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不安” 你懂嗎?
寶寶學會說話以前,有很多行為和表達都會讓父母困惑不已。譬如寶寶們總喜歡要媽媽抱著,即使會走路了,也常常賴在媽媽懷里,一放下就會嚎啕大哭。有的人覺得這是孩子撒嬌,可有的人卻說是寶寶缺乏安全感。到底孰是孰非?怎樣分辨和應對寶寶的“不安”?讓我們聽聽中山大學附屬第三醫院兒科主任、兒童發育行為中心主任鄒小兵的經驗之談。
安全依戀感建立于一歲半前
餓了有得吃,渴了有得喝……從孩子一出生,養育者就會盡量滿足他們的需求,這種“有求必應”的狀態一直持續,就會使孩子對養育者形成基本的信任感。據弗洛伊德的弟子、美國心理學家埃里克森的研究,建立基本信任感是一歲半前的嬰幼兒必須完成的任務,在此基礎上安全依戀感(即尋求與保持和養育者之間身體親密聯系的傾向)才會隨之而來。
然而,并不是所有的養育者都能滿足寶寶的需要,在某些時候可能產生誤讀,譬如寶寶因為餓而哭鬧,養育者卻以為他要拉尿,這就會使寶寶產生一些不信任感。中山大學附屬第三醫院兒科主任、兒童發育行為中心主任鄒小兵說,“需求”和“滿足”之間存在小小分歧其實是恰當的,過于周到的照顧對寶寶反倒沒有好處。但若分歧較大,譬如少女媽媽不懂得照顧寶寶,或者因為身心疲憊、壓力大而無心顧及,又或者對寶寶的態度一會親熱一會冷淡,都會導致寶寶產生不安全感,具體表現為喜歡啼哭、不敢探索、語言及行動進步緩慢、看到陌生人緊張等。
撫養困難的寶寶更易不安
鄒小兵主任說,從目前來看,大部分的養育者都很疼愛孩子,能夠很早就和寶寶建立起基本信任和安全依戀的良好關系,但這并不表示二者之間可以完全畫上等號。“有些父母跟我說,明明對寶寶照顧得無微不至,寶寶還是很難帶,動不動就哭,不知道為什么。其實,每個寶寶的個性特征、氣質都不相同,他和父母之間的關系能否吻合,對寶寶安全感的建立有很大的影響。”
安全依戀感建立于一歲半前
餓了有得吃,渴了有得喝……從孩子一出生,養育者就會盡量滿足他們的需求,這種“有求必應”的狀態一直持續,就會使孩子對養育者形成基本的信任感。據弗洛伊德的弟子、美國心理學家埃里克森的研究,建立基本信任感是一歲半前的嬰幼兒必須完成的任務,在此基礎上安全依戀感(即尋求與保持和養育者之間身體親密聯系的傾向)才會隨之而來。
然而,并不是所有的養育者都能滿足寶寶的需要,在某些時候可能產生誤讀,譬如寶寶因為餓而哭鬧,養育者卻以為他要拉尿,這就會使寶寶產生一些不信任感。中山大學附屬第三醫院兒科主任、兒童發育行為中心主任鄒小兵說,“需求”和“滿足”之間存在小小分歧其實是恰當的,過于周到的照顧對寶寶反倒沒有好處。但若分歧較大,譬如少女媽媽不懂得照顧寶寶,或者因為身心疲憊、壓力大而無心顧及,又或者對寶寶的態度一會親熱一會冷淡,都會導致寶寶產生不安全感,具體表現為喜歡啼哭、不敢探索、語言及行動進步緩慢、看到陌生人緊張等。
撫養困難的寶寶更易不安
鄒小兵主任說,從目前來看,大部分的養育者都很疼愛孩子,能夠很早就和寶寶建立起基本信任和安全依戀的良好關系,但這并不表示二者之間可以完全畫上等號。“有些父母跟我說,明明對寶寶照顧得無微不至,寶寶還是很難帶,動不動就哭,不知道為什么。其實,每個寶寶的個性特征、氣質都不相同,他和父母之間的關系能否吻合,對寶寶安全感的建立有很大的影響。”
相關文章
-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 家長這些壞習慣竟會毀掉孩子一生我們都知道,其實我們家長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你有哪些壞的習慣,孩子就肯定跟著學,例如家長罵人,孩子也會學著罵人,所以我們
-
孩子遭受家庭暴力怎么辦我們經常聽說一些孩子遭遇家庭暴力的事件,家庭暴力屢禁不止,給孩子的身心健康帶來了極大的傷害,讓孩子產生嚴重的心理扭曲,孩
-
保護孩子健康 拒絕家庭暴力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我們一定要給孩子創造良好的家庭環境,這對孩子的身心健康都是有很多的溢出的,但是并不是每個孩子都能得到
-
學齡前兒童常見的心理問題及處理方法我們非常的注重兒童的身體健康,其實兒童的心理健康也是一個需要重點關注的問題,身心健康才是真正的健康。學齡前兒童容易出現一
-
孩子愛發脾氣怎么辦 對癥進行調理孩子愛發脾氣怎么辦?每個孩子的脾氣秉性是不同的,有些孩子的脾氣比較大,脾氣太大會給孩子的身心健康帶來極大的威脅。導致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