窮人的孩子早當家嗎?
家長總是滿懷期望又忐忑不安地把自己的孩子送到學校。學校也一直在努力“不讓一個孩子掉隊”,可是,事實上,學校每天都在讓某些孩子掉隊。很少有哪個校長和教師故意為難孩子,校長和教師接受了家長和社會的委托,他們對孩子的成長負有責任。可是,無論校長和老師多么努力,總有一些學生無法適應學校生活。
一、“科爾曼報告”:窮人的孩子早當家嗎
家庭的經(jīng)濟狀況會影響孩子在學校的學業(yè)成績——如果孩子真實地體驗了父母勞作的辛苦與辛酸,那么,孩子會增加改變命運拯救家庭的責任感和使命感——西方人的經(jīng)驗是:“培育一個貴族需要三代人的努力”——“富不過三代”這條民間古訓幾乎成為中國家庭教育的咒語 ——如果富裕的家庭不能為孩子提供適合孩子成長的教育資源和教育方法,倒不如讓孩子過節(jié)制的、低調(diào)的、比較貧窮的生活。
將近一百年以前(1914年),美國的斯特娜夫人對中國的發(fā)展有一個大膽的猜想。她說:“中國是最早開設學校的國家,盡管如此,他們的文明落后了。這是由于他們沒有認識到婦女教育的必要。過去,中國人認為婦女不應受教育,因此,中國大多數(shù)婦女是文盲,也不進行家庭教育。受不到母親教育的國民絕不能成為偉大的國民。”現(xiàn)在看來,這個美國人的猜想并不周全,因為中國婦女受教育的狀況已經(jīng)有所改善。不過,這個猜想有一點是符合事實的:中國家長普遍愿意把孩子成長的責任全部推卸給學校。如果孩子的成長出現(xiàn)了問題,家長更愿意指責學校的教師,一般不愿意承認那是家長自己的失誤。
事實上,也并非只有中國家長才犯這樣的錯誤。1966年,美國人科爾曼博士發(fā)表一份教育調(diào)查報告,這個研究的主題原本是學校教育問題,但它促使美國政府和美國家長開始關注家庭對孩子成長的影響。
1966年,美國人科爾曼向國會遞交了《機會均等調(diào)查研究報告》。這就是教育史上著名的“科爾曼報告”。這個調(diào)查研究的結果令美國人大吃一驚:在此以前,人們只知道,黑人學生的文化教育水平相對較低,而且越往后差距越大。科爾曼和大多數(shù)人一樣,都以為這種差距主要是學校的辦學條件造成的。調(diào)查結果卻發(fā)現(xiàn),黑人學校和白人學校在校舍設施、教師工資等有形條件上的差距,并不像人們想象的那么大。而造成黑人學生學習水平低的原因,主要不是學校的條件,而是學生的家庭背景。學生的家庭背景和學習成績有很強的相關性。
“科爾曼報告”發(fā)表后,人們開始從兩個方面調(diào)整自己對教育的看法:一是重視學校教育質(zhì)量評估;二是重視學校教育背后的家庭教育。
現(xiàn)在看來,家庭的經(jīng)濟狀況會影響孩子在學校的學業(yè)成績,這是一個事實。我們曾經(jīng)做過調(diào)查,調(diào)查結果顯示:盡管存在“窮人的孩子早當家”的現(xiàn)象,但普遍而言,如果父母的經(jīng)濟收入較低,那么,孩子的學業(yè)成績就偏低;盡管存在“從來紈绔少偉男”的現(xiàn)象,但一般而言,如果父母親的經(jīng)濟收入較高,那么,孩子的學業(yè)成績普遍較高。
這個調(diào)查研究的結果并不意味著窮人的孩子就注定了成績低下,因為貧窮本身就是重要的教育資源,“窮人的孩子早當家”。如果父母處于謀生狀態(tài),最好讓孩子體驗父母勞動的辛苦和辛酸。如果孩子真實地體驗了父母勞作的辛苦與辛酸,那么,孩子會增加改變命運拯救家庭的責任感和使命感。不過,貧窮雖然是重要的教育資源,但也并非越貧窮越有利于孩子的成長。做父母的人,倒是需要為孩子提供最基本的文化資源,不讓孩子陷入“人窮志短”的自卑的深淵。
一般而言,經(jīng)濟條件比較好的家庭有利于孩子的成長和發(fā)展。不過,也并非所有的富裕家庭的孩子都有好的學業(yè)成績,原因在于:富裕是一種高級的教育資源,但是,高級的教育資源需要父母有高級的教育方法。西方人的經(jīng)驗是:“培育一個貴族需要三代人的努力”。否則,如果孩子因家庭富裕而四體不勤、傲慢虛榮,那么,富裕不僅不是孩子成長的資源,反而成為孩子成長的禍害。中國的民間經(jīng)驗是:“富不過三代”。
遺憾的是,“富不過三代”這條民間古訓幾乎成為中國家庭教育的咒語,不少比較富裕的家庭,常常被這條古訓不幸而言中。
如果富裕的家庭不能為孩子提供高級的教育方法,倒不如讓孩子過節(jié)制的、低調(diào)的比較貧窮的生活。2005年,一則“大款夫婦為教育女兒裝窮17年”的消息引起中國教育界的普遍關注:
為讓自己女兒“心靈純潔”,重慶的一對夫婦隱瞞自己大款背景17年。高考前夕,他們向女兒許下的重金承諾,無意中透露了這場持續(xù)17年的愛心“騙局”。
這位女孩是沙坪壩某重點高中高三文科畢業(yè)生。從小學到高中,她一直是老師眼中的乖孩子,善良真誠,成績優(yōu)秀。
她的父母曾經(jīng)給她講過一個“賣房救子”的故事。
那時全家還住在攀枝花。她兩個月大的時候因發(fā)燒引起急性肺炎。為救孩子,父母賣掉了外公外婆在攀枝花留下的房子。從那以后,一家三口只能租房度日。聽到這個故事后,她在小學的日記中寫道:“爸爸媽媽愛我,我要好好報答他們。”5歲時,她隨爸爸媽媽搬到了重慶,住在沙坪壩松林坡的耗兒洞。她只知道爸爸是個推銷員,每年至少有一半時間出差,到各個區(qū)縣去賣書,媽媽有時也要和爸爸一起走。
因為家里“窮”,爸爸媽媽對她管教很嚴 ——6歲起,寒暑假要到巷子口去賣報紙,每天最少要賣20份;周末也很少放假,在家里溫習功課,或跟媽媽一起做家務。除了過年,她很少穿新衣裳。
高考臨近,她和父母商量,想報考本地的西南師范大學,一來離家近,二來師范類考生學費要低一些。但父母堅決不同意,希望她考到上海,學習經(jīng)濟管理。填報志愿的那天,父母鄭重地承諾:只要考上上海一所著名大學的經(jīng)濟系,就獎勵她出國旅游,并在上海給她買輛車。
“這些獎勵要用十幾萬元啊!”她很吃驚。可是爸爸說這些年推銷學生學習資料,家里有積蓄。那天午飯后,她回學校上課,忘記帶寢室鑰匙,就回家取鑰匙。在家門口,她聽到爸爸媽媽的爭吵。媽媽說:終于要熬到頭了,應該告訴孩子咱們瞞了她這么久。爸爸堅決反對:不行,我們說好了的,要等孩子進入大學再講。
看著推門而入的女兒,爸爸媽媽驚呆了。終于,媽媽告訴她,這是她出生前,就和爸爸商量好的辦法,讓女兒在清貧艱苦的環(huán)境中生長,保持“純潔的心靈”。
我第一次聽說這個故事時,感到很吃驚。這位孩子的父母親真不容易。為了孩子的成長,為了一個“貧窮使人心靈純潔”的教育假設,他們竟然裝窮“騙”孩子,而且“騙”了17年。這需要非凡的勇氣和非凡的信念。
這樣的“欺騙”對孩子來說可能會構成某種傷害。但是,我們還是愿意把它作為一個“再富不能富孩子”的特殊的案例。并非所有的富裕家庭都必須“裝窮”,富裕家庭的父母需要考慮的問題是:如果富裕的家庭不能為孩子提供適合孩子成長的教育資源和教育方法,倒不如讓孩子過節(jié)制的、低調(diào)的比較貧窮的生活。“如果你想開快車,就必須保證你有非常好的剎車。你不能給孩子太多自由,除非你有辦法限制他們,讓他們的行為舉止守規(guī)矩。”
一、“科爾曼報告”:窮人的孩子早當家嗎
家庭的經(jīng)濟狀況會影響孩子在學校的學業(yè)成績——如果孩子真實地體驗了父母勞作的辛苦與辛酸,那么,孩子會增加改變命運拯救家庭的責任感和使命感——西方人的經(jīng)驗是:“培育一個貴族需要三代人的努力”——“富不過三代”這條民間古訓幾乎成為中國家庭教育的咒語 ——如果富裕的家庭不能為孩子提供適合孩子成長的教育資源和教育方法,倒不如讓孩子過節(jié)制的、低調(diào)的、比較貧窮的生活。
將近一百年以前(1914年),美國的斯特娜夫人對中國的發(fā)展有一個大膽的猜想。她說:“中國是最早開設學校的國家,盡管如此,他們的文明落后了。這是由于他們沒有認識到婦女教育的必要。過去,中國人認為婦女不應受教育,因此,中國大多數(shù)婦女是文盲,也不進行家庭教育。受不到母親教育的國民絕不能成為偉大的國民。”現(xiàn)在看來,這個美國人的猜想并不周全,因為中國婦女受教育的狀況已經(jīng)有所改善。不過,這個猜想有一點是符合事實的:中國家長普遍愿意把孩子成長的責任全部推卸給學校。如果孩子的成長出現(xiàn)了問題,家長更愿意指責學校的教師,一般不愿意承認那是家長自己的失誤。
事實上,也并非只有中國家長才犯這樣的錯誤。1966年,美國人科爾曼博士發(fā)表一份教育調(diào)查報告,這個研究的主題原本是學校教育問題,但它促使美國政府和美國家長開始關注家庭對孩子成長的影響。
1966年,美國人科爾曼向國會遞交了《機會均等調(diào)查研究報告》。這就是教育史上著名的“科爾曼報告”。這個調(diào)查研究的結果令美國人大吃一驚:在此以前,人們只知道,黑人學生的文化教育水平相對較低,而且越往后差距越大。科爾曼和大多數(shù)人一樣,都以為這種差距主要是學校的辦學條件造成的。調(diào)查結果卻發(fā)現(xiàn),黑人學校和白人學校在校舍設施、教師工資等有形條件上的差距,并不像人們想象的那么大。而造成黑人學生學習水平低的原因,主要不是學校的條件,而是學生的家庭背景。學生的家庭背景和學習成績有很強的相關性。
“科爾曼報告”發(fā)表后,人們開始從兩個方面調(diào)整自己對教育的看法:一是重視學校教育質(zhì)量評估;二是重視學校教育背后的家庭教育。
現(xiàn)在看來,家庭的經(jīng)濟狀況會影響孩子在學校的學業(yè)成績,這是一個事實。我們曾經(jīng)做過調(diào)查,調(diào)查結果顯示:盡管存在“窮人的孩子早當家”的現(xiàn)象,但普遍而言,如果父母的經(jīng)濟收入較低,那么,孩子的學業(yè)成績就偏低;盡管存在“從來紈绔少偉男”的現(xiàn)象,但一般而言,如果父母親的經(jīng)濟收入較高,那么,孩子的學業(yè)成績普遍較高。
這個調(diào)查研究的結果并不意味著窮人的孩子就注定了成績低下,因為貧窮本身就是重要的教育資源,“窮人的孩子早當家”。如果父母處于謀生狀態(tài),最好讓孩子體驗父母勞動的辛苦和辛酸。如果孩子真實地體驗了父母勞作的辛苦與辛酸,那么,孩子會增加改變命運拯救家庭的責任感和使命感。不過,貧窮雖然是重要的教育資源,但也并非越貧窮越有利于孩子的成長。做父母的人,倒是需要為孩子提供最基本的文化資源,不讓孩子陷入“人窮志短”的自卑的深淵。
一般而言,經(jīng)濟條件比較好的家庭有利于孩子的成長和發(fā)展。不過,也并非所有的富裕家庭的孩子都有好的學業(yè)成績,原因在于:富裕是一種高級的教育資源,但是,高級的教育資源需要父母有高級的教育方法。西方人的經(jīng)驗是:“培育一個貴族需要三代人的努力”。否則,如果孩子因家庭富裕而四體不勤、傲慢虛榮,那么,富裕不僅不是孩子成長的資源,反而成為孩子成長的禍害。中國的民間經(jīng)驗是:“富不過三代”。
遺憾的是,“富不過三代”這條民間古訓幾乎成為中國家庭教育的咒語,不少比較富裕的家庭,常常被這條古訓不幸而言中。
如果富裕的家庭不能為孩子提供高級的教育方法,倒不如讓孩子過節(jié)制的、低調(diào)的比較貧窮的生活。2005年,一則“大款夫婦為教育女兒裝窮17年”的消息引起中國教育界的普遍關注:
為讓自己女兒“心靈純潔”,重慶的一對夫婦隱瞞自己大款背景17年。高考前夕,他們向女兒許下的重金承諾,無意中透露了這場持續(xù)17年的愛心“騙局”。
這位女孩是沙坪壩某重點高中高三文科畢業(yè)生。從小學到高中,她一直是老師眼中的乖孩子,善良真誠,成績優(yōu)秀。
她的父母曾經(jīng)給她講過一個“賣房救子”的故事。
那時全家還住在攀枝花。她兩個月大的時候因發(fā)燒引起急性肺炎。為救孩子,父母賣掉了外公外婆在攀枝花留下的房子。從那以后,一家三口只能租房度日。聽到這個故事后,她在小學的日記中寫道:“爸爸媽媽愛我,我要好好報答他們。”5歲時,她隨爸爸媽媽搬到了重慶,住在沙坪壩松林坡的耗兒洞。她只知道爸爸是個推銷員,每年至少有一半時間出差,到各個區(qū)縣去賣書,媽媽有時也要和爸爸一起走。
因為家里“窮”,爸爸媽媽對她管教很嚴 ——6歲起,寒暑假要到巷子口去賣報紙,每天最少要賣20份;周末也很少放假,在家里溫習功課,或跟媽媽一起做家務。除了過年,她很少穿新衣裳。
高考臨近,她和父母商量,想報考本地的西南師范大學,一來離家近,二來師范類考生學費要低一些。但父母堅決不同意,希望她考到上海,學習經(jīng)濟管理。填報志愿的那天,父母鄭重地承諾:只要考上上海一所著名大學的經(jīng)濟系,就獎勵她出國旅游,并在上海給她買輛車。
“這些獎勵要用十幾萬元啊!”她很吃驚。可是爸爸說這些年推銷學生學習資料,家里有積蓄。那天午飯后,她回學校上課,忘記帶寢室鑰匙,就回家取鑰匙。在家門口,她聽到爸爸媽媽的爭吵。媽媽說:終于要熬到頭了,應該告訴孩子咱們瞞了她這么久。爸爸堅決反對:不行,我們說好了的,要等孩子進入大學再講。
看著推門而入的女兒,爸爸媽媽驚呆了。終于,媽媽告訴她,這是她出生前,就和爸爸商量好的辦法,讓女兒在清貧艱苦的環(huán)境中生長,保持“純潔的心靈”。
我第一次聽說這個故事時,感到很吃驚。這位孩子的父母親真不容易。為了孩子的成長,為了一個“貧窮使人心靈純潔”的教育假設,他們竟然裝窮“騙”孩子,而且“騙”了17年。這需要非凡的勇氣和非凡的信念。
這樣的“欺騙”對孩子來說可能會構成某種傷害。但是,我們還是愿意把它作為一個“再富不能富孩子”的特殊的案例。并非所有的富裕家庭都必須“裝窮”,富裕家庭的父母需要考慮的問題是:如果富裕的家庭不能為孩子提供適合孩子成長的教育資源和教育方法,倒不如讓孩子過節(jié)制的、低調(diào)的比較貧窮的生活。“如果你想開快車,就必須保證你有非常好的剎車。你不能給孩子太多自由,除非你有辦法限制他們,讓他們的行為舉止守規(guī)矩。”
相關文章
-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 家長這些壞習慣竟會毀掉孩子一生我們都知道,其實我們家長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你有哪些壞的習慣,孩子就肯定跟著學,例如家長罵人,孩子也會學著罵人,所以我們
-
孩子遭受家庭暴力怎么辦我們經(jīng)常聽說一些孩子遭遇家庭暴力的事件,家庭暴力屢禁不止,給孩子的身心健康帶來了極大的傷害,讓孩子產(chǎn)生嚴重的心理扭曲,孩
-
保護孩子健康 拒絕家庭暴力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我們一定要給孩子創(chuàng)造良好的家庭環(huán)境,這對孩子的身心健康都是有很多的溢出的,但是并不是每個孩子都能得到
-
學齡前兒童常見的心理問題及處理方法我們非常的注重兒童的身體健康,其實兒童的心理健康也是一個需要重點關注的問題,身心健康才是真正的健康。學齡前兒童容易出現(xiàn)一
-
孩子愛發(fā)脾氣怎么辦 對癥進行調(diào)理孩子愛發(fā)脾氣怎么辦?每個孩子的脾氣秉性是不同的,有些孩子的脾氣比較大,脾氣太大會給孩子的身心健康帶來極大的威脅。導致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