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昵稱不要一直叫
在各種兒童娛樂場所、幼兒園門口,我們可以不時聽見“寶寶”之類的稱呼聲此起彼伏。幾乎所有的家長都會從心底把自己的孩子視作“心肝寶貝兒”、“心頭肉”,因此,在有的家庭,這樣的昵稱自然而然就成了孩子的另一個名字。
但是,“寶寶”之類的昵稱產生于嬰兒期,它對孩子的心靈撫慰和情感交流類似于無形的“奶嘴”,是伴隨著“奶嘴”而產生的,也應該隨著孩子的“斷奶”而終止。它和奶嘴一樣,僅僅適用于只能以哭聲或“咿呀”表達感情和需求的嬰兒。當孩子能夠奔跑、生活自理,尤其是上了幼兒園和小學以后,家長就應該理智地改口,稱呼孩子的名字。
父母應該注意以下幾點:
■在孩子的轉折期適時改口
如果嫌改口比較生硬,可以在孩子開始上幼兒園、上學,或假期旅游中開始。因為這些時機都是孩子人生的轉折點,孩子將面臨在全新的環境與陌生的同伴建立友誼和合作關系,父母在這個時候改稱孩子的大名,有助于孩子成長意識的覺醒,增添他步入社會的勇氣和自信心。
■在新學年開始時進行教育
比如對一個小學生來說,新學年意味著孩子升入新的年級。孩子會感覺自己不是小朋友了,學校也會在不同的年級增設一些家務技能課程和感恩父母的活動。如果父母仍舊“寶寶”地叫著,就會抵消學校教育帶來的作用。因此,父母應該跟上孩子成長和學校教育的節奏,在稱呼上明示或暗示孩子:他的身份不同了,應該承擔起更多的責任。
■利用孩子們的理想志愿代替昵稱
孩子在與家長交流的時候,或者在作文、日記中,總會流露自己長大以后的夢想、理想。幽默的父母不妨就以孩子的理想代替昵稱,給孩子積極的心理暗示。如對于長大想當警察的孩子,家長可以戲稱“王警察”,對于想當醫生的孩子稱為“李醫生”,想當科學家的孩子可以稱為“張教授”……每一種職業都有一種或多種職業精神,如警察的膽大心細、勇敢奉獻;科學家的認真專一、思考創新;醫生的細心耐心、慈悲為懷等等。這些都可能隨著稱呼強化孩子長大的意識,為孩子的行為樹立良好的樣板。
但是,“寶寶”之類的昵稱產生于嬰兒期,它對孩子的心靈撫慰和情感交流類似于無形的“奶嘴”,是伴隨著“奶嘴”而產生的,也應該隨著孩子的“斷奶”而終止。它和奶嘴一樣,僅僅適用于只能以哭聲或“咿呀”表達感情和需求的嬰兒。當孩子能夠奔跑、生活自理,尤其是上了幼兒園和小學以后,家長就應該理智地改口,稱呼孩子的名字。
父母應該注意以下幾點:
■在孩子的轉折期適時改口
如果嫌改口比較生硬,可以在孩子開始上幼兒園、上學,或假期旅游中開始。因為這些時機都是孩子人生的轉折點,孩子將面臨在全新的環境與陌生的同伴建立友誼和合作關系,父母在這個時候改稱孩子的大名,有助于孩子成長意識的覺醒,增添他步入社會的勇氣和自信心。
■在新學年開始時進行教育
比如對一個小學生來說,新學年意味著孩子升入新的年級。孩子會感覺自己不是小朋友了,學校也會在不同的年級增設一些家務技能課程和感恩父母的活動。如果父母仍舊“寶寶”地叫著,就會抵消學校教育帶來的作用。因此,父母應該跟上孩子成長和學校教育的節奏,在稱呼上明示或暗示孩子:他的身份不同了,應該承擔起更多的責任。
■利用孩子們的理想志愿代替昵稱
孩子在與家長交流的時候,或者在作文、日記中,總會流露自己長大以后的夢想、理想。幽默的父母不妨就以孩子的理想代替昵稱,給孩子積極的心理暗示。如對于長大想當警察的孩子,家長可以戲稱“王警察”,對于想當醫生的孩子稱為“李醫生”,想當科學家的孩子可以稱為“張教授”……每一種職業都有一種或多種職業精神,如警察的膽大心細、勇敢奉獻;科學家的認真專一、思考創新;醫生的細心耐心、慈悲為懷等等。這些都可能隨著稱呼強化孩子長大的意識,為孩子的行為樹立良好的樣板。
相關文章
-
不管多累,還是家庭有多不和諧,不要把負面情緒帶給孩子不管多累,還是家里面有多不和諧不應該把負面情緒傳達給寶寶!
-
如何預防新生兒打嗝我們都知道在照顧小寶寶的時候還是應該要了解清楚,因為小寶寶在出生的時候也是非常嬌嫩的,生活中,如果是寶寶經常出現打嗝的話
-
媽媽的一言一行,會給孩子帶來這些影響在家庭中,通常都是男主外、女主外,很多孩子都是由媽媽帶大的,因此在生活中,媽媽的一言一行都會影響到孩子,形成孩子的行為習
-
孩子愛哭鬧,這些方法可以讓孩子快速“變臉”哭鬧可能是所有孩子的天性,而對于父母來說,則是令人煩惱的問題,特別是外出時,如果寶寶哭鬧,會讓父母感覺到很尷尬,其實寶寶
-
孩子叛逆亟需父母積極引導現如今,家庭里的經濟條件、物質水平大幅度提高,孩子們的生活愈加優渥,孩子崇尚獨立、自由的性格愈加明顯。在這個階段,如果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