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小讓孩子接受被收養的事實
當今社會,不孕不育的夫婦越來越多,因此收養孩子也成為一種常見的社會現象。養兒防老、繼承家產、要一個完整的家……在中國收養孩子往往不單純只是想照顧這個孩子,更多的是賦予了其他“私人”的想法,因此,收養孩子的結果就變得較為復雜。精神科專家表示,從孩子健康心理發育的角度來說,最好的模式是從小讓孩子接受自己收養的事實,但這個模式在中國也許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一出生就被收養,孩子從不知道自己的身世。這種情況對于收養孩子的父母來說最為理想。”中山大學附屬第三醫院精神科副主任醫師王相蘭說,這樣父母就避免了孩子一系列的心理情緒的波動。然而秘密總是很難遮掩,孩子早晚會了解真相,如果成年后才知道,還相對較能平穩過渡,假如在青春期的時候,往往事情就會變得復雜得多。因為,此時處于叛逆期的孩子,突然發現真相之后,會對收養的家庭產生不認同感,對父母喪失信任,總認為這不是我的家,只是暫時容身之所,接下來就是尋找親生父母的“劇情”上演。一連串的問題在孩子的腦海里都想弄明白,導致與養父母之間的關系緊張,而他自己的心理也遭受創傷。
最近,王相蘭就接到一個案例,年滿18歲的阿強發現了自己是收養的孩子,在幾經周折后,還找到了親生父母,他立即要求回到親生父母身邊,但事與愿違,親生父母并不想接受這個早已“遺棄”的孩子,而養父母因為孩子的毅然離開也傷透了心,竟然也不接受孩子回歸。他因此而想到了自殺。
“收養,看似簡單,其實深刻復雜,不僅是把失去父母的孩子(或被遺棄)接到家中撫養,更要為孩子創造新的幸福家庭。但如果有了功利之心,比如養兒防老、繼承家產等,就特別害怕孩子明白真相,對收養的事實秘而不宣,擔心他一旦發現就會離開養父母,那辛辛苦苦養育孩子十幾年就全白費了。”王相蘭說,“如果收養是有一己私心的,那么養父母所承擔的心理壓力就會大很多。這與國外的情況完全不同。”
-
不管多累,還是家庭有多不和諧,不要把負面情緒帶給孩子不管多累,還是家里面有多不和諧不應該把負面情緒傳達給寶寶!
-
如何預防新生兒打嗝我們都知道在照顧小寶寶的時候還是應該要了解清楚,因為小寶寶在出生的時候也是非常嬌嫩的,生活中,如果是寶寶經常出現打嗝的話
-
媽媽的一言一行,會給孩子帶來這些影響在家庭中,通常都是男主外、女主外,很多孩子都是由媽媽帶大的,因此在生活中,媽媽的一言一行都會影響到孩子,形成孩子的行為習
-
孩子愛哭鬧,這些方法可以讓孩子快速“變臉”哭鬧可能是所有孩子的天性,而對于父母來說,則是令人煩惱的問題,特別是外出時,如果寶寶哭鬧,會讓父母感覺到很尷尬,其實寶寶
-
孩子叛逆亟需父母積極引導現如今,家庭里的經濟條件、物質水平大幅度提高,孩子們的生活愈加優渥,孩子崇尚獨立、自由的性格愈加明顯。在這個階段,如果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