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孩子度過第一個逆反期
3歲左右是孩子的第一個逆反期,這是教育專家的共識。如何幫助孩子順利安全地度過這一時期是每個父母應該思考的問題。以良好平和的心態面對逆反期的孩子,正視孩子的逆反行為,堅持正確的引導,相信孩子的自我調適能力,對孩子多一點耐心和關心,陪孩子在快樂中安全度過人生的第一個逆反期是我們做父母的責任。
1.父母要做好迎接孩子逆反期的心理準備和知識儲備。認識到這是每個孩子必經的成長過程,孩子的逆反行為與道德品行無關,這只是獨立意識漸增的孩子在認識事物、尋求融入社會的方式的探索中發生的自我沖突和行為沖撞,孩子就是在這種沖突和沖撞中找到認識事物的方式和處理事情的方法,因此不能簡單地給逆反期的孩子下定義,更不能粗暴對待。父母要通過多種渠道認識孩子的逆反行為表現形式,做到心中有數,平和以對,切忌與孩子針鋒相對,避免用錯誤的行為誤導孩子。為為前幾天故意把外婆曬的花生打翻在地,撒得到處都是,還用腳啪啪地踩、我立即過去阻止,并讓他拾起來,但他非但不拾還故意用挑戰的眼神看著我,腳下踩得更歡。我知道這個時候如果我不控制自己的情緒只會引起更大的沖突,他會抵觸得更厲害,就算最后迫于大人的權威讓步了,也會口服心不服。于是我讓自己冷靜下來,一邊撿地上的花生一邊說:“哎喲,花生被你摔得好痛哦,小花生都哭了。快來我們把它撿起來。”開始為為還是我行我素,我也不管他,仍然邊跟他講道理邊不緊不慢地撿花生,還一個勁地催他和我一起撿,并裝出很有趣的樣子。一會兒,他就蹲下來和我一起撿,還動情地說:“花生,對不起哈,把你摔疼了。”以后,為為再也沒有把花生倒地上踩了。
2.站在孩子的角度考慮問題,及時疏導孩子的不良情緒,引導孩子自主尋求合理的解決方式。不要用成人的思維方式評價孩子的思想和行為,孩子在成長中會遇到很多沖突,解決不了時就會以哭鬧、固執等負面情緒加以表現。遇到這種情況父母在講道理、正確引導的同時,應快速轉移孩子的注意力,使孩子不要過久地停留在不良情緒中,以免形成慣性思維。如果孩子的情緒表現不過于激烈,父母就應試圖以正確的觀點引導孩子自己反思,并最終由孩子自己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逐步形成符合道德規范的行為習慣。
1.父母要做好迎接孩子逆反期的心理準備和知識儲備。認識到這是每個孩子必經的成長過程,孩子的逆反行為與道德品行無關,這只是獨立意識漸增的孩子在認識事物、尋求融入社會的方式的探索中發生的自我沖突和行為沖撞,孩子就是在這種沖突和沖撞中找到認識事物的方式和處理事情的方法,因此不能簡單地給逆反期的孩子下定義,更不能粗暴對待。父母要通過多種渠道認識孩子的逆反行為表現形式,做到心中有數,平和以對,切忌與孩子針鋒相對,避免用錯誤的行為誤導孩子。為為前幾天故意把外婆曬的花生打翻在地,撒得到處都是,還用腳啪啪地踩、我立即過去阻止,并讓他拾起來,但他非但不拾還故意用挑戰的眼神看著我,腳下踩得更歡。我知道這個時候如果我不控制自己的情緒只會引起更大的沖突,他會抵觸得更厲害,就算最后迫于大人的權威讓步了,也會口服心不服。于是我讓自己冷靜下來,一邊撿地上的花生一邊說:“哎喲,花生被你摔得好痛哦,小花生都哭了。快來我們把它撿起來。”開始為為還是我行我素,我也不管他,仍然邊跟他講道理邊不緊不慢地撿花生,還一個勁地催他和我一起撿,并裝出很有趣的樣子。一會兒,他就蹲下來和我一起撿,還動情地說:“花生,對不起哈,把你摔疼了。”以后,為為再也沒有把花生倒地上踩了。
2.站在孩子的角度考慮問題,及時疏導孩子的不良情緒,引導孩子自主尋求合理的解決方式。不要用成人的思維方式評價孩子的思想和行為,孩子在成長中會遇到很多沖突,解決不了時就會以哭鬧、固執等負面情緒加以表現。遇到這種情況父母在講道理、正確引導的同時,應快速轉移孩子的注意力,使孩子不要過久地停留在不良情緒中,以免形成慣性思維。如果孩子的情緒表現不過于激烈,父母就應試圖以正確的觀點引導孩子自己反思,并最終由孩子自己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逐步形成符合道德規范的行為習慣。
相關文章
-
孕婦心理壓力形成原因有哪幾點我們都知道,孕媽媽們在孕期和生產后是很容易產生心理壓力的。而心理壓力產生的原因是多種多樣的,只有弄清楚了形成原因,
-
孕婦早期的心理變化當孕婦認識到自己懷孕不僅僅是一種可能,而是事實時,孕婦會產生明顯的心理變化。首先,孕婦的注意逐漸從外部轉向為內部。在妊娠
-
30多歲是懷孕的最佳年齡嗎?許多人認為30多歲正是做母親的適中年齡段。你的職業和夫妻關系多半更穩定,這會為你成長中的家庭打下堅實的基礎。在成為父母之前
-
9種食材寶寶成長發育離不開通過父母悉心的照顧和呵護我們可以幫助寶寶健康地成長發育,除了保證寶寶的身體健康以外,相信不少的父母都希望了解一些關于促進
-
找到深層原因 更好的處理孩子的哭泣孩子哭泣的時候,我們做家長的一定要學會安慰孩子。孩子哭泣很可能是自己情緒的一種表達,對待孩子的哭泣,最忌諱的是讓孩子憋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