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對待孩子的分離性焦慮
直到爸爸或者媽媽來接他時,他才停止哭鬧。回到家后,媽媽陪著他在房間里玩兒,無論玩多久,只要媽媽伸手去開門,他就會立即扔掉手中的玩具,哭鬧著跟上來。而且,樂樂的焦慮感明顯增強,甚至在入睡后還經常喊“媽媽不要走”、“媽媽,我不去”。
解析
樂樂的行為是分離性焦慮的表現。分離性焦慮是在學齡前兒童身上比較常見的一種情緒障礙,發生率為3.5%~5.1%,以女孩兒更為多見。出現分離性焦慮的孩子通常溫順、老實、守紀律,但是缺乏自信,對壓力異常敏感,不善于用語言及情感宣泄來表達自己內心的焦慮情緒。當他們與親人分離時,就會產生明顯的焦慮情緒,具體表現為:過分擔心依戀對象可能受到傷害或者害怕依戀對象一去不回;過分擔心自己會走失、被綁架或者住院,以致與依戀對象分離;因不愿離開依戀對象而不去幼兒園或者拒絕上學;非常害怕獨處,或者沒有依戀對象陪同時寧愿呆在家里也絕不外出;沒有依戀對象在身邊時,不愿意或者拒絕上床就寢;反復做噩夢,內容與離別有關,以致夜間多次驚醒;與依戀對象分離前過分擔心,分離時或者分離后出現過度的情緒反應,如煩躁不安、哭喊、發脾氣、痛苦、漠然等;與依戀對象分離時反復出現頭痛、惡心、嘔吐等癥狀,但無相應疾病。
每個孩子都會出現分離性焦慮,只是輕重程度有所區別。如果過分嚴重的話,則會對孩子的身體和心理產生較大的影響。美國心理學家發現,早期的分離性焦慮如果比較嚴重,會降低孩子智力活動的效果,會影響孩子將來的創造力及社會適應能力的發展,而這些能力的欠缺又直接影響孩子自信心的發展,使他們在面對一個新環境時,比別的孩子產生更大的心理恐懼和分離性焦慮。
原因
1.遺傳因素
父母患有焦慮癥,子女的發病率也比較高。同卵雙生子的同病率可高達50%。
2.親子過分依戀
出現分離性焦慮的孩子平時都與母親或者固定的撫養人在一起,很少與外界接觸。母親對孩子過于寵愛、過分保護、事事包辦、處處代勞,使孩子形成膽小、害羞、依賴性強、不能適應外界環境的個性弱點和對母親的過分依戀,一旦分離就容易出現分離性焦慮。
3.生活事件影響
與父母突然分離,在幼兒園遇到挫折,親人病重或者死亡等都可以成為誘因。
-
不管多累,還是家庭有多不和諧,不要把負面情緒帶給孩子不管多累,還是家里面有多不和諧不應該把負面情緒傳達給寶寶!
-
如何預防新生兒打嗝我們都知道在照顧小寶寶的時候還是應該要了解清楚,因為小寶寶在出生的時候也是非常嬌嫩的,生活中,如果是寶寶經常出現打嗝的話
-
媽媽的一言一行,會給孩子帶來這些影響在家庭中,通常都是男主外、女主外,很多孩子都是由媽媽帶大的,因此在生活中,媽媽的一言一行都會影響到孩子,形成孩子的行為習
-
孩子愛哭鬧,這些方法可以讓孩子快速“變臉”哭鬧可能是所有孩子的天性,而對于父母來說,則是令人煩惱的問題,特別是外出時,如果寶寶哭鬧,會讓父母感覺到很尷尬,其實寶寶
-
孩子叛逆亟需父母積極引導現如今,家庭里的經濟條件、物質水平大幅度提高,孩子們的生活愈加優渥,孩子崇尚獨立、自由的性格愈加明顯。在這個階段,如果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