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用藥 需警惕6類常見不同反應
兒童用藥是需要注意的,這點是家長們都清楚的常識,不僅要看藥效怎么樣,還得看副作用,不能影響孩子的身體健康,專家介紹說兒童用藥,要注意警惕下面的幾個常見的不同反應。
1 皮膚
在兒童用藥不良反應和意外中,皮膚損害最常見,皮疹、紅斑、水腫等皮膚損害最為常見表現。
2 胃腸
口服給藥是常見的導致兒童胃腸道損害的給藥途徑,靜脈滴注和肌肉注射的方式也可以造成胃腸損害。胃腸系統的損害主要表現為胃腸道的不良反應,如腹瀉、胃痛、惡心等。
3 肝膽
胎兒、新生兒肝臟體積相對較大,占體重的1/20;兒童期肝臟絕對重量和體積不斷增大,但其相對體積和重量卻不斷減少。肝臟是體內代謝最主要的器官,有多種多樣代謝功能,新生兒肝臟對外來物質代謝能力較弱。若超劑量、合用藥物或亂用中草藥,可能導致藥物性的肝損害,導致肝功能異常,出現厭食、乏力、黃疸、肝區隱痛和肝大等癥狀。
4 泌尿
新生兒腎功能的成熟過程需要8~12個月才能達到成人水平,很多家長在兒童感冒咳嗽稍微有些體熱時就使用解熱鎮痛藥,造成腎臟損傷、腎小管損害、血尿等。國內外已有數據表明,多黏菌素、去甲腎上腺素能引起兒童的腎臟損傷,感冒通能引起兒童血尿。
5 血液
解熱鎮痛藥、鎮靜劑、抗結核藥、抗癲癇藥等,可由于藥物本身或使用不當而對小兒血液系統有損害。
6 全身
全身性損害主要表現為過敏性休克、過敏樣反應、發熱、寒戰、紅頸綜合征等。
小寶在吃了退燒藥后又出了一身的紅疹,他兩個月前也發生過一次。可他才1歲半,不會說話,只會哇哇大哭。小寶的媽媽手忙腳亂。“到底是怎么回事?”她向兒科醫生求救。
兒科專家指出,由于兒童藥物代謝酶分泌不足或缺少,腎功能發育不完善,藥品清除能力差,對藥品的敏感性較高,藥品不良反應極易發生。近年我國兒童(1天~18歲)藥物不良反應發生率為10.7%,不良反應中,皮膚損害占64.0%,全身性損害占11.5%,表現為過敏性休克、發熱、呼吸困難、短時意識喪失等。對孩子來說,生病很危險,但吃藥也有風險!
-
孕婦夏季洗澡注意什么現在天氣轉暖,因此洗澡成為大家比較糾結的一個話題,因為天氣還是有些涼,在家里洗澡還是有點冷,但是去澡堂洗澡的話,時間太長
-
寶寶不會爬行怎么辦呢寶寶在成長的每個階段,為之對寶寶的身體是否健康很重要,一般在7、8月的時候正是寶寶開始爬行階段,同時這也是鍛煉寶寶肢體協調
-
孩子出現六個意外如何進行急救大家在日常生活中應該注意一些意外的出現,很多的新父母,對孩子的呵護更加關注,平時大家需要注意呵護孩子的方式,而且在日常生
-
寶寶乳牙應如何預防呢現在的生活和家庭獨生子女聯系,使之不管爸爸媽媽還是爺爺奶奶都特別疼愛自己的孩子,從小就表現出孩子喜歡什么大人都能幫孩子如
-
家長帶孩子乘坐電梯的注意事項現如今,電梯成為了人們通往高樓的一個代步工具。電梯在給予人們便捷的時候,有的時候也存在一定的安全隱憂。尤其是寶寶乘坐電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