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學齡前兒童人格培養的幾大特點
在寶寶即將要上學的時候,家長們要對此進行一些培養和教育,其中有對于社會性認知、對于自我的一些約束,對于同伴之間如何相處之間的一些事情等等,下面小編就為您一一來介紹。
(1)情感發展
孩子對感情的理解在增進。他們認識到感情不是對某個事件的自然反應,而是取決于事件發生的原因和對事件的解釋。比如,6~7歲的孩子對成功總是感到開心,不管成功的取得是因為僥幸還是靠自身努力。但9~10歲的孩子只會為自己努力所獲得的成就而感到高興。
孩子還認識到對一件事或一個人,可以有相反的情感。和某個人相處的記憶引發一系列對他的情感,和他現在的相處又引發另一些情感。直到10歲左右,孩子才真正認識到對一個人可以產生又愛又恨的感情。
這個階段的孩子分辨感情的外在表現和內在真實情感的能力也提高了。當別人說“我很高興”,但實際上毫無興奮的表情時,孩子知道他并不高興。6歲時,孩子就能夠用語言掩飾自己的情感。這多半是家長教育的結果。比如,孩子得到一個他并不喜歡的禮物時,卻說“我很喜歡”,這樣的時候,孩子的面部表情更能準確反應他們的感受。
在什么情況下,孩子最愿意表達自己內心真實的感受呢?只有當孩子獨自一人時,或者相信他們的表現會得到理解和認同時,孩子才會流露真實的情感。不幸的是,隨著孩子的長大,他們總是越來越多地認為自己得不到別人的積極反饋。男孩尤其如此,因而大一些的男孩往往不愛表達自己的感情。
(2)侵犯行為
總的來說,侵犯性行為在這一階段數量比以往減少了,但形式卻增多了。幼兒階段侵犯行為主要是作為孩子達到目的(如得到玩具)的手段,在小學階段,孩子們開始有意傷害其他人。孩子的打斗事件發生率降低了,但個人差異表現得更持久。有些孩子總是喜歡攻擊他人。許多研究證明,家長對孩子的培養方法與之相關。家長的一些舉動會助長孩子的侵犯行為,比如,家長對孩子的惡作劇覺得好笑;因孩子攻擊別人占了上風而得意;或者直接鼓勵孩子用攻擊行為對付別人。當家長不能用一貫的準則來鼓勵或懲罰孩子的侵犯行為,孩子會認為侵犯行為是有效的,可取的。實際上,攻擊行為雖然有時能帶來一時利益,卻會造成一些更嚴重的問題,比如,同伴關系差,學習困難等。有些問題會一直持續到成年階段。比如,好斗的孩子長大后容易在工作、婚姻、教育孩子方面有困難,離婚率較高。
(3)壓力
雖然小學階段應該是個無憂無慮的時期,但仍有10%—12%的孩子經常顯得不快樂、沮喪、眼淚汪汪。5~11歲的孩子活躍、不知疲倦,同時也十分敏感和膽怯。男孩容易有多動、任性的問題,女孩則容易出現感情上的自閉。哪些事件特別會使孩子感到壓力呢?失去父母、學習止步不前、在課堂上尿褲子、父母之間沖突、偷竊被抓、被懷疑撒謊、成績差、被叫去見校長、動手術、在班上被嘲笑、轉學、不被選中、比賽失敗等,是孩子普遍認為最容易令他們難受的事情。那么,遇到問題后,孩子會向誰尋求情感支持、指導和陪伴呢?大部分孩子認為:母親是一切幫助的來源,朋友是提供陪伴和感情支援的第二重要支柱,老師可以提供信息和指導,但不是陪伴。父親最能夠提供知識和信息,但常常不能給予直接的幫助。不管怎樣,孩子得到的關心和支持越多,越能幫助他們抵御壓力、渡過難關。
(4)同情
隨著孩子對別人感情理解的加深,他們能更好地幫助別人。他們不再像以前只知道把好東西送給哭泣的孩子來安慰他,而會采用社會性手段來安撫別人。比如,孩子會用語言安慰同伴,“沒關系,一會兒就沒事了。”或者提供解決問題的建議,“丟了不要緊,再買一個。”或者用一些活動來轉移,陪同伴玩,逗他高興。
當孩子自己覺得愉快、自信的時候,更愿意幫助別人,并且更愿意幫助自己喜歡的人或曾經幫助過自己的人。所以,孩子的慷慨往往與他們的自我感受和對別人的感受密切相關。
-
怎樣提高寶寶的語言能力 五招讓寶寶“能說會道”有很多的家長朋友說鄰居家或者朋友家、親戚家的寶寶好會講話,特別的討人喜歡,而自己家的寶寶卻沉默不語,怎樣都不肯多說話,其
-
怎樣培養孩子的好習慣 讓孩子擁有良好習慣的方法怎樣培養孩子的好習慣?讓孩子長大成材,擁有一個美好的未來是眾多家長對孩子的期盼,而要達到這個目的,那么在孩子小的時候要進
-
怎樣開發孩子的智力 讓孩子更聰明的方法孩子的智力雖然存在先天性,但是通過后天培養也可以獲得提高,所以在孩子小的時候父母就可以使用一些方法來開發孩子的智力,讓孩
-
孩子的20個壞習慣,你知道幾個?在三字經中,開頭便是“人之初性本善”,這代表著孩子在成長期還不能充分理解對與錯的定義,因此作為家長,我們應進行正確的引導
-
怎么教孩子游泳 只需簡單五步驟怎么教孩子游泳呢?說到游泳,這是一項很好的本領,一些家長不會游泳,所以特別想教孩子學會游泳,但是自己不會游泳能不能教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