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情教育培養仁愛寶寶
很多家長都會感慨現在的孩子太“獨”了,在他們眼中“孔融讓梨”是因為梨上有蟲子眼,不好吃。他們很難理解什么是“分享”,習慣了“事事以自我為中心”。稍稍拂逆他的意思,他便會大哭大鬧。
這種“以我為中心”是嬰幼兒心理活動的思維特點。“以我為中心”的心理特點會使孩子把它處處表現在生活中,“人人為我,我是中心”,慢慢地行成習慣。這不僅將會影響孩子的社會交往,更重要的也會影響到孩子的學習和思維成長。所以,我們要隨著孩子不斷長大,在家庭教育中逐步改變孩子“以自我為中心”的這種認識和行為。要讓孩子學會分享、學會合作,培養孩子“心中有他人,關心他人”的良好情感。
上個周末,我們在四級三班做了一個“我試盲人”的主題體驗活動,家長們領著自己的寶寶來到戶外。我們給每一位寶寶都蒙上眼睛,先讓他們在路上行走,感受盲人世界的不便與恐懼。平時膽子比較大的男孩子們伸著小手保持平衡辨別著方向小心翼翼地向前行走,而膽怯一些的女孩子們沒走出兩步便哭了起來,或是蹲在地上再也不肯起來了。這個時候我們再讓爸爸媽媽們領著小朋友們在盲道上行走,同時經歷上下樓梯、走過街天橋等挑戰。蒙著眼睛的小朋友緊緊拉著爸爸媽媽的手,站在過街天橋上聽著耳邊轟鳴的汽車聲、路人的談話、商販的叫賣等等的喧囂,用他們的耳朵和內心去體會這個與平日看似相同的世界。
當摘下蒙著眼睛的手帕時,小朋友們會有怎樣的體會呢?
嘟嘟說“真可怕啊,黑乎乎的,什么都看不到,我都不敢走。”
炎炎說“幸虧媽媽扶著我,不然我都要撞樹了。”
格格說:“做盲人真慘,我不要做盲人。”
路寶說:“還好走那個小格子路要好一些,以后我們要把這個路讓開給盲人走。”
惠惠說:“爸爸以后開車不要亂按滴滴了,真嚇人啊。剛剛我走的時候,有滴滴響,我都嚇的哆嗦了。”
壯壯說:“以后看到盲人出來走路,我要上去扶他。盲人太不容易了!”
……
體會盲人世界的不便,感受無助時渴望被幫忙的心情,理解爸爸媽媽以及同伴對自己生存和成長的意義,思考我們能為這些需要幫助的弱勢群體做些什么,并且怎樣做才不會妨礙他們,怎樣做才可以讓他們更為便利的出行與生活,這些道理不用說教只是以一次小小的親身體驗活動,便讓小朋友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并在內心世界鐫刻下永恒的記憶,其實生活中這樣的方法還有很多。啟迪孩子內心深處的“同理心”培養他們的“共情”意識,老師和家長要多做少說。
-
怎樣提高寶寶的語言能力 五招讓寶寶“能說會道”有很多的家長朋友說鄰居家或者朋友家、親戚家的寶寶好會講話,特別的討人喜歡,而自己家的寶寶卻沉默不語,怎樣都不肯多說話,其
-
怎樣培養孩子的好習慣 讓孩子擁有良好習慣的方法怎樣培養孩子的好習慣?讓孩子長大成材,擁有一個美好的未來是眾多家長對孩子的期盼,而要達到這個目的,那么在孩子小的時候要進
-
怎樣開發孩子的智力 讓孩子更聰明的方法孩子的智力雖然存在先天性,但是通過后天培養也可以獲得提高,所以在孩子小的時候父母就可以使用一些方法來開發孩子的智力,讓孩
-
孩子的20個壞習慣,你知道幾個?在三字經中,開頭便是“人之初性本善”,這代表著孩子在成長期還不能充分理解對與錯的定義,因此作為家長,我們應進行正確的引導
-
怎么教孩子游泳 只需簡單五步驟怎么教孩子游泳呢?說到游泳,這是一項很好的本領,一些家長不會游泳,所以特別想教孩子學會游泳,但是自己不會游泳能不能教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