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和孩子溝通無障礙
當孩子出了問題,父母才悔恨交加地說:“早知道……就好了。”往往一切都太遲了。
最好,孩子從小就能和父母毫無障礙地溝通,從而得到正確的引導。
若要和孩子溝通無障礙,究竟要從哪個切入點去著手呢?
我建議——首先從和孩子“建立良好的信賴關系”開始。在美國博恩·崔西“巔峰銷售心理學”系統上有個“倒金字塔模式”,談到如果要銷售產品給客戶,除了介紹產品特色、希望對方簽下訂單,更重要的是需要先從建立良好的“信賴關系”做起,同時了解客戶的“需求”,才有機會促成生意。
同樣的道理,在我們希望和孩子有更好的溝通時,在一百分的比例里,“建立信賴”占了百分之四十的重要性,“了解需求”占了百分之三十的重要性,“具體溝通的技巧”占了百分二十的重要性,最后百分之十就是達到了“真心接納”。
如何和孩子溝通無障礙
好想法→好行動→好結果
和孩子“建立信賴”關系,最重要的是能否通過“好行動”來改善親子關系。
在此提供“12345”方案來做到“好行動”。
“1”是指給孩子一面好鏡子照,注意大人本身的以身作則。
“2”是和孩子相處時,不忘用兩只關懷的眼神來看他們。老實說,孩子看著爸爸媽媽的眼神長大,我們怎么看待他們,他們也正如此看待自己。
“3”是三句不嫌多,也就是鼓勵、感謝、道歉的話要適時適量地向孩子表達。
“4”是四分鐘威力,也就是注意和孩子分開前或分開后碰面時,提供溫馨、關懷或祝福的話語。
“5”是睡前五分鐘分享,也就是重視睡前和孩子有親情交流,讓他談談自己、談談學校。
接下來的第二個重點就是要多方面“了解孩子的需求”。
有些爸爸媽媽可能認為——孩子會有什么需求?給他吃的、給他住的,不就好了,還會有什么其他需求呢?
有,當然有,想當年我們不是也曾經跟自己的爸爸媽媽賭過氣?嫌他們不公平,嫌他們偏心,或是認為他們管教太嚴格了。當時多么希望大人肯聽我們講話,多了解我們的心聲;同樣的道理,如今,孩子一天天長大,他們正在尋求獨立自主,正在學習自己做決定,
多么渴望爸爸媽媽能聽聽他們的意見,能相信他們所講的話。
若要更好地“了解孩子的需求”,爸爸媽媽一起來學習“善用問句”吧!
善用問句
所謂“善用問句”,就是改掉類似過去我們可能很習慣地對小孩說:“你還不趕快去寫功課”或是“電視還不給我關掉”這種語句,聽起來好像因為是我們要求,所以孩子只好乖乖照做。如此一來,孩子看不到自己的責任,也學不到自動自發的精神。
我自己也曾經是一個惹人嫌、常常嘮嘮叨叨的媽媽。當時我很有挫折感,就是不明白像我這樣好心好意,為什么會讓孩子嫌煩?難道我哪里做錯了嗎?
后來,我在慢慢自我覺察的過程中,跳出爸爸媽媽的角色,以一種比較屬于人性的角色,也就是一個生命來關心另一個生命的方式,重新思考孩子這樣一個獨立個體,這樣一個可愛的生命,他的人生究竟要什么,他不要什么?我到底對他了解多少?我會不會因為自己小時候得不到的東西,在如今孩子成長過程中就
要不斷地給他?我會不會因為認為自己現在不夠成功,所以就把壓力放在孩子身上?
如果我們做父母的能夠接受“孩子難免會做錯判斷,會做錯事,孩子正在成長,正在學習”,這樣在“了解孩子的需求”部分,我們就會有更大的耐心和彈性。
四種親子溝通問句法
以下列出四種親子溝通的問句法:
1。選擇性問句法。例如:“你要七點半開始寫功課,還是八點開始寫?”
2。反問句法。例如:“如果你是爸爸媽媽,你認為怎么做才是公平的呢?”
3。同理心問句法。例如:“同學怪罪你把東西弄丟了,是不是讓你很生氣?”
4。促成決定問句法。例如:“你決定穿哪一件衣服?”“你最想在比賽中學到什么?”
像這樣多問問孩子,我們將會更了解孩子心里在想些什么,要什么,以及抓對核心來和孩子繼續溝通。
具體溝通的四大原則
“具體溝通”在溝通過程中占了百分之二十的重要性,也等于真正進入“面對面”的環節了。
一般的想法,可能會認為“孩子聽話”就好了,還要什么“溝通”?問題是在目前尊重別人想法,也看重自己意見的時代,似乎“我說你聽”的模式已經不合適了。我們總可以透過溝通的過程讓親子有更好的意見交流,最起碼家人之間是“有話可說”,大家是可以商量討論的。
具體溝通的過程有四大原則:
1。找對時間
2。找對地方
3。找對人
4。說對的話
其中,“說對的話”就是大家來練習用“○□○”的方式說話,每一個○都是對孩子正面肯定的話,□就是講“就事論事”的話,這個○□○的方法,也叫做三明治法(兩個○,中間夾一個□)。
當爸爸媽媽說出“就事論事”的話時,絲毫沒有批評指責的意思,這時候,孩子因為沒有被攻擊,沒有挫折的感覺,反而比較能夠冷靜下來思考爸爸媽媽的話,而不會一味地立刻頂嘴或是發怒。
在運用○□○三明治法時,碰到態度拖拖拉拉的孩子,口氣要更堅定,態度要更果決。從我們的聲調、口氣,孩子才會聽出自己的責任,再也不會左耳進右耳出,有聽沒有到;老實說,不痛不癢的話,孩子聽多了,往往不當一回事,還不如讓孩子清楚事情的輕重緩急。
分段式溝通
當孩子犯錯時,或是有時候爸爸媽媽和孩子講話講不下去時,最好不要急著要孩子當面道歉,或一定要把事情弄個一清二楚。當我們態度強硬時,我們會看到另外一個翻版,這樣硬碰硬,對雙方都沒有好處。
如果我們問孩子:“到底是什么事?說給爸爸媽媽聽。”結果孩子沉默不語,低著頭。問了兩次還是沒有回應,我們不妨說:“那么大家冷靜想想,找個機會再談吧!”
還有,盡管是“對的人”,可是時機不對,地點也不適合(例如,有其他人在場),可能造成“反效果”,最好“分段式溝通”,在應該暫停的地方趕快給雙方一個臺階下。當第二次再去私下溝通、聆聽時,我們比較有機會看到一個態度和緩、愿意認錯,或者愿意心平氣和解釋的孩子。
總之,到了“真心接納”的階段,親子之間有充分的了解,互相愿意聆聽對方的心聲,這樣一來,很多事就好溝通了,更重要的是,父母可以及早注意到孩子成長中的一些身心狀態,避免因溝通不良造成憾事。
最好,孩子從小就能和父母毫無障礙地溝通,從而得到正確的引導。
若要和孩子溝通無障礙,究竟要從哪個切入點去著手呢?
我建議——首先從和孩子“建立良好的信賴關系”開始。在美國博恩·崔西“巔峰銷售心理學”系統上有個“倒金字塔模式”,談到如果要銷售產品給客戶,除了介紹產品特色、希望對方簽下訂單,更重要的是需要先從建立良好的“信賴關系”做起,同時了解客戶的“需求”,才有機會促成生意。
同樣的道理,在我們希望和孩子有更好的溝通時,在一百分的比例里,“建立信賴”占了百分之四十的重要性,“了解需求”占了百分之三十的重要性,“具體溝通的技巧”占了百分二十的重要性,最后百分之十就是達到了“真心接納”。
如何和孩子溝通無障礙
好想法→好行動→好結果
和孩子“建立信賴”關系,最重要的是能否通過“好行動”來改善親子關系。
在此提供“12345”方案來做到“好行動”。
“1”是指給孩子一面好鏡子照,注意大人本身的以身作則。
“2”是和孩子相處時,不忘用兩只關懷的眼神來看他們。老實說,孩子看著爸爸媽媽的眼神長大,我們怎么看待他們,他們也正如此看待自己。
“3”是三句不嫌多,也就是鼓勵、感謝、道歉的話要適時適量地向孩子表達。
“4”是四分鐘威力,也就是注意和孩子分開前或分開后碰面時,提供溫馨、關懷或祝福的話語。
“5”是睡前五分鐘分享,也就是重視睡前和孩子有親情交流,讓他談談自己、談談學校。
接下來的第二個重點就是要多方面“了解孩子的需求”。
有些爸爸媽媽可能認為——孩子會有什么需求?給他吃的、給他住的,不就好了,還會有什么其他需求呢?
有,當然有,想當年我們不是也曾經跟自己的爸爸媽媽賭過氣?嫌他們不公平,嫌他們偏心,或是認為他們管教太嚴格了。當時多么希望大人肯聽我們講話,多了解我們的心聲;同樣的道理,如今,孩子一天天長大,他們正在尋求獨立自主,正在學習自己做決定,
多么渴望爸爸媽媽能聽聽他們的意見,能相信他們所講的話。
若要更好地“了解孩子的需求”,爸爸媽媽一起來學習“善用問句”吧!
善用問句
所謂“善用問句”,就是改掉類似過去我們可能很習慣地對小孩說:“你還不趕快去寫功課”或是“電視還不給我關掉”這種語句,聽起來好像因為是我們要求,所以孩子只好乖乖照做。如此一來,孩子看不到自己的責任,也學不到自動自發的精神。
我自己也曾經是一個惹人嫌、常常嘮嘮叨叨的媽媽。當時我很有挫折感,就是不明白像我這樣好心好意,為什么會讓孩子嫌煩?難道我哪里做錯了嗎?
后來,我在慢慢自我覺察的過程中,跳出爸爸媽媽的角色,以一種比較屬于人性的角色,也就是一個生命來關心另一個生命的方式,重新思考孩子這樣一個獨立個體,這樣一個可愛的生命,他的人生究竟要什么,他不要什么?我到底對他了解多少?我會不會因為自己小時候得不到的東西,在如今孩子成長過程中就
要不斷地給他?我會不會因為認為自己現在不夠成功,所以就把壓力放在孩子身上?
如果我們做父母的能夠接受“孩子難免會做錯判斷,會做錯事,孩子正在成長,正在學習”,這樣在“了解孩子的需求”部分,我們就會有更大的耐心和彈性。
四種親子溝通問句法
以下列出四種親子溝通的問句法:
1。選擇性問句法。例如:“你要七點半開始寫功課,還是八點開始寫?”
2。反問句法。例如:“如果你是爸爸媽媽,你認為怎么做才是公平的呢?”
3。同理心問句法。例如:“同學怪罪你把東西弄丟了,是不是讓你很生氣?”
4。促成決定問句法。例如:“你決定穿哪一件衣服?”“你最想在比賽中學到什么?”
像這樣多問問孩子,我們將會更了解孩子心里在想些什么,要什么,以及抓對核心來和孩子繼續溝通。
具體溝通的四大原則
“具體溝通”在溝通過程中占了百分之二十的重要性,也等于真正進入“面對面”的環節了。
一般的想法,可能會認為“孩子聽話”就好了,還要什么“溝通”?問題是在目前尊重別人想法,也看重自己意見的時代,似乎“我說你聽”的模式已經不合適了。我們總可以透過溝通的過程讓親子有更好的意見交流,最起碼家人之間是“有話可說”,大家是可以商量討論的。
具體溝通的過程有四大原則:
1。找對時間
2。找對地方
3。找對人
4。說對的話
其中,“說對的話”就是大家來練習用“○□○”的方式說話,每一個○都是對孩子正面肯定的話,□就是講“就事論事”的話,這個○□○的方法,也叫做三明治法(兩個○,中間夾一個□)。
當爸爸媽媽說出“就事論事”的話時,絲毫沒有批評指責的意思,這時候,孩子因為沒有被攻擊,沒有挫折的感覺,反而比較能夠冷靜下來思考爸爸媽媽的話,而不會一味地立刻頂嘴或是發怒。
在運用○□○三明治法時,碰到態度拖拖拉拉的孩子,口氣要更堅定,態度要更果決。從我們的聲調、口氣,孩子才會聽出自己的責任,再也不會左耳進右耳出,有聽沒有到;老實說,不痛不癢的話,孩子聽多了,往往不當一回事,還不如讓孩子清楚事情的輕重緩急。
分段式溝通
當孩子犯錯時,或是有時候爸爸媽媽和孩子講話講不下去時,最好不要急著要孩子當面道歉,或一定要把事情弄個一清二楚。當我們態度強硬時,我們會看到另外一個翻版,這樣硬碰硬,對雙方都沒有好處。
如果我們問孩子:“到底是什么事?說給爸爸媽媽聽。”結果孩子沉默不語,低著頭。問了兩次還是沒有回應,我們不妨說:“那么大家冷靜想想,找個機會再談吧!”
還有,盡管是“對的人”,可是時機不對,地點也不適合(例如,有其他人在場),可能造成“反效果”,最好“分段式溝通”,在應該暫停的地方趕快給雙方一個臺階下。當第二次再去私下溝通、聆聽時,我們比較有機會看到一個態度和緩、愿意認錯,或者愿意心平氣和解釋的孩子。
總之,到了“真心接納”的階段,親子之間有充分的了解,互相愿意聆聽對方的心聲,這樣一來,很多事就好溝通了,更重要的是,父母可以及早注意到孩子成長中的一些身心狀態,避免因溝通不良造成憾事。
相關文章
-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 家長這些壞習慣竟會毀掉孩子一生我們都知道,其實我們家長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你有哪些壞的習慣,孩子就肯定跟著學,例如家長罵人,孩子也會學著罵人,所以我們
-
孩子遭受家庭暴力怎么辦我們經常聽說一些孩子遭遇家庭暴力的事件,家庭暴力屢禁不止,給孩子的身心健康帶來了極大的傷害,讓孩子產生嚴重的心理扭曲,孩
-
保護孩子健康 拒絕家庭暴力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我們一定要給孩子創造良好的家庭環境,這對孩子的身心健康都是有很多的溢出的,但是并不是每個孩子都能得到
-
學齡前兒童常見的心理問題及處理方法我們非常的注重兒童的身體健康,其實兒童的心理健康也是一個需要重點關注的問題,身心健康才是真正的健康。學齡前兒童容易出現一
-
孩子愛發脾氣怎么辦 對癥進行調理孩子愛發脾氣怎么辦?每個孩子的脾氣秉性是不同的,有些孩子的脾氣比較大,脾氣太大會給孩子的身心健康帶來極大的威脅。導致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