想、不需要父親嗎?那是想不著,要不著,天長日久就習慣了沒有父親陪伴的日子。也許,沒有比較,孩子不會感到這有什么遺憾。但是,一旦看見別人有爸爸關心、陪伴,那種羨慕、渴求的表情就會溢于言表。畢竟,在這個世上,與孩子最親的人,除了媽媽,就是爸爸。甭管爺爺、奶奶、姥姥、姥爺怎么愛孩子,但是,畢竟隔著一輩,不可能要求爺爺、奶奶像要求爸爸、媽媽那樣。爺爺、奶奶能滿足孩子的基本需求,卻不能滿足他們的好奇、冒險、運動、探索等需求。而爸爸的體能、心性正好能滿足孩子的這方面的需要。所以,要想孩子幸福快樂健康地成長,父親是不能缺席的。
就像于秀老師在訪談中所說的:“在身邊少有父親身影的環境中長大的孩子,會欠缺那么一點陽剛之氣,缺乏征服生活的蓬勃朝氣,就像整天見不到陽光的花花草草,也許不乏美麗,但總是那么纖弱、單薄,甚至無精打采。”所以,不管父親的生活壓力有多大,工作有多忙,都不能成為父教缺席的理由。
當然,我們并不是要求父親要像母親那樣,天天陪在孩子身邊,吃喝拉撒睡全管完。社會有分工,家庭也有分工。男主外,女主內,孩子的事情,母親多操點心,多負點責,是合乎情理的,也是能夠得到妻子、孩子的理解的。但是,對于孩子的事情不聞不問,當甩手掌柜,沒事的時候,寧肯和棋友、牌友、酒肉朋友泡在一起,也不愿和妻子、孩子待在一起,那就不能得到妻子、孩子的理解和諒解了。
妻子一旦知道丈夫是那么自私、隨意、不負責的人,會對丈夫產生看法。孩子一旦知道父親對家對自己那么冷漠、不感興趣,也會對父親產生反感厭倦情緒。
一個沒有家室的人,可以四海為家,走到哪里,吃到哪里,住到哪;一個有家室的人,就不應該再是那么無牽無掛了。既然已經有了家庭,有了孩子,就應該心有所依,情有所托。即使不能天天陪著孩子,也應該天天想著孩子。就像于秀老師所說的:“心在哪里,愛就在哪里。”你愛孩子,孩子是會感覺得到你的愛的。
孩子心中裝著父母的愛、父母的希望和囑托,還會成為你們不愿看到、想到的那樣的人嗎?
把時間、精力花在孩子身上是不會吃虧、后悔的。你現在對孩子怎樣,孩子將來就會對你怎樣。人的情感就是這樣產生、延續的,概莫能外。
于秀:如果你已經是一位能夠堅持每天回家吃晚餐的父親,那么請你遵守如下原則:
切忌在晚餐桌上對孩子大發脾氣,哪怕他數學只考了20分。
請盡量在晚餐時間討論一些愉快的話題。
學習的事情等孩子離開餐桌再跟他談也來得及。
不管你和妻子之間發生了什么鬧心的事兒,也不要在孩子面前談,尤其是在餐桌上。
請注意吃相,盡量不要狼吞虎咽,要知道有其父必有其子。
吃了飯,就是親子溝通、娛樂的大好時光,你可以跟小的孩子談談他長大時的情景,跟大的孩子聊聊他小時候的趣事,讓孩子知道,自從他來到這個世界,爸爸就陪伴在他身邊,這會讓孩子既敬重父親,又感到溫暖,他會為爸爸的責任感感到驕傲。
還有,不管你是30歲,還是40歲,只要你是一個父親,那么請你多一點童心。跟孩子在一起的時候,他多大你就有多大,這樣的心態才會使你們都感到快樂。這種時候,沒人會管你夠不夠成熟,只有人會羨慕你還會如此純真,這可是你享受跟孩子一起成長的快樂源泉啊。
家里每天都有這么一段幸福時光,我不相信有了這樣的爸爸,孩子還會有什么問題,妻子還會有什么抱怨,家庭還有什么不夠幸福快樂的理由。
記者:做什么事都有什么事的樂趣,做爸爸的享受和樂趣到底在哪里呢?
于秀:做爸爸的快樂與滿足,并不在于你是否擁有一個孩子,它實際上更在于你是否跟這個小生命一起成長,一起分享生活里的點點滴滴。
所以我說,做爸爸不是一個結果,而是一種開始,是一種人生更豐富的經歷的開始,是你的生命更趨于完美的開始,是你真正享受生活里的幸福感的開始。
帶著幸福、享受的心理去陪伴孩子,教育孩子,會使你和孩子都處于幸福、快樂之中。在幸福、快樂中成長的孩子,會創造佳績,創造快樂,并能把這種幸福快樂反饋給父母、傳遞給后人。這就是父教魅力之所在。
采訪感言
在家里,在校門口,在家長會上,我們都可以看到,陪孩子、管孩子的是母親,跟孩子關系最好的是母親,孩子有什么事,最想找的還是母親。是不是孩子不需要父親、不想見父親呢?也許有人會說,孩子就是不想、不需要父親;家里少了母親,孩子像丟了魂似的,家里少了父親,孩子什么反應都沒有,覺得這是再正常不過的事了。
孩子果真不想、不需要父親嗎?那是想不著,要不著,天長日久就習慣了沒有父親陪伴的日子。也許,沒有比較,孩子不會感到這有什么遺憾。但是,一旦看見別人有爸爸關心、陪伴,那種羨慕、渴求的表情就會溢于言表。畢竟,在這個世上,與孩子最親的人,除了媽媽,就是爸爸。甭管爺爺、奶奶、姥姥、姥爺怎么愛孩子,但是,畢竟隔著一輩,不可能要求爺爺、奶奶像要求爸爸、媽媽那樣。爺爺、奶奶能滿足孩子的基本需求,卻不能滿足他們的好奇、冒險、運動、探索等需求。而爸爸的體能、心性正好能滿足孩子的這方面的需要。所以,要想孩子幸福快樂健康地成長,父親是不能缺席的。
就像于秀老師在訪談中所說的:“在身邊少有父親身影的環境中長大的孩子,會欠缺那么一點陽剛之氣,缺乏征服生活的蓬勃朝氣,就像整天見不到陽光的花花草草,也許不乏美麗,但總是那么纖弱、單薄,甚至無精打采。”所以,不管父親的生活壓力有多大,工作有多忙,都不能成為父教缺席的理由。
當然,我們并不是要求父親要像母親那樣,天天陪在孩子身邊,吃喝拉撒睡全管完。社會有分工,家庭也有分工。男主外,女主內,孩子的事情,母親多操點心,多負點責,是合乎情理的,也是能夠得到妻子、孩子的理解的。但是,對于孩子的事情不聞不問,當甩手掌柜,沒事的時候,寧肯和棋友、牌友、酒肉朋友泡在一起,也不愿和妻子、孩子待在一起,那就不能得到妻子、孩子的理解和諒解了。
妻子一旦知道丈夫是那么自私、隨意、不負責的人,會對丈夫產生看法。孩子一旦知道父親對家對自己那么冷漠、不感興趣,也會對父親產生反感厭倦情緒。
一個沒有家室的人,可以四海為家,走到哪里,吃到哪里,住到哪;一個有家室的人,就不應該再是那么無牽無掛了。既然已經有了家庭,有了孩子,就應該心有所依,情有所托。即使不能天天陪著孩子,也應該天天想著孩子。就像于秀老師所說的:“心在哪里,愛就在哪里。”你愛孩子,孩子是會感覺得到你的愛的。
孩子心中裝著父母的愛、父母的希望和囑托,還會成為你們不愿看到、想到的那樣的人嗎?
把時間、精力花在孩子身上是不會吃虧、后悔的。你現在對孩子怎樣,孩子將來就會對你怎樣。人的情感就是這樣產生、延續的,概莫能外。
相關文章
-
適合0~6個月寶寶的親子游戲在生活中我們都知道,大人應該要給寶寶養成良好的規律休息或者是睡眠的習慣,但是卻不知道寶寶在清醒的這段時間里面,到底如何才
-
適合0到1歲寶寶玩的游戲大盤點寶寶的成長過程中,總是愛玩一些游戲。寶寶在玩游戲的過程中,動手能力、腦力活動水平都能夠得到極大的提高。今天,尋醫問藥網站
-
適合三個月寶寶的游戲有哪些在大家看來,三個月大的寶寶不會說話,大部分的時間也都在睡覺,家長們不會花很多心思在寶寶身上。其實上月寶寶已經可以和父母們
-
放下iPad,一起來玩游戲吧隨著科技的發展和移動互聯網的普及,現在的孩子基本上整天沉溺于網絡或是電子游戲中,這是一種很不好的現象,不利于孩子的全方位
-
開發寶寶智力的八款親子小游戲寶寶出生之后,我們不僅會關注孩子的身體健康,也會非常的注重孩子智力的發育,那么怎么開發寶寶的智力呢?親子游戲是開發寶寶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