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妙消除孩子依賴的心理(圖)
孩子過分依賴的習慣,與父母的教育方式有密切的關系。面對孩子的依賴性,父母首先要弄清楚孩子依賴行為產生的原因,然后采取正確的措施,讓孩子學會獨立。
【教子現場】
張笑恒一直被認為是一個優秀的孩子。為了讓張笑恒能夠集中精力學習,父母可謂是操盡了心,除學習以外的任何事情,父母都會代替張笑恒去干——吃飯時,媽媽會及時地把飯端到張笑恒的手邊;衣服臟了,當然也是媽媽的事;筆記本用沒了,也是媽媽親自去買。到了高中畢業,張笑恒連自己的襪子都未曾洗過,他習慣了飯來張口,衣來伸手的生活,而且有時還為自己的這種生活沾沾自喜。
高中畢業后,張笑恒以全縣第一、全省第二的優異成績,考取了北京某名牌大學,那是他夢寐以求的地方。同年的九月,張笑恒和其他剛入學的學生一樣,無比興奮地來到了首都北京。然而大學生活開始不久,張笑恒就遇到了許多困難:他不會買飯,不會洗衣,甚至經常找不到上課的教室,也不知道該如何和同學相處。
雖然好心的同學也在不斷地幫助張笑恒,但還是難以解決他的適應問題,這令張笑恒萬分苦惱。無奈之下,他只好提出了休學,學校根據他入學以后的表現同意了他的請求。
【專家解析】
我國教育家陳鶴琴先生說:“凡是孩子自己能做的事,讓他自己去做。”美國心理學家戴爾說:“孩子需要一定的空間去成長,去試驗自己的能力,去學會如何對付危險的局勢。不要為孩子做任何他自己能做的事。如果我們過多地做了,就剝奪了孩子發展自己的能力的機會,也剝奪了他的自立及信心。”這些都是符合教育規律的至理名言。
缺少動手能力的孩子,過分依賴父母,沒有獨立的精神,當他離開父母后,就會感到手足無措,缺乏主見,不會積極行動,不敢負責任,性格懦弱,這會變成孩子將來事業成功的一大障礙,對生活也會造成不良的影響。因此,父母要從小培養孩子的獨立精神和動手能力,防止孩子產生依賴的心理與習慣。
兒童心理學研究表明,孩子其實是喜歡自己做事情的。他們喜歡說“我能”、“我自己來”等。父母應該順應孩子的天性,讓孩子大膽去做感興趣的事情。這不僅對培養孩子的自理能力很重要,同時也培養了孩子的意志力和責任感,增加他們的基本生活常識和勞動能力,使孩子學會對自己的生活和行為負責,真正地長大成人。
-
不管多累,還是家庭有多不和諧,不要把負面情緒帶給孩子不管多累,還是家里面有多不和諧不應該把負面情緒傳達給寶寶!
-
如何預防新生兒打嗝我們都知道在照顧小寶寶的時候還是應該要了解清楚,因為小寶寶在出生的時候也是非常嬌嫩的,生活中,如果是寶寶經常出現打嗝的話
-
媽媽的一言一行,會給孩子帶來這些影響在家庭中,通常都是男主外、女主外,很多孩子都是由媽媽帶大的,因此在生活中,媽媽的一言一行都會影響到孩子,形成孩子的行為習
-
孩子愛哭鬧,這些方法可以讓孩子快速“變臉”哭鬧可能是所有孩子的天性,而對于父母來說,則是令人煩惱的問題,特別是外出時,如果寶寶哭鬧,會讓父母感覺到很尷尬,其實寶寶
-
孩子叛逆亟需父母積極引導現如今,家庭里的經濟條件、物質水平大幅度提高,孩子們的生活愈加優渥,孩子崇尚獨立、自由的性格愈加明顯。在這個階段,如果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