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度保護讓孩子心靈受傷害
家長與孩子的雙邊思維
要使孩子們從小就懂得和領會到:他的每一步、每一個行動都會在他身邊的人——父母、教師和“陌生者”的精神生活引起反響。只有當他不給別人帶來災難,不欺負和擾亂別人時,才能成為一個生活得平靜而又幸福的人。
——蘇霍姆林斯基
在幾年前的一個電視節目中,面對記者的采訪,一個孩子說出了這樣的話:
“在學校里住宿過集體生活,我自己總是能獨擋一面,可是一回到家中,母什么事情都不讓我干,對我百般呵護,本來這些事情自己都可以做,只是一味讓我別分心,抓緊時間認真讀書,我常常對此感到很不耐煩,甚至很生氣。但是每次發過脾氣之后,自己也覺得很后悔,覺得對不起辛勤勞作的父母,有的時候,我也試過和父母進行溝通,但是效果很差。我感到非常委屈,過去回家總是想放松一下自己,而我現在特別不愿意回家,因為現在回家心里一點舒服的感覺也沒有。”
家庭是一個人最溫馨的港灣,然而在這個孩子看來,這種溫情已經在家長與自己的沖突中,被磨損到了極盡微薄的地步。
那么,究竟是什么造成了這樣的局面呢?
答案只有一個,那就是家長對孩子的過度保護,讓孩子的心靈受到了損傷。
對于家長和孩子來說,各自對教育存在著不同的理解。
從家長的角度來看,教育的目的是讓孩子成才,這種觀念是著眼于未來的,其對手段的選擇,是以家長的社會經驗與生活觀念來作為標準的。
家長教育觀念的核心,在于確保孩子用最快的速度、走最少的彎路來獲得成功,用命令、壓制的辦法,來處理孩子與家長觀念中存在的沖突,讓孩子雖然有自己的想法,卻由于需要恪守許多規范、條框,而不得不按照家長的要求,在家長提供的保護下來生活。
因此,在家長看來,家庭教育的內容可以用一個詞來概括“服從”,服從的意義是將孩子的一切生活軌道,都納入家長所設定的保護環境中,其價值是讓孩子在自己所設定的程序中,逐漸成長為一個家長所期望的人。
誠然,在孩子還很弱小的時候,家長給予他們各種成長所需要的東西,為孩子遮風擋雨,營造出安全的環境,這一切的貢獻是無可磨滅的。
但是這樣的觀念,卻是建立在一個不可能的前提之下,這個前提就是孩子的獨立性永遠為零,是以先認定孩子不變的思維得到的這一觀念,如果我們站在孩子的視角來重新看待問題,結論就會完全不同。
在孩子看來,自己每天都在變得成熟,變得能夠逐漸承擔一些責任,獨立完成一些事情,而家長卻對此表現出不信任的態度。
在小的時候,父母在對孩子的教養中,無時無刻不對其一舉一動過分注意,規定孩子要吃什么,該吃什么,何時該睡覺,要讀什么書,看什么節目,甚至于為孩子挑選愛好、老師、游戲玩伴等等。
對于進入青春期的孩子而言,過度保護的范圍可能更廣,不僅包括了本該由孩子做的家務勞動,甚至還包括那些本該孩子自己做出選擇的事情,比如選擇學校、報考專業、未來職業等等。
在家長對孩子的過度保護之中,家長往往無視于孩子個人的志趣,迫使孩子服從自己的志愿。這種思維方式,徹底將孩子與家長對立起來,得出的結果令人難以忍受,本身就已經成為了一種制度上的心靈暴力。
更令人難以接受的是家庭教育過程的本身,孩子在成長中的煩惱本已十分強烈,卻還要生活在家長所布設的“保護網”中,在家長過度保護的高壓下,哪怕只是一絲一毫的“犯規”行為,甚至只是與家長所認同的觀念相沖突,孩子也需要為此承受家長的反對與呵斥,成為了家長眼中“不聽話的孩子”。
由此,我們已經看到了“過度保護”在制度上的不合理性,接下來,我們需要開始進一步的探討,以其找到最終的解決方案。
要使孩子們從小就懂得和領會到:他的每一步、每一個行動都會在他身邊的人——父母、教師和“陌生者”的精神生活引起反響。只有當他不給別人帶來災難,不欺負和擾亂別人時,才能成為一個生活得平靜而又幸福的人。
——蘇霍姆林斯基
在幾年前的一個電視節目中,面對記者的采訪,一個孩子說出了這樣的話:
“在學校里住宿過集體生活,我自己總是能獨擋一面,可是一回到家中,母什么事情都不讓我干,對我百般呵護,本來這些事情自己都可以做,只是一味讓我別分心,抓緊時間認真讀書,我常常對此感到很不耐煩,甚至很生氣。但是每次發過脾氣之后,自己也覺得很后悔,覺得對不起辛勤勞作的父母,有的時候,我也試過和父母進行溝通,但是效果很差。我感到非常委屈,過去回家總是想放松一下自己,而我現在特別不愿意回家,因為現在回家心里一點舒服的感覺也沒有。”
家庭是一個人最溫馨的港灣,然而在這個孩子看來,這種溫情已經在家長與自己的沖突中,被磨損到了極盡微薄的地步。
那么,究竟是什么造成了這樣的局面呢?
答案只有一個,那就是家長對孩子的過度保護,讓孩子的心靈受到了損傷。
對于家長和孩子來說,各自對教育存在著不同的理解。
從家長的角度來看,教育的目的是讓孩子成才,這種觀念是著眼于未來的,其對手段的選擇,是以家長的社會經驗與生活觀念來作為標準的。
家長教育觀念的核心,在于確保孩子用最快的速度、走最少的彎路來獲得成功,用命令、壓制的辦法,來處理孩子與家長觀念中存在的沖突,讓孩子雖然有自己的想法,卻由于需要恪守許多規范、條框,而不得不按照家長的要求,在家長提供的保護下來生活。
因此,在家長看來,家庭教育的內容可以用一個詞來概括“服從”,服從的意義是將孩子的一切生活軌道,都納入家長所設定的保護環境中,其價值是讓孩子在自己所設定的程序中,逐漸成長為一個家長所期望的人。
誠然,在孩子還很弱小的時候,家長給予他們各種成長所需要的東西,為孩子遮風擋雨,營造出安全的環境,這一切的貢獻是無可磨滅的。
但是這樣的觀念,卻是建立在一個不可能的前提之下,這個前提就是孩子的獨立性永遠為零,是以先認定孩子不變的思維得到的這一觀念,如果我們站在孩子的視角來重新看待問題,結論就會完全不同。
在孩子看來,自己每天都在變得成熟,變得能夠逐漸承擔一些責任,獨立完成一些事情,而家長卻對此表現出不信任的態度。
在小的時候,父母在對孩子的教養中,無時無刻不對其一舉一動過分注意,規定孩子要吃什么,該吃什么,何時該睡覺,要讀什么書,看什么節目,甚至于為孩子挑選愛好、老師、游戲玩伴等等。
對于進入青春期的孩子而言,過度保護的范圍可能更廣,不僅包括了本該由孩子做的家務勞動,甚至還包括那些本該孩子自己做出選擇的事情,比如選擇學校、報考專業、未來職業等等。
在家長對孩子的過度保護之中,家長往往無視于孩子個人的志趣,迫使孩子服從自己的志愿。這種思維方式,徹底將孩子與家長對立起來,得出的結果令人難以忍受,本身就已經成為了一種制度上的心靈暴力。
更令人難以接受的是家庭教育過程的本身,孩子在成長中的煩惱本已十分強烈,卻還要生活在家長所布設的“保護網”中,在家長過度保護的高壓下,哪怕只是一絲一毫的“犯規”行為,甚至只是與家長所認同的觀念相沖突,孩子也需要為此承受家長的反對與呵斥,成為了家長眼中“不聽話的孩子”。
由此,我們已經看到了“過度保護”在制度上的不合理性,接下來,我們需要開始進一步的探討,以其找到最終的解決方案。
相關文章
-
怎樣提高寶寶的語言能力 五招讓寶寶“能說會道”有很多的家長朋友說鄰居家或者朋友家、親戚家的寶寶好會講話,特別的討人喜歡,而自己家的寶寶卻沉默不語,怎樣都不肯多說話,其
-
怎樣培養孩子的好習慣 讓孩子擁有良好習慣的方法怎樣培養孩子的好習慣?讓孩子長大成材,擁有一個美好的未來是眾多家長對孩子的期盼,而要達到這個目的,那么在孩子小的時候要進
-
怎樣開發孩子的智力 讓孩子更聰明的方法孩子的智力雖然存在先天性,但是通過后天培養也可以獲得提高,所以在孩子小的時候父母就可以使用一些方法來開發孩子的智力,讓孩
-
孩子的20個壞習慣,你知道幾個?在三字經中,開頭便是“人之初性本善”,這代表著孩子在成長期還不能充分理解對與錯的定義,因此作為家長,我們應進行正確的引導
-
怎么教孩子游泳 只需簡單五步驟怎么教孩子游泳呢?說到游泳,這是一項很好的本領,一些家長不會游泳,所以特別想教孩子學會游泳,但是自己不會游泳能不能教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