嬰兒也會患心理疾病
嬰兒也會患心理疾病,寶寶這么小怎么可能得這種疾病,專家提醒嬰兒雖然不會說話,但哭鬧也是一種心理表現,因此嬰兒患心理疾病是完全有可能的,下面我們就來看看詳細內容吧。
案例分析:松松的媽媽肖女士是一家公司的白領,兒子松松出生后,肖女士坐滿月子就回到公司上班。每天忙著工作,肖女士跟兒子在一起的時間很少。同時,一向注重形象的她,為了保持體形以配方奶代替母乳喂養,還專門請來保姆照顧兒子,晚上松松也是跟著保姆睡覺。很快,肖女士發現兒子很愛哭,吃飽了哭,逗他玩也哭,全家人都拿他沒辦法。
嬰兒雖然說不出來,但在沒有疾病的情況下,哭鬧是他一種心理需要的表現。嬰兒在母體里可以聞到母親的味道,讓他有安全感,但松松出生后由保姆喂養讓他產生一種不安全感,產生恐懼心理。
根據相關研究顯示,長期由父母陪伴的孩子情商會比較高,建議家長不要為了工作而忽略對孩子的關愛。父母要多與孩子進行肌膚接觸,多與孩子說話、一起玩耍等。
專家提醒:莫讓嬰兒感情缺乏,嬰兒感情缺乏會患心理疾病!
孩子呱呱墮地后,就具有強烈的感情。一種是愉快,代表吃飽、睡足、身體舒服的生理滿足;一種是不愉快,如饑餓、疼痛、身體被束縛,代表生理上尚未滿足。以后又逐漸分化為多種情緒,如害怕、厭惡、憤怒、高興、喜愛等,例如當大人逗引他,用玩具與他玩時,他就有活潑而微笑的表情;當尿布濕了,缺乏充足的睡眠,饑餓時,他就哭鬧不止,所以,嬰兒時期的感情是豐富的。
然而,并非滿足了嬰兒的生理需求后,就能使這產生良好的情感。有時,嬰兒會出現這樣一種現象;明明已經吃飽、睡足,而且大人侍候得很舒服,他還是莫明奇妙地啼哭,這種啼哭是嬰兒另一種饑餓現象,稱為“皮膚饑餓”,意味著嬰兒要求大人的愛撫、摟抱和觸摸,如果在這種情況下,大人抱起他,撫摸一下他的頭部或腹部,用說話逗引他,眼睛向他對視一下,嬰兒的哭聲便會嘎然止住,這就是一種愛的需求。
嬰兒由于能力有限,需要大人細致的照顧和敏感的應答,既要照顧他的衣、食,又要滿足他的情感要求。例如,根據小兒運動的發展,給予活動的自由,用發聲的玩具逗他玩,多與他說話,睡覺前在背部輕輕地撫摸,使小兒體驗到環境的溫暖,大人對他的愛撫,同時發展了他對成人的信任感。反之,如果僅僅偏重對小孩的生活照顧,而沒有適當的玩具,成人不與嬰兒多交往,則嬰兒不會有良好的感情,表現出呆滯、愛哭等異常行為,因此,父母在養育1歲以內的嬰兒時,注意莫讓他感情缺乏。
-
不管多累,還是家庭有多不和諧,不要把負面情緒帶給孩子不管多累,還是家里面有多不和諧不應該把負面情緒傳達給寶寶!
-
如何預防新生兒打嗝我們都知道在照顧小寶寶的時候還是應該要了解清楚,因為小寶寶在出生的時候也是非常嬌嫩的,生活中,如果是寶寶經常出現打嗝的話
-
媽媽的一言一行,會給孩子帶來這些影響在家庭中,通常都是男主外、女主外,很多孩子都是由媽媽帶大的,因此在生活中,媽媽的一言一行都會影響到孩子,形成孩子的行為習
-
孩子愛哭鬧,這些方法可以讓孩子快速“變臉”哭鬧可能是所有孩子的天性,而對于父母來說,則是令人煩惱的問題,特別是外出時,如果寶寶哭鬧,會讓父母感覺到很尷尬,其實寶寶
-
孩子叛逆亟需父母積極引導現如今,家庭里的經濟條件、物質水平大幅度提高,孩子們的生活愈加優渥,孩子崇尚獨立、自由的性格愈加明顯。在這個階段,如果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