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孩子為什么不是天才
在生活中,我們經常看到一些父母很生氣地對孩子說:“我對你,真是恨鐵不成鋼!”其實鐵是鐵,鋼是鋼,這個鐵是沒辦法變成鋼的,而且鐵有鐵的價值,你也不要把它變成鋼,可能鐵好不容易變成鋼也是廢鋼,也是派不上用場的鋼。教育中有不少悲劇就是 “恨鐵不成鋼”造成的。安徒生童話中的“丑小鴨”最后變成白天鵝,最重要的不是靠勤奮刻苦,而是它本來就是一只小天鵝,只不過生于鴨子窩里,被人誤以為是一只丑小鴨。反過來我們也可以說,如果我們的孩子就是一只丑小鴨,我們也應該努力幫助他成為健康的丑小鴨,快樂的丑小鴨。
可以說,作為父母,理解孩子一定是放在第一位的工作。理解了才有同情,才有慈悲,才有勇氣,也才有以無限熱情接納孩子的信念。
從太太懷孕開始,我已經和孩子一起走過十八年的生命歷程,我思考最多的就是這樣的問題,就是你要用無限的熱情和期待,你要用無限的信任與關懷,你要用無限的細致與感恩去接納來到這個世界上,你唯一的一個孩子,哪怕他很笨拙,你都要努力使他成為笨拙而又快樂的人,哪怕他發展很遲緩,你也要有信心和耐心一步一步地幫助他、鼓勵他、關懷他,做父母也就是做一件不容易但最應該做的事情,即使別人做不到,你做到了,你就給了孩子更多的希望。父母用心多一點,孩子就可能勝人一籌。
我的孩子為什么不是天才
下面我再接著說說問題的另一面。
今天很多父母也有另外一個問題,就是可能會在孩子身上寄予自己太多太高的希望。不是只能生一個孩子嗎?那么我的孩子為什么不是一個天才、全才呢?
既英俊,又富態,又穿著體面,又是一個出色的田徑健將,又能一年賺一百萬,是一個說話風趣的人,是一個講究美食與生活享受的人,又是一個情場殺手,還是一個哲學家;一個慈善家、政治家、戰士,又是非洲探險家,還是一個“音詩作者”與圣人。但是,這是根本不可能的……在生命的開端,這些截然不同的角色也許會被設想為具有相同的可能性。然而,要讓任何一個角色成為現實,其余的或多或少都必須受到壓抑。因此,那個尋找自己最真實、最堅強、最深刻的自我的人,必須謹慎地審查這份清單,并從中挑出一個角色來壓上其自我救贖的所有賭注。所有其他的自我隨即變得不真實……
資料來源:[美]朱迪思·維奧斯特,《必要的喪失》,第32頁,呂家銘、韓淑珍譯,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07。
在孩子身上寄予希望越多越容易成為不切實際的幻想。這樣不切實際的幻想會成為父母理解孩子的障礙。這樣不切實際的幻想無助于我們去接納一個生命。
每一個人都是遺傳和文化的產物,每一代人都只能進步一點點。寄予希望太多,要求太嚴格,往往會適得其反。因此珍惜和愛護孩子身上已有的,也是一種理性的態度。
我曾經主編了一本書,《教師怎樣教育自己的子女》,我發現有不少教師教育自己的子女很失敗,做教師的孩子除非極有天分,要不然普遍比較壓抑,道理很簡單:
幾乎所有的教師在內心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比自己所有的學生都要出色。
作為教師總是會對自己的孩子要求更嚴格。
作為教師更難接受自己的孩子可能只是一只丑小鴨。
作為教師,面對自己孩子的落后與不足,往往會更強烈地感到有失面子。
下面讓大家看一篇我的朋友雒宏軍老師寫的教育自己孩子的感慨:
有人說,在教育問題上老師是“燈下黑”,對待別的孩子特別有耐心,特別好脾氣;到了自己孩子身上,好心情和好脾氣統統丟到了爪哇國,指導孩子學習,一遍還可以,兩遍時聲音就高了起來,到了第三遍,簡直要咆哮了。我是教師,自詡脾氣甚好,甚至對孩子的學習問題特別能想得開,希望童年時代留給孩子更多的是快樂,而非沉重的課業負擔。也可能因為是教師,就逃脫不了這樣的宿命,在女兒的教育問題上,也是“黑乎乎”一片。
一個多月以前,女兒練習冊上錯題滿篇,純粹的計算題錯的有十之五六,第一次看過之后,強忍了怒火,大聲呵斥她去改正;第二次去改,仍然有錯題,我將本子扔到了桌子上,讓女兒自己檢查,檢查完了我再看。女兒沉著臉,眼淚吧嗒吧嗒嘀了下來,錯就是錯了,也沒有什么狡辯的地方,只好乖乖去改。不是教師的妻子這時就會批評我,說我對孩子態度不好,只會訓斥。
一個周五下午,放學以后,女兒到朋友家里去玩,天黑了才回家,回家時卻忘了拿書包。忘了拿書包,有兩種可能,一個是準備明天繼續去朋友家玩,一個是確實忘了。不管怎樣,這一次我和妻子都很生氣了,我讓女兒馬上去取。女兒的朋友家在另一條街道,雖然不算很晚,但是天已經黑了,女兒從來沒有在這么晚的時候單獨出過門。我有我的想法,做錯了,自己去承擔,也算是自然懲罰法吧。妻子雖然有些不忍,但是沒有阻止,女兒含著淚水走出了家門。女兒出了門,我卻不安起來,于是換了鞋,跟了出去,悄悄地走在女兒后邊。女兒最后還是發現了我,撲到我懷里,嚶嚶地哭泣起來。我們一起去取了書包。
那段時間,想起女兒的學習問題,心里就隱隱地痛。語文老師婉轉地告訴妻子,女兒寫的字太難看;數學老師說女兒上課注意力不集中,有時候還說話;因為不會讀單詞,被英語老師打了手心。我也想不通,文靜、聽話、成績一直不錯的女兒怎么兩三個月的時間就變成這樣?看見家里氣氛不好,女兒也乖巧起來,一回到家里,就像一只貓,乖乖地到小桌上做作業去了,可作業里問題依然不少。
一個周末回到家里,女兒興奮地告訴我:“爸爸,我都能把英語第一課背下來了。”說完,拿來了英語課文,讓我看著,她背誦。確實不錯,她真的背下來了。那一刻,我的心里卻流淚了。我知道,女兒這是在盡可能地表現自己,討好我和***媽,這段時間,我們都沒有給女兒好臉色,話也說得不多。我們是否給了女兒太多的壓力,她還不到9歲啊!
我這里舉的是教師的例子,其實很多所謂的成功家庭往往也會對孩子更為嚴苛。他們的孩子在這樣的環境中成長,要么特別自卑、懦弱,要么就會特別叛逆。
作為父母對自己的孩子都有從幻想到接納的過程,就像我們要理解世界的復雜性一樣,每個來到世界上的孩子也都有各種各樣的可能,一次看似簡單的生育背后,其實是一次重大的命運的考驗。
可以說,作為父母,理解孩子一定是放在第一位的工作。理解了才有同情,才有慈悲,才有勇氣,也才有以無限熱情接納孩子的信念。
從太太懷孕開始,我已經和孩子一起走過十八年的生命歷程,我思考最多的就是這樣的問題,就是你要用無限的熱情和期待,你要用無限的信任與關懷,你要用無限的細致與感恩去接納來到這個世界上,你唯一的一個孩子,哪怕他很笨拙,你都要努力使他成為笨拙而又快樂的人,哪怕他發展很遲緩,你也要有信心和耐心一步一步地幫助他、鼓勵他、關懷他,做父母也就是做一件不容易但最應該做的事情,即使別人做不到,你做到了,你就給了孩子更多的希望。父母用心多一點,孩子就可能勝人一籌。
我的孩子為什么不是天才
下面我再接著說說問題的另一面。
今天很多父母也有另外一個問題,就是可能會在孩子身上寄予自己太多太高的希望。不是只能生一個孩子嗎?那么我的孩子為什么不是一個天才、全才呢?
既英俊,又富態,又穿著體面,又是一個出色的田徑健將,又能一年賺一百萬,是一個說話風趣的人,是一個講究美食與生活享受的人,又是一個情場殺手,還是一個哲學家;一個慈善家、政治家、戰士,又是非洲探險家,還是一個“音詩作者”與圣人。但是,這是根本不可能的……在生命的開端,這些截然不同的角色也許會被設想為具有相同的可能性。然而,要讓任何一個角色成為現實,其余的或多或少都必須受到壓抑。因此,那個尋找自己最真實、最堅強、最深刻的自我的人,必須謹慎地審查這份清單,并從中挑出一個角色來壓上其自我救贖的所有賭注。所有其他的自我隨即變得不真實……
資料來源:[美]朱迪思·維奧斯特,《必要的喪失》,第32頁,呂家銘、韓淑珍譯,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07。
在孩子身上寄予希望越多越容易成為不切實際的幻想。這樣不切實際的幻想會成為父母理解孩子的障礙。這樣不切實際的幻想無助于我們去接納一個生命。
每一個人都是遺傳和文化的產物,每一代人都只能進步一點點。寄予希望太多,要求太嚴格,往往會適得其反。因此珍惜和愛護孩子身上已有的,也是一種理性的態度。
我曾經主編了一本書,《教師怎樣教育自己的子女》,我發現有不少教師教育自己的子女很失敗,做教師的孩子除非極有天分,要不然普遍比較壓抑,道理很簡單:
幾乎所有的教師在內心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比自己所有的學生都要出色。
作為教師總是會對自己的孩子要求更嚴格。
作為教師更難接受自己的孩子可能只是一只丑小鴨。
作為教師,面對自己孩子的落后與不足,往往會更強烈地感到有失面子。
下面讓大家看一篇我的朋友雒宏軍老師寫的教育自己孩子的感慨:
有人說,在教育問題上老師是“燈下黑”,對待別的孩子特別有耐心,特別好脾氣;到了自己孩子身上,好心情和好脾氣統統丟到了爪哇國,指導孩子學習,一遍還可以,兩遍時聲音就高了起來,到了第三遍,簡直要咆哮了。我是教師,自詡脾氣甚好,甚至對孩子的學習問題特別能想得開,希望童年時代留給孩子更多的是快樂,而非沉重的課業負擔。也可能因為是教師,就逃脫不了這樣的宿命,在女兒的教育問題上,也是“黑乎乎”一片。
一個多月以前,女兒練習冊上錯題滿篇,純粹的計算題錯的有十之五六,第一次看過之后,強忍了怒火,大聲呵斥她去改正;第二次去改,仍然有錯題,我將本子扔到了桌子上,讓女兒自己檢查,檢查完了我再看。女兒沉著臉,眼淚吧嗒吧嗒嘀了下來,錯就是錯了,也沒有什么狡辯的地方,只好乖乖去改。不是教師的妻子這時就會批評我,說我對孩子態度不好,只會訓斥。
一個周五下午,放學以后,女兒到朋友家里去玩,天黑了才回家,回家時卻忘了拿書包。忘了拿書包,有兩種可能,一個是準備明天繼續去朋友家玩,一個是確實忘了。不管怎樣,這一次我和妻子都很生氣了,我讓女兒馬上去取。女兒的朋友家在另一條街道,雖然不算很晚,但是天已經黑了,女兒從來沒有在這么晚的時候單獨出過門。我有我的想法,做錯了,自己去承擔,也算是自然懲罰法吧。妻子雖然有些不忍,但是沒有阻止,女兒含著淚水走出了家門。女兒出了門,我卻不安起來,于是換了鞋,跟了出去,悄悄地走在女兒后邊。女兒最后還是發現了我,撲到我懷里,嚶嚶地哭泣起來。我們一起去取了書包。
那段時間,想起女兒的學習問題,心里就隱隱地痛。語文老師婉轉地告訴妻子,女兒寫的字太難看;數學老師說女兒上課注意力不集中,有時候還說話;因為不會讀單詞,被英語老師打了手心。我也想不通,文靜、聽話、成績一直不錯的女兒怎么兩三個月的時間就變成這樣?看見家里氣氛不好,女兒也乖巧起來,一回到家里,就像一只貓,乖乖地到小桌上做作業去了,可作業里問題依然不少。
一個周末回到家里,女兒興奮地告訴我:“爸爸,我都能把英語第一課背下來了。”說完,拿來了英語課文,讓我看著,她背誦。確實不錯,她真的背下來了。那一刻,我的心里卻流淚了。我知道,女兒這是在盡可能地表現自己,討好我和***媽,這段時間,我們都沒有給女兒好臉色,話也說得不多。我們是否給了女兒太多的壓力,她還不到9歲啊!
我這里舉的是教師的例子,其實很多所謂的成功家庭往往也會對孩子更為嚴苛。他們的孩子在這樣的環境中成長,要么特別自卑、懦弱,要么就會特別叛逆。
作為父母對自己的孩子都有從幻想到接納的過程,就像我們要理解世界的復雜性一樣,每個來到世界上的孩子也都有各種各樣的可能,一次看似簡單的生育背后,其實是一次重大的命運的考驗。
相關文章
-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 家長這些壞習慣竟會毀掉孩子一生我們都知道,其實我們家長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你有哪些壞的習慣,孩子就肯定跟著學,例如家長罵人,孩子也會學著罵人,所以我們
-
孩子遭受家庭暴力怎么辦我們經常聽說一些孩子遭遇家庭暴力的事件,家庭暴力屢禁不止,給孩子的身心健康帶來了極大的傷害,讓孩子產生嚴重的心理扭曲,孩
-
保護孩子健康 拒絕家庭暴力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我們一定要給孩子創造良好的家庭環境,這對孩子的身心健康都是有很多的溢出的,但是并不是每個孩子都能得到
-
學齡前兒童常見的心理問題及處理方法我們非常的注重兒童的身體健康,其實兒童的心理健康也是一個需要重點關注的問題,身心健康才是真正的健康。學齡前兒童容易出現一
-
孩子愛發脾氣怎么辦 對癥進行調理孩子愛發脾氣怎么辦?每個孩子的脾氣秉性是不同的,有些孩子的脾氣比較大,脾氣太大會給孩子的身心健康帶來極大的威脅。導致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