幫助孩子找到朋友的好辦法
兒子兩歲左右的時候,有一次,外婆去配老花眼鏡,把孩子也帶去了。到店里,外婆把小家伙放在了一邊。當營業員帶著外婆驗完光出來后,發現小家伙竟然和一個差不多大的小男孩交上了朋友,兩個人用各自的語言相談甚歡,臨別時倆人還依依不舍,差點哭鼻子。
“找啊找啊找朋友,找到一個好朋友,敬個禮來握握手,我們都是好朋友……”不光我們大人需要朋友,連這么小的孩子都會渴望有自己的伙伴。那么,作為家長,我們應該怎樣幫孩子找朋友呢?
辦法一:集體活動很重要
我們要利用休息時間盡量為孩子創造集體活動的機會。比如帶孩子在節假日走親訪友、與好友戶外郊游等,鼓勵孩子與陌生人交往,體驗戶外活動所帶來的樂趣。鼓勵孩子參與社會及幼兒園組織的各種類型的集體活動。有意識地安排孩子與小伙伴頻繁接觸,增進孩子對集體生活的感受,提高孩子參與的積極性。
點評:正確的自我認識,僅僅在家庭教育中是無法形成的,只有通過集體活動,孩子才能逐漸認識到自己的缺點,改掉以自我為中心、自私冷漠的壞毛病;同時也能更好地讓他發現自己的優點,獲得同伴的認可,確立自己的價值。這些比父母的表揚或批評更有效。
辦法二:榜樣力量大無窮
我認識幾個住在國外的媽媽。她們很注意保持鄰里關系、朋友關系,尤其是和有年齡相仿孩子的家庭,她們常常利用假期一起外出郊游或者聚餐。一方面父母間可以相互溝通,交流育兒經驗,另一方面孩子之間也可建立起了深厚的友誼。在有了固定的玩伴后,小小年紀的他們也會想念和牽掛,這是多么好的一種現象。這個時候,父母可以鼓勵自己的孩子主動去邀請小朋友到家里玩耍,讓孩子學做小主人,招待他的好朋友們。
點評:父母是孩子最親近的人,如果父母與父母之間能成為很好的朋友,給孩子樹立起了良好的榜樣,那么孩子之間也會感覺更親近、更貼心。
辦法三、過分干涉不應該
孩子最初的友誼與成人間的友誼看上去不同,成人的友誼建立在彼此的信任和尊重上,而孩子之間的交友方式更像是“侵犯”,比如他們喜歡一起吃一樣的東西,喜歡搶對方手里的玩具等等。所以父母要了解孩子的交往方式,不要誤解了孩子的行為。
我們還常常聽到父母對孩子說:“不許和某某玩”,“某某要打人的,離他遠一點”說者無意,聽者有心,其實,這樣就無形中給孩子灌輸了不良的交友意識;還有些父母過分保護孩子,看見大一點的孩子靠近時,總會害怕自己孩子受到傷害而選擇走開,其實這樣做也是不利于孩子結交朋友的。
點評:父母為孩子創造更多交友機會的同時,不要過分的給予干涉和保護,孩子有屬于他們自己解決事情的辦法,放手讓孩子去自己面對。
-
不管多累,還是家庭有多不和諧,不要把負面情緒帶給孩子不管多累,還是家里面有多不和諧不應該把負面情緒傳達給寶寶!
-
如何預防新生兒打嗝我們都知道在照顧小寶寶的時候還是應該要了解清楚,因為小寶寶在出生的時候也是非常嬌嫩的,生活中,如果是寶寶經常出現打嗝的話
-
媽媽的一言一行,會給孩子帶來這些影響在家庭中,通常都是男主外、女主外,很多孩子都是由媽媽帶大的,因此在生活中,媽媽的一言一行都會影響到孩子,形成孩子的行為習
-
孩子愛哭鬧,這些方法可以讓孩子快速“變臉”哭鬧可能是所有孩子的天性,而對于父母來說,則是令人煩惱的問題,特別是外出時,如果寶寶哭鬧,會讓父母感覺到很尷尬,其實寶寶
-
孩子叛逆亟需父母積極引導現如今,家庭里的經濟條件、物質水平大幅度提高,孩子們的生活愈加優渥,孩子崇尚獨立、自由的性格愈加明顯。在這個階段,如果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