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孩子的心理健康 及時補充心理營養
我們都希望孩子們健康的成長,我們不僅要關注孩子身體的健康,而且要關注孩子的心理的健康。專家介紹,孩子們在不同的年齡階段,需要不同的心理營養。那么我們的孩子們需要怎樣的“心靈雞湯”?家長們可以來了解一下!
0~1歲,需要被無條件接納
孩子剛出生時只會哇哇大哭,非常柔弱。他們不能自己尋找食物,要等待媽媽的喂養;他們的體溫調節能力很弱,需要父母的撫觸和保護;他們不會用語言明確表達需要,只能通過哭來表達。此階段寶寶的心中,自己的一切需求最重要,能滿足他的人就是最重要的人。如果需求得不到滿足,孩子就會對周圍的環境產生懷疑,長大后會從同伴、老師等“外人”中尋找“另外一個重要的人”。這樣的缺失可能會為他的將來帶來各種人際關系和婚姻問題。
因此,父母要隨時關注寶寶的一舉一動,及時理解和回應他們的需要,并且無條件接納他們的一舉一動,包括吃喝拉撒,這樣才能幫寶寶建立對世界的信任。具體說來,父母首先要盡可能在第一時間滿足寶寶的需要,哭鬧的時候趕緊找原因,而不是互相推脫或漠視。其次,父母的能力也有限,沒法滿足寶寶的一切需要,但要記得事后撫慰,多抱抱孩子。父母的擁抱和撫摸,以及溫柔的眼神注視,都能幫孩子建立信任感。
2~3歲,需要安全感
到了兩三歲,孩子逐漸適應了周圍的環境,開始有了獨立自主的要求,比如想要自己吃飯、走路、拿玩具等,甚至希望探索周圍的世界。父母要先剪斷心理依賴,別事事都幫他做。同時要幫孩子剪斷“心理臍帶”,給予他安全感,才能安度分離期。如果安全感獲取得不夠,孩子就可能變得黏人,離不開父母,獨立能力差。
對孩子而言,最大的安全感就是爸爸媽媽關系穩定,整個家庭關系和諧。如果夫妻倆天天爭吵不休,孩子就會對家庭產生極大的不信任感和恐懼感,并會黏著其中一方。兩三歲的孩子處于人生第一次叛逆期,常常任性頑劣,父母要保持平和的心態,控制好自己的情緒,不要亂發脾氣,盡量包容孩子。孩子闖禍或犯了錯誤,不要過度批評,別讓他生活在委屈和驚嚇中。歸根結底,做不焦慮的父母,相信孩子。爸爸媽媽只要待在孩子身邊,他想讓你陪他玩,你就跟他一起玩;不想跟你親近,就別打擾他。順其自然,孩子就能走過這個時期,從身心上成為一個獨立的人。
-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 家長這些壞習慣竟會毀掉孩子一生我們都知道,其實我們家長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你有哪些壞的習慣,孩子就肯定跟著學,例如家長罵人,孩子也會學著罵人,所以我們
-
孩子遭受家庭暴力怎么辦我們經常聽說一些孩子遭遇家庭暴力的事件,家庭暴力屢禁不止,給孩子的身心健康帶來了極大的傷害,讓孩子產生嚴重的心理扭曲,孩
-
保護孩子健康 拒絕家庭暴力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我們一定要給孩子創造良好的家庭環境,這對孩子的身心健康都是有很多的溢出的,但是并不是每個孩子都能得到
-
學齡前兒童常見的心理問題及處理方法我們非常的注重兒童的身體健康,其實兒童的心理健康也是一個需要重點關注的問題,身心健康才是真正的健康。學齡前兒童容易出現一
-
孩子愛發脾氣怎么辦 對癥進行調理孩子愛發脾氣怎么辦?每個孩子的脾氣秉性是不同的,有些孩子的脾氣比較大,脾氣太大會給孩子的身心健康帶來極大的威脅。導致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