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遲滿足”培養孩子的好性格
寶寶年齡小,可不是他要什么就必須得到什么的理由。
我們往往一聽到寶寶哭,自己心里就先發慌,習慣于將孩子的哭聲當成命令,如果成人不那么沖動,孩子也會慢慢學得平和起來,把有期限的等待看成是自然而然;并且,因了心中的向往和期盼,遲到的收獲更能令孩子欣喜若狂。
身為大學教育系學前專業的教師,梅舒深諳對女兒夢夢的要求,她呼應起來總是慢半拍,即便是在夢夢兩三個月大的時候,女兒的哭聲也不會讓她立刻沖到小床前,而是巧妙地先在房間里弄出點動靜,示意媽媽就在不遠處,一分鐘后再到女兒跟前;稍大一點,女兒去搶別的小朋友的玩具碰了“釘子”,梅舒也特別沉得住氣地等她哭完再講道理;至于夢夢在外面要買玩具和吃的東西,梅舒多半不拒絕也不立即答應,而是順勢提出一些條件,少則一會兒、多則幾天后實現愿望。因為有了期待,夢夢實現了愿望后會表現出異常地奮。
如今,四歲的夢夢顯得比同齡的孩子有耐心。一天,幼兒園老師發給小朋友每人一個卡通形狀的棒棒糖,樣子可愛極了。孩子們拿在馬上就想吃。這時老師對孩子們說:“誰能等到老師回來再吃,就獎給他一張天線寶寶小貼片。如果提前吃了,就得不到了”盡管嘴里說著“我也要天線寶寶”,但老師一離開,一些孩子就忍不住了;等到老師回來,只有包括夢夢在內的三個孩子的棒棒糖原封未動。當然也只有這三個孩子拿到了小貼片。
愛心“毒藥”
現在的孩子不缺吃的、不少玩的,可見到自己沒有的或想要的東西就得立刻拿到手、吃到嘴,脾氣一個比一個急,想法也是一個接著一個地往外冒;而人們日漸鼓起來的腰包,快節奏的、近似快餐式的生活方式加速了成人的性子,也唆使他們無條件地滿足家中唯一寶貝的愿望。然而,面對父母的有求必應、百依百順,孩子的頭腦中逐漸形成了這樣一個思維“定勢” :我要什么馬上就能有什么。孩子欲望的溝壑似乎越來越深、越來越寬,父母的愛和關注把孩子變得越來越貪心。
任性在一個個滿足中滋養
就像法國教育家盧梭在《愛彌兒》一書中對已為父母的人說的那樣:“你知道用什么辦法準能使你的孩子得到痛苦嗎?這個方法就是:百依百順。因為有種種滿足他欲望的便利條件,所以其欲望將無止境地增加。結果,使你遲早有一天因為無能為力而表示拒絕。但是,由于他平素沒有受到過你的拒絕,突然碰了這個釘子,將比得不到他所希望的東西還感到痛苦。”
父母的愛心,造就了孩子的任性。如此,孩子一旦離開了家庭的圈子,受打擊、遭挫折就成了家常便飯,他們事事都不順心,覺得好像人人都有意跟他們過不去,對孩子的身心會產生不良影響,他們又不能主動自覺地對自己的心理狀態進行調整,總是與周圍的人和事處于一種對峙狀態,時間長了,就很可能釀成心理疾病,如憂郁、偏執、狂躁等。
我們往往一聽到寶寶哭,自己心里就先發慌,習慣于將孩子的哭聲當成命令,如果成人不那么沖動,孩子也會慢慢學得平和起來,把有期限的等待看成是自然而然;并且,因了心中的向往和期盼,遲到的收獲更能令孩子欣喜若狂。
身為大學教育系學前專業的教師,梅舒深諳對女兒夢夢的要求,她呼應起來總是慢半拍,即便是在夢夢兩三個月大的時候,女兒的哭聲也不會讓她立刻沖到小床前,而是巧妙地先在房間里弄出點動靜,示意媽媽就在不遠處,一分鐘后再到女兒跟前;稍大一點,女兒去搶別的小朋友的玩具碰了“釘子”,梅舒也特別沉得住氣地等她哭完再講道理;至于夢夢在外面要買玩具和吃的東西,梅舒多半不拒絕也不立即答應,而是順勢提出一些條件,少則一會兒、多則幾天后實現愿望。因為有了期待,夢夢實現了愿望后會表現出異常地奮。
如今,四歲的夢夢顯得比同齡的孩子有耐心。一天,幼兒園老師發給小朋友每人一個卡通形狀的棒棒糖,樣子可愛極了。孩子們拿在馬上就想吃。這時老師對孩子們說:“誰能等到老師回來再吃,就獎給他一張天線寶寶小貼片。如果提前吃了,就得不到了”盡管嘴里說著“我也要天線寶寶”,但老師一離開,一些孩子就忍不住了;等到老師回來,只有包括夢夢在內的三個孩子的棒棒糖原封未動。當然也只有這三個孩子拿到了小貼片。
愛心“毒藥”
現在的孩子不缺吃的、不少玩的,可見到自己沒有的或想要的東西就得立刻拿到手、吃到嘴,脾氣一個比一個急,想法也是一個接著一個地往外冒;而人們日漸鼓起來的腰包,快節奏的、近似快餐式的生活方式加速了成人的性子,也唆使他們無條件地滿足家中唯一寶貝的愿望。然而,面對父母的有求必應、百依百順,孩子的頭腦中逐漸形成了這樣一個思維“定勢” :我要什么馬上就能有什么。孩子欲望的溝壑似乎越來越深、越來越寬,父母的愛和關注把孩子變得越來越貪心。
任性在一個個滿足中滋養
就像法國教育家盧梭在《愛彌兒》一書中對已為父母的人說的那樣:“你知道用什么辦法準能使你的孩子得到痛苦嗎?這個方法就是:百依百順。因為有種種滿足他欲望的便利條件,所以其欲望將無止境地增加。結果,使你遲早有一天因為無能為力而表示拒絕。但是,由于他平素沒有受到過你的拒絕,突然碰了這個釘子,將比得不到他所希望的東西還感到痛苦。”
父母的愛心,造就了孩子的任性。如此,孩子一旦離開了家庭的圈子,受打擊、遭挫折就成了家常便飯,他們事事都不順心,覺得好像人人都有意跟他們過不去,對孩子的身心會產生不良影響,他們又不能主動自覺地對自己的心理狀態進行調整,總是與周圍的人和事處于一種對峙狀態,時間長了,就很可能釀成心理疾病,如憂郁、偏執、狂躁等。
相關文章
-
怎樣提高寶寶的語言能力 五招讓寶寶“能說會道”有很多的家長朋友說鄰居家或者朋友家、親戚家的寶寶好會講話,特別的討人喜歡,而自己家的寶寶卻沉默不語,怎樣都不肯多說話,其
-
怎樣培養孩子的好習慣 讓孩子擁有良好習慣的方法怎樣培養孩子的好習慣?讓孩子長大成材,擁有一個美好的未來是眾多家長對孩子的期盼,而要達到這個目的,那么在孩子小的時候要進
-
怎樣開發孩子的智力 讓孩子更聰明的方法孩子的智力雖然存在先天性,但是通過后天培養也可以獲得提高,所以在孩子小的時候父母就可以使用一些方法來開發孩子的智力,讓孩
-
孩子的20個壞習慣,你知道幾個?在三字經中,開頭便是“人之初性本善”,這代表著孩子在成長期還不能充分理解對與錯的定義,因此作為家長,我們應進行正確的引導
-
怎么教孩子游泳 只需簡單五步驟怎么教孩子游泳呢?說到游泳,這是一項很好的本領,一些家長不會游泳,所以特別想教孩子學會游泳,但是自己不會游泳能不能教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