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去自制能力就會變得不幸
研究行為論的學者,給人們提出了這樣兩個問題:
問題一:已經花錢預訂了電影票,到了電影院卻發現票不見了,你會重新買票嗎?
問題二:在電影院門口要買票時,發現錢包里早上還在的錢不見了,你還要看電影嗎?
從經濟角度來講,問題一和問題二都是損失了電影票錢。但是隨著問題的不同,人們的答案也會不同。對于第一個問題,不想再看的答案更多;對于第二個問題,多數人還想看電影。雖然兩個問題是相同的條件,但隨著人的感情不同,行為也不同。
我們的想法就是這樣,受到感情的影響很大。感情本身并不壞,但是,由于人們容易被感情所累,很多情況下都不能做出合理的決定。
失去自制能力,就會變得不幸
能夠忍耐感情沖動,堅持把事情做完;就算沒有人強求,也能夠控制自己的言行;就算不想做的事情也能集中精力做好,有時可能還要默默做出犧牲,這些都依賴于自制力。自制力是指對情緒、欲求、本能、沖動等感情的調節能力。就算平時禮儀規范遵守得很好,沒有自制力還是不行的,因為可能會在決定性的瞬間出現很大的失誤,或給別人帶來很大的傷害。
沒有自制力的人肯定會變得不幸。有些人做出暴行或盜竊、殺人等犯罪行為,最終自己也要經受牢獄之災或被處以極刑,就是因為他們沒有自制力。只要他們稍微忍耐,就不會發生這種悲劇。
你應該還記得轟動世界的弗吉尼亞理工大學槍殺事件吧?在這次事件中,案犯趙承輝致使32人死亡,29人重傷。假如他有自制力將會怎樣?就算他作為移民者有難言的苦衷,就算在學校內受到種族歧視,但如果他有堅定的自制力,就不會殘忍地向自己的同學開槍掃射。
培養孩子自制力的第一個秘訣
要想讓孩子能夠調節好氣憤或沖動等感情,父母該怎么做呢?父母一定要有耐心。
在孩子3歲之前,父母與孩子用語言進行正常的交流是不可能的,母親和孩子很多時候無法相互理解,感情交流很難。這時,孩子通常會通過哭泣、使小性等試圖進行交流,摔東西是為了表達“不愿意”的想法。有的孩子會打媽媽或咬媽媽,甚至還有的孩子用頭撞墻,做出一些自虐行為。面對孩子這樣沖動性的反應,父母一定要有耐心,每時每刻都做好準備,迅速應對孩子的這些行為。如果向孩子大喊或者打孩子,那么,別說不能與孩子交流,就連維持與孩子的正常感情都會成問題。
孩子使小性是因為調節情緒的能力還沒有成熟,他們在通過這種方式釋放情緒。孩子還不能夠認識和反省自己的錯誤行為,如果媽媽生氣,這不是孩子預料的反應,那么孩子就會害怕。孩子不知道媽媽什么時候又會發脾氣,于是會感到不安。父母應該教給孩子自制能力,但是父母自己卻發脾氣,那么,孩子又怎么可能跟著父母學會調節自己的情緒呢?請父母反省一下,在教訓孩子之前,自己是不是缺乏耐心。
利用規則的力量
沒有人能夠完美地控制自己的感情。大人也會因為必須做自己不愿意做的事情而氣惱,更別說孩子了,尤其是對世界萬物都感到好奇的10歲之前的孩子。這時強求孩子去忍耐是毫無意義的。
要想培養孩子的自制力,更實際一點的幫助是必要的,那就是“規則”。制定規則,按照規則行事,那就會減少很多孩子的欲求。越是調節情緒能力差的孩子,規則就越有效。因此,父母應當適時制訂生活中必須要遵守的規則,但是這種規則必須征得孩子的同意。
在任何方面,父母都是孩子的榜樣。自制力也是如此,對孩子自制力的培養,父母的榜樣作用尤為重要。如果父母不能夠忍住壞脾氣,或者施行暴力,那么,孩子的自制力也會很差。父母生氣時,對某件事情不滿意時或失敗、受挫時,是如何調節自己的情緒的,孩子會學著父母的樣子去做。這一點各位家長要謹記!
問題一:已經花錢預訂了電影票,到了電影院卻發現票不見了,你會重新買票嗎?
問題二:在電影院門口要買票時,發現錢包里早上還在的錢不見了,你還要看電影嗎?
從經濟角度來講,問題一和問題二都是損失了電影票錢。但是隨著問題的不同,人們的答案也會不同。對于第一個問題,不想再看的答案更多;對于第二個問題,多數人還想看電影。雖然兩個問題是相同的條件,但隨著人的感情不同,行為也不同。
我們的想法就是這樣,受到感情的影響很大。感情本身并不壞,但是,由于人們容易被感情所累,很多情況下都不能做出合理的決定。
失去自制能力,就會變得不幸
能夠忍耐感情沖動,堅持把事情做完;就算沒有人強求,也能夠控制自己的言行;就算不想做的事情也能集中精力做好,有時可能還要默默做出犧牲,這些都依賴于自制力。自制力是指對情緒、欲求、本能、沖動等感情的調節能力。就算平時禮儀規范遵守得很好,沒有自制力還是不行的,因為可能會在決定性的瞬間出現很大的失誤,或給別人帶來很大的傷害。
沒有自制力的人肯定會變得不幸。有些人做出暴行或盜竊、殺人等犯罪行為,最終自己也要經受牢獄之災或被處以極刑,就是因為他們沒有自制力。只要他們稍微忍耐,就不會發生這種悲劇。
你應該還記得轟動世界的弗吉尼亞理工大學槍殺事件吧?在這次事件中,案犯趙承輝致使32人死亡,29人重傷。假如他有自制力將會怎樣?就算他作為移民者有難言的苦衷,就算在學校內受到種族歧視,但如果他有堅定的自制力,就不會殘忍地向自己的同學開槍掃射。
培養孩子自制力的第一個秘訣
要想讓孩子能夠調節好氣憤或沖動等感情,父母該怎么做呢?父母一定要有耐心。
在孩子3歲之前,父母與孩子用語言進行正常的交流是不可能的,母親和孩子很多時候無法相互理解,感情交流很難。這時,孩子通常會通過哭泣、使小性等試圖進行交流,摔東西是為了表達“不愿意”的想法。有的孩子會打媽媽或咬媽媽,甚至還有的孩子用頭撞墻,做出一些自虐行為。面對孩子這樣沖動性的反應,父母一定要有耐心,每時每刻都做好準備,迅速應對孩子的這些行為。如果向孩子大喊或者打孩子,那么,別說不能與孩子交流,就連維持與孩子的正常感情都會成問題。
孩子使小性是因為調節情緒的能力還沒有成熟,他們在通過這種方式釋放情緒。孩子還不能夠認識和反省自己的錯誤行為,如果媽媽生氣,這不是孩子預料的反應,那么孩子就會害怕。孩子不知道媽媽什么時候又會發脾氣,于是會感到不安。父母應該教給孩子自制能力,但是父母自己卻發脾氣,那么,孩子又怎么可能跟著父母學會調節自己的情緒呢?請父母反省一下,在教訓孩子之前,自己是不是缺乏耐心。
利用規則的力量
沒有人能夠完美地控制自己的感情。大人也會因為必須做自己不愿意做的事情而氣惱,更別說孩子了,尤其是對世界萬物都感到好奇的10歲之前的孩子。這時強求孩子去忍耐是毫無意義的。
要想培養孩子的自制力,更實際一點的幫助是必要的,那就是“規則”。制定規則,按照規則行事,那就會減少很多孩子的欲求。越是調節情緒能力差的孩子,規則就越有效。因此,父母應當適時制訂生活中必須要遵守的規則,但是這種規則必須征得孩子的同意。
在任何方面,父母都是孩子的榜樣。自制力也是如此,對孩子自制力的培養,父母的榜樣作用尤為重要。如果父母不能夠忍住壞脾氣,或者施行暴力,那么,孩子的自制力也會很差。父母生氣時,對某件事情不滿意時或失敗、受挫時,是如何調節自己的情緒的,孩子會學著父母的樣子去做。這一點各位家長要謹記!
相關文章
-
不管多累,還是家庭有多不和諧,不要把負面情緒帶給孩子不管多累,還是家里面有多不和諧不應該把負面情緒傳達給寶寶!
-
如何預防新生兒打嗝我們都知道在照顧小寶寶的時候還是應該要了解清楚,因為小寶寶在出生的時候也是非常嬌嫩的,生活中,如果是寶寶經常出現打嗝的話
-
媽媽的一言一行,會給孩子帶來這些影響在家庭中,通常都是男主外、女主外,很多孩子都是由媽媽帶大的,因此在生活中,媽媽的一言一行都會影響到孩子,形成孩子的行為習
-
孩子愛哭鬧,這些方法可以讓孩子快速“變臉”哭鬧可能是所有孩子的天性,而對于父母來說,則是令人煩惱的問題,特別是外出時,如果寶寶哭鬧,會讓父母感覺到很尷尬,其實寶寶
-
孩子叛逆亟需父母積極引導現如今,家庭里的經濟條件、物質水平大幅度提高,孩子們的生活愈加優渥,孩子崇尚獨立、自由的性格愈加明顯。在這個階段,如果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