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教寶寶學會“爭”“讓”
在孩子成長過程中,孩子需要培養和教育的,這是很重要的問題。比如說爭與讓,可是家長們該如何教寶寶學會“爭”“讓”的呢?如何讓孩子學會有報償的分享呢?
強與弱,都是寶寶天生就有的性格。無論性格強與弱,都不是寶寶的錯。關鍵是,強要強到什么份上,弱會弱到什么地步。調整好這個“度”,才能讓自己的孩子 做一個既不霸道欺人,也不隱忍自我的豁達寶寶。這就要求我們教給孩子適度的“爭”與“讓”,不僅懂得如何對別人“讓”,也要學會向他人“爭”,表達自己的 想法,滿足自己的心愿。
“融四歲,能讓梨”,孔融小小年紀懂得謙讓的故事在我國家喻戶曉。但無論講了多少遍,家長仍感覺到孩子很 “獨”。對周圍事物表現得自私、占有欲望極強,不懂得與人分享。跟只爭不讓的霸道寶寶相反,受中國傳統教育的“小孔融”的媽媽們也在擔心:寶寶不懂如何 爭,只知一味讓,會不會在充滿競爭的社會里吃虧?
爭與讓都需要勇氣
傳統意義上認 為:能夠向別的寶寶提出分享要求的孩子是有勇氣的,所以我們應該鼓勵寶寶勇敢說出自己的想法。當孩子向別人提出與之分享玩具或事物的要求,開始為自己 “爭”時,我們常常為寶寶這種敢“爭”的勇氣感到欣慰。但人們并不了解的是,敢“讓”也是同樣需要勇氣的,不是每個寶寶都能勇敢地把自己的東西和伙伴分 享。一個開開心心和伙伴分享的孩子,他心里的想法一定是:“這是我的玩具,給小朋友玩一會兒,可以交換到更好玩的玩具,而且我的玩具過會兒還能再次回到我 手里。”只有當孩子內心充滿了安全感,對未來狀況充滿信心時,才完全不擔心會失去,才會有勇氣謙讓。
謙讓不是件簡單的事
對于什么事情都從“我”出發的幼兒來 說,“爭”似乎是本能,而“讓”則需要通過后天學習。謙讓是建立在對他人關心和體察的基礎上的,這種理解他人的情緒和思想的能力,稱為“共情能力”,共情 能力好的人,在社會交往中也更成功。爸爸媽媽是孩子最好的“共情對象”,可以讓孩子先通過觀察爸爸媽媽,來學習感知他人情緒。這就是為什么父母不能一味對 孩子笑臉相迎,過分嬌寵的原因。聰明的爸爸媽媽懂得“延遲滿足”,讓寶寶在等待和忍耐后,懂得珍惜、品嘗喜悅。當寶寶理解了伙伴想分享玩具或食品是什么樣 的心情時,才能主動做出適宜的謙讓行為。
樂于分享和被分享,是達成爭與讓平衡的第一步。分享應該是快樂的,被分享應該是心甘情愿的。
1~2歲的寶寶會將玩具出示和遞給不同的成人,在游戲中合作,對他人所表現的情感焦慮做出反應。兩三歲寶寶會對傷心的同伴表現出某種同情和憐憫,但他們 并不能做出真正的自我犧牲,比如與同伴分享一塊好吃的甜餅。盡管在未加引導的前提下,寶寶很難在3歲前自覺為他人做出犧牲,但在跟其他人共處的過程中,孩 子會逐漸學習到爭與讓的尺度。如果家長經常向寶寶灌輸分享和謙讓的觀念,讓寶寶學會考慮別人的需要,那么寶寶可能更早表現出分享和其他友善的謙讓行為。
爭什么?讓什么?
作為家長,你如何理解謙讓?你也許會說,不就是幾塊糖,幾個玩具給誰的事情嗎?心理學家卻指出,孩子正確、健康的分享互動過程,并不是簡單的出讓和占有,而應該包含三方面的特征:
1.孩子懂得尊重自己的意愿。2.在滿足自己愿望的基礎上,孩子能夠理解對方的需求。3.找到解決方案,并達成共贏。
在一個健康的互動過程中,孩子是不以壓抑自我需求為代價的,他和伙伴“爭”的是自我意愿被充分尊重。然后,體會到對方的情緒,愿意去滿足對方所作出一定 程度的妥協,“讓”出自己的利益,達到共贏的目標。整個過程中,爭與讓都是發自內心的。如果是為了得到夸獎而做出的虛假謙讓,或者為了逃避而做出的忍讓、 賭氣做出的謙讓,就背離了快樂共享的目標,在孩子心理上都不能產生積極的影響。
-
怎樣提高寶寶的語言能力 五招讓寶寶“能說會道”有很多的家長朋友說鄰居家或者朋友家、親戚家的寶寶好會講話,特別的討人喜歡,而自己家的寶寶卻沉默不語,怎樣都不肯多說話,其
-
怎樣培養孩子的好習慣 讓孩子擁有良好習慣的方法怎樣培養孩子的好習慣?讓孩子長大成材,擁有一個美好的未來是眾多家長對孩子的期盼,而要達到這個目的,那么在孩子小的時候要進
-
怎樣開發孩子的智力 讓孩子更聰明的方法孩子的智力雖然存在先天性,但是通過后天培養也可以獲得提高,所以在孩子小的時候父母就可以使用一些方法來開發孩子的智力,讓孩
-
孩子的20個壞習慣,你知道幾個?在三字經中,開頭便是“人之初性本善”,這代表著孩子在成長期還不能充分理解對與錯的定義,因此作為家長,我們應進行正確的引導
-
怎么教孩子游泳 只需簡單五步驟怎么教孩子游泳呢?說到游泳,這是一項很好的本領,一些家長不會游泳,所以特別想教孩子學會游泳,但是自己不會游泳能不能教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