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寶寶另類饑餓之精神饑餓
我們都會感到饑餓,小寶寶們也會感到饑餓,餓的時候我們就要給身體補充能量。專家介紹,這種饑餓屬于“物質饑餓”,人類還有另外的一種饑餓——精神饑餓。如果小寶寶經常處于精神饑餓的狀態,那么會影響到寶寶的身心健康。那么寶寶有哪些精神饑餓呢?該如何緩解呢?
心理饑餓
寶寶的最高心理需求,莫過于父母之愛了,尤其是母親之愛。當他們一聽到母親的聲音或看見母親的微笑時,不是伸出小手就是咿咿呀呀地叫著,甚至用哭聲來“要挾”,要求媽媽為他敞開懷抱。如果需要摟抱的愿望得到了滿足,哭聲就會嘎然而止,臉色隨之“由陰轉晴”甚至“彩霞滿天”。
對此,美國一位嬰兒心理學家解釋道:當寶寶被母親抱在胸前時,母嬰之間就建立起一種最具安撫功能的接觸——胸對胸接觸,寶寶不適的心境立即得到母愛的最佳撫慰而趨于平靜,心理饑餓便得以滿足。研究人員觀察到,出生后30分鐘內即被母親摟抱的孩子,以后比其他嬰兒哭得少些、睡得好些、喂養也更順利些。
不難明白,父母特別是母親的懷抱稱得上是小寶寶的一種“心理維生素”,對他們良好情緒與個性的形成有很大的影響。因此,平時多抱抱孩子是“喂養”寶寶心理饑餓的最佳精神食糧。
皮膚饑餓
美國心理學家哈特的猴子實驗顯示,動物與人都存在著皮膚饑餓的問題,小寶寶尤為突出。他們渴望得到大人的摟抱,即使長大了也喜歡扯著大人的衣襟或者靠著大人,這就是皮膚饑餓的表現。
皮膚饑餓有什么危害呢?臨床醫生發現,皮膚老是處于“饑餓”狀態的孩子,往往性情抑郁、孤僻、愛咬嘴唇或啃指甲,有時甚至莫名其妙地用頭或肢體去碰撞墻壁。研究顯示,消除皮膚饑餓的最好“食品”就是父母的親吻、撫摩等肌膚之親。據外刊報道,歐美等國的兒童中近年來流行精神饑餓癥,表現為動作遲緩、反應遲鈍、表情淡漠、平均身高低于同齡健康兒童等,就是缺乏父母肌膚之親的結果。
因此,父母在工作之余要多與孩子接觸,如一邊用手撫摩其頭、背、頸、前臂、手掌等部位,一邊講故事、欣賞音樂、看電視,此乃促進兒童發育的又一竅門。
好文推薦:
-
孕婦心理壓力形成原因有哪幾點我們都知道,孕媽媽們在孕期和生產后是很容易產生心理壓力的。而心理壓力產生的原因是多種多樣的,只有弄清楚了形成原因,
-
孕婦早期的心理變化當孕婦認識到自己懷孕不僅僅是一種可能,而是事實時,孕婦會產生明顯的心理變化。首先,孕婦的注意逐漸從外部轉向為內部。在妊娠
-
30多歲是懷孕的最佳年齡嗎?許多人認為30多歲正是做母親的適中年齡段。你的職業和夫妻關系多半更穩定,這會為你成長中的家庭打下堅實的基礎。在成為父母之前
-
9種食材寶寶成長發育離不開通過父母悉心的照顧和呵護我們可以幫助寶寶健康地成長發育,除了保證寶寶的身體健康以外,相信不少的父母都希望了解一些關于促進
-
找到深層原因 更好的處理孩子的哭泣孩子哭泣的時候,我們做家長的一定要學會安慰孩子。孩子哭泣很可能是自己情緒的一種表達,對待孩子的哭泣,最忌諱的是讓孩子憋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