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任性是心理需求的體現
生活中我們經常會見到有的父母為了孩子哭鬧著要買某玩具苦惱。這讓父母感到非常尷尬,往往很多父母都會答應孩子的非分要求。孩子任性真是最讓父母頭痛啊,有的孩子一旦不能達到自己的要求就會大哭大叫,直到父母答應自己為止。如何面對孩子任性呢?
生活中,我們可以經常見到一些幼兒,為達到某種目的特別任性,有時甚至會因此哭鬧不止,把家長搞得精疲力盡而仍不罷休。為此,家長只得退讓,或者聽之任之;而有的人卻把這種任性,歸咎于獨生子女帶得太嬌慣。這都是錯誤的。
據美國兒童心理學家威廉·科克的研究表明,孩子任性是種心理需求的表現。他指出,幼兒隨生理發育,開始逐漸接觸更多的事物。他們對這些事物的正確與否,不可能像成人那樣進行瞻前顧后的分析,再做出處置決斷。而僅憑著自己的情緒與興趣來參與,盡管這些事物往往是對他不宜、不利,或者是有害的。
此外,家長多以成人的思維去考慮他參與的結果,完全忽略了孩子參與的情緒和興趣。實際上,這種情緒和興趣,就是孩子很想接觸更多新事物的心理需求。
比如,4歲的杰克偶見表姐尼娜有個新玩具,在表姐離開后便開始作難母親,非得立即有個同樣的玩具不可。但此時已是夜深人靜,母親不可能驅車進城為之尋 購。于是,杰克哭鬧了一整夜。看起來是杰克任性,無理取鬧。可母親從沒有從心理角度去了解,杰克為啥非得立即要那玩具,更多的是去責怪他“要別人的玩具, 或者性子太急”。其實孩子僅覺得那玩具有個閃亮的燈好玩,那燈為什么會閃亮而已。
這就是一種好奇的心理需求。當這種心理需求得不到 安撫時,他就與母親作對,無奈中只得以哭來抗議。不達到目的,絕不罷休。如果,母親重視到這種心理,采取表揚杰克為弄清那玩具為何閃亮是愛動腦筋和非常聰 明,再擺出今晚不可復得這玩具的道理,并承諾明天將與他共同研究玩具閃亮的方法,可能孩子的情緒會好得多。至少,他心理上感到母親對他在“閃亮”問題上的 認可。
處于獨立性萌芽期的幼兒,一切事物都想親力親為,都想弄個透徹,這原本是好事。
但是,這種“親力親為”的心理,往往會在不合實情中表現出來。
家長對此,一不可包辦代替,二不可斷然拒絕。否則,孩子的任性就會越來越嚴重。這種任性,實質上是一種與家長對抗的逆反心理,其根源又在于家長初始沒有重視他們的心理需求。
最后,父母要想解決孩子任性的壞毛病,就得要理解孩子的心理需求,找到孩子任性的原因才能解決問題。
-
不管多累,還是家庭有多不和諧,不要把負面情緒帶給孩子不管多累,還是家里面有多不和諧不應該把負面情緒傳達給寶寶!
-
如何預防新生兒打嗝我們都知道在照顧小寶寶的時候還是應該要了解清楚,因為小寶寶在出生的時候也是非常嬌嫩的,生活中,如果是寶寶經常出現打嗝的話
-
媽媽的一言一行,會給孩子帶來這些影響在家庭中,通常都是男主外、女主外,很多孩子都是由媽媽帶大的,因此在生活中,媽媽的一言一行都會影響到孩子,形成孩子的行為習
-
孩子愛哭鬧,這些方法可以讓孩子快速“變臉”哭鬧可能是所有孩子的天性,而對于父母來說,則是令人煩惱的問題,特別是外出時,如果寶寶哭鬧,會讓父母感覺到很尷尬,其實寶寶
-
孩子叛逆亟需父母積極引導現如今,家庭里的經濟條件、物質水平大幅度提高,孩子們的生活愈加優渥,孩子崇尚獨立、自由的性格愈加明顯。在這個階段,如果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