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療孤獨癥6歲前是關鍵
“兒童孤獨癥也稱自閉癥,通常在3歲以內起病。”鄭州大學第三附屬醫院、河南省兒童心理行為中心主任醫師姚梅玲說,該病具體病因不明,可能和遺傳、感染、免疫等多因素有關,所以沒法預防,最好是早發現、早治療。怎樣早發現呢?社會交往障礙、語言交流障礙、刻板重復行為及狹窄興趣是孤獨癥的三大癥狀。
其中,社會交往障礙是孤獨癥的核心癥狀。如嬰兒期不喜歡擁抱;缺乏與親人的目光對視;不參加小朋友的合作性游戲;通常不怕陌生人,與父母親沒有特別的情感;有需要時就拉著父母的手到某一地方,不能用手指指物,很少運用點頭或搖頭表示同意或拒絕等,這些都是社交障礙方面的常見表現。
“多數孤獨癥患兒語言發育落后,常常在兩三歲時仍不會說話。”姚梅玲說,雖然有部分患兒具備語言能力,但是缺乏交流性,他們或重復刻板語言,或自言自語,內容單調。其中,最常見的就是模仿言語和“鸚鵡語言”。比如:你教孩子說“叫阿姨好!”正常的孩子會跟著說:“阿姨好”,但是,孤獨癥患兒可能完全重復你的話語“叫阿姨好”,就像鸚鵡學舌。“還有一些患孤獨癥的孩子癥狀反映在刻板重復行為及狹窄興趣上,比如看手、望天花板、轉圈、嗅味、玩弄開關等。”姚梅玲說,他們還特別依戀某一種東西,很難接受環境的改變,比如不喜歡吃新食物,睡覺時總要摟著同一個抱枕、玩具等,否則就哭鬧。
“對于孤獨癥患兒來說,6歲前治療、訓練是關鍵。早期治療,約半數的孩子能恢復正常。”姚梅玲說,目前,治療采用特殊教育和訓練為主、藥物為輔的辦法。
具體該怎么做呢?
1。多在孩子面前裝傻。對于孩子力所能及的事,家長不要事事包辦,給孩子思考、表達的時間。
2。多向孩子表達感情。家長經常給他做哭臉、笑臉等不同表情,教他觀察,讓他逐漸學習體會他人的情緒。
3。多實物鼓勵。患孤獨癥的孩子很難接受新事物、新環境,在一定階段,不妨采取實物獎勵的做法。
4。不合理的要求,再哭鬧也漠視。不關注他,時間一長,他發現自己的這種行為沒有意義,會自行糾正。
5。多帶孩子進行滑板、秋千、平衡木等游戲,這對減少孤獨癥兒童的多動行為、增加語言和交流等,有較好療效。
其中,社會交往障礙是孤獨癥的核心癥狀。如嬰兒期不喜歡擁抱;缺乏與親人的目光對視;不參加小朋友的合作性游戲;通常不怕陌生人,與父母親沒有特別的情感;有需要時就拉著父母的手到某一地方,不能用手指指物,很少運用點頭或搖頭表示同意或拒絕等,這些都是社交障礙方面的常見表現。
“多數孤獨癥患兒語言發育落后,常常在兩三歲時仍不會說話。”姚梅玲說,雖然有部分患兒具備語言能力,但是缺乏交流性,他們或重復刻板語言,或自言自語,內容單調。其中,最常見的就是模仿言語和“鸚鵡語言”。比如:你教孩子說“叫阿姨好!”正常的孩子會跟著說:“阿姨好”,但是,孤獨癥患兒可能完全重復你的話語“叫阿姨好”,就像鸚鵡學舌。“還有一些患孤獨癥的孩子癥狀反映在刻板重復行為及狹窄興趣上,比如看手、望天花板、轉圈、嗅味、玩弄開關等。”姚梅玲說,他們還特別依戀某一種東西,很難接受環境的改變,比如不喜歡吃新食物,睡覺時總要摟著同一個抱枕、玩具等,否則就哭鬧。
“對于孤獨癥患兒來說,6歲前治療、訓練是關鍵。早期治療,約半數的孩子能恢復正常。”姚梅玲說,目前,治療采用特殊教育和訓練為主、藥物為輔的辦法。
具體該怎么做呢?
1。多在孩子面前裝傻。對于孩子力所能及的事,家長不要事事包辦,給孩子思考、表達的時間。
2。多向孩子表達感情。家長經常給他做哭臉、笑臉等不同表情,教他觀察,讓他逐漸學習體會他人的情緒。
3。多實物鼓勵。患孤獨癥的孩子很難接受新事物、新環境,在一定階段,不妨采取實物獎勵的做法。
4。不合理的要求,再哭鬧也漠視。不關注他,時間一長,他發現自己的這種行為沒有意義,會自行糾正。
5。多帶孩子進行滑板、秋千、平衡木等游戲,這對減少孤獨癥兒童的多動行為、增加語言和交流等,有較好療效。
相關文章
-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 家長這些壞習慣竟會毀掉孩子一生我們都知道,其實我們家長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你有哪些壞的習慣,孩子就肯定跟著學,例如家長罵人,孩子也會學著罵人,所以我們
-
孩子遭受家庭暴力怎么辦我們經常聽說一些孩子遭遇家庭暴力的事件,家庭暴力屢禁不止,給孩子的身心健康帶來了極大的傷害,讓孩子產生嚴重的心理扭曲,孩
-
保護孩子健康 拒絕家庭暴力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我們一定要給孩子創造良好的家庭環境,這對孩子的身心健康都是有很多的溢出的,但是并不是每個孩子都能得到
-
學齡前兒童常見的心理問題及處理方法我們非常的注重兒童的身體健康,其實兒童的心理健康也是一個需要重點關注的問題,身心健康才是真正的健康。學齡前兒童容易出現一
-
孩子愛發脾氣怎么辦 對癥進行調理孩子愛發脾氣怎么辦?每個孩子的脾氣秉性是不同的,有些孩子的脾氣比較大,脾氣太大會給孩子的身心健康帶來極大的威脅。導致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