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怎樣幫助膽小寶寶鍛煉膽量
有的孩子特別膽小,見了生人害怕,見了小動物躲閃,到了晚上就要黏住媽媽一刻都不能分離。有時帶了玩具出去,不容易走進小朋友中間,有頑皮的小朋友惡作劇把玩具搶走,也不敢要回來。媽媽心里著急:這么膽小怕事怎么行?
寶寶怕什么
父母要分析孩子膽小的原因。心理學家研究表明,嬰兒生來懼怕兩樣東西:一是怪而大的聲音,比如陌生的動物或者刺耳的警報聲;二是身體失去支持和跌倒。其他的懼怕心理都是后來養成的,主要包括不熟悉的事物、曾經造成傷害留有恐怖記憶的事物、沒見過的東西、沒聽過的聲音,這些都會讓他感覺非常害怕。
據美國心理學家的多年研究,孩子膽小的問題與父母的教育有很大的關系,往往是父母對待孩子的許多做法不夠正確,在方式方法上過于簡單,處理過急,才造成了孩子的心理緊張。
鑒于此,在養育寶寶的過程中,媽媽要小心自己的寶寶被“嚇住”。當有劇烈的響聲的時候,媽媽可以捂住寶寶的耳朵,等響聲過去了再對寶寶說:“響聲很大,但是沒有傷害!捂住耳朵就好了!”當有恐怖的事件發生的時候,媽媽最好捂住寶寶的眼睛,對寶寶說:“有點害怕,寶寶不要看了!”
有的寶寶看到不熟悉的物品會害怕,媽媽除了給他解釋這個東西不會傷害到寶寶外,最好帶寶寶遠離這個東西。等寶寶一天天長大,隨著他對環境逐漸熟悉,對這件物品逐漸習慣,改變了對這個物品的恐怖認識,自然就好了。
很多家庭習慣掛幾個氣球來刺激寶寶的感官,但是氣球爆炸的時候,可能會嚇到寶寶。這個時候,媽媽可以撿起炸開的碎片,對寶寶說:“氣球爆炸,不會傷害到寶寶,只是有點響聲,寶寶不要害怕啊!”如果寶寶當時特別害怕,媽媽最好暫時不要讓寶寶接觸氣球,免得寶寶再一次被嚇著。
為了盡可能地讓寶寶不被嚇著,爸爸媽媽要細心觀察,找到刺激寶寶的“元兇”。一般來說,引起寶寶恐懼的大都是眼睛看到的,所以媽媽從視覺角度預防寶寶不被嚇著是最實用的方法。
如果媽媽有辦法讓寶寶喜歡上某件東西,那么寶寶就不會有被什么嚇著的恐懼了。比如,寶寶害怕毛毛蟲,媽媽可以給他講一些關于毛毛蟲的故事,然后把寶寶帶到室外,讓寶寶見識一下真的毛毛蟲,媽媽親手做實驗,等寶寶明白了毛毛蟲不咬人、不往人身上爬,也就不害怕了。
有的時候,寶寶對某件物品的恐懼來自媽媽的影響,如果媽媽真的有恐懼的東西,盡量不要在寶寶面前表現出恐懼的神情。另外,一切恐怖事件或父母遇事大驚小怪都會影響寶寶,使他們產生懼怕心理。所以,媽媽不要在寶寶面前講述恐怖的事件。比如,哪個孩子被狗咬了,弄得渾身是血;哪個孩子剪頭發的時候把頭皮剪破了,流了很多血;哪個孩子走路磕到石頭上了,腿磕破了等。
如果寶寶對某件事、某件物品有恐懼心理,最好經常帶孩子與他所害怕的東西接觸,便于孩子了解、熟悉和習慣害怕的對象。
-
不管多累,還是家庭有多不和諧,不要把負面情緒帶給孩子不管多累,還是家里面有多不和諧不應該把負面情緒傳達給寶寶!
-
如何預防新生兒打嗝我們都知道在照顧小寶寶的時候還是應該要了解清楚,因為小寶寶在出生的時候也是非常嬌嫩的,生活中,如果是寶寶經常出現打嗝的話
-
媽媽的一言一行,會給孩子帶來這些影響在家庭中,通常都是男主外、女主外,很多孩子都是由媽媽帶大的,因此在生活中,媽媽的一言一行都會影響到孩子,形成孩子的行為習
-
孩子愛哭鬧,這些方法可以讓孩子快速“變臉”哭鬧可能是所有孩子的天性,而對于父母來說,則是令人煩惱的問題,特別是外出時,如果寶寶哭鬧,會讓父母感覺到很尷尬,其實寶寶
-
孩子叛逆亟需父母積極引導現如今,家庭里的經濟條件、物質水平大幅度提高,孩子們的生活愈加優渥,孩子崇尚獨立、自由的性格愈加明顯。在這個階段,如果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