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兒童心理學經典實驗與啟示
在日常生活中,人們往往對那些尚未完成的工作和事物印象深刻,對所謂的遺憾念念不忘。這是因為行為完成會導致“心理閉合”,而未完成的事件則令心理處于開放的興奮狀態(tài),于是人們會竭力追求完整,以獲得心理上的滿足。
<心理閉合現象>
二十世紀20年代,心理學家?guī)鞝柼?middot;勒溫多次觀察并注意到,飯館里的服務生能夠很容易地記住尚未付款的顧客的賬單細節(jié),可是,一旦顧客付過款后,他會馬上忘記這些細節(jié)。這一小小的發(fā)現使他得出這樣的推測:人的動機和記憶存在一種閉合現象,行為未完成,則心理保持張力,記憶清晰;行為完成,則心理閉合,張力消除,記憶也隨之飄散。
<“紫格尼克效應”實驗>
俄國心理學家布魯瑪·紫格尼克做了一個巧妙的實驗。她給128名孩子布置了一系列作業(yè),諸如讀小說、制作泥人、做算術題、看圖作文等,讓孩子們完成其中部分作業(yè),而另一些作業(yè)則在孩子們進行到一半時令其停止,不再完成。幾小時后,她要求孩子們回憶他們所做作業(yè)的細節(jié),結果發(fā)現,有110名孩子能清楚地記住尚未完成的作業(yè),而對已經完成的作業(yè)則印象模糊,甚至不記得了。
這個實驗證實了勒溫的推測:人有一種自然傾向去完成一個行為單位,如解答一個謎語,讀完一本書,學好一門語言等,這就是所謂的“心理張力”。“心理張力”可以使人經常處于“適度緊張”狀態(tài),從而保持積極的心態(tài)。由此可見,一個人的“心理張力”系統(tǒng),是產生“紫格尼克效應”的心理機制。
啟示:
家長了解紫格尼克效應之后,可以進行創(chuàng)造性的運用,培養(yǎng)孩子靈活的 “心理張力”。
學會執(zhí)著:吊吊孩子的胃口
孩子容易分心、注意力容易轉移,這些問題讓家長們很頭疼。但聰明的家長知道從小事入手,吊足孩子的胃口,讓孩子學會執(zhí)著。
片段一:
4歲的斌斌每晚睡覺前,總纏著媽媽給他講故事,卻不肯自己看書。這天晚上,媽媽拿了一本嶄新的故事書,給斌斌講故事。故事寫得精彩,媽媽講得生動,斌斌聽得津津有味。正當講到最精彩的時候,電話鈴響了,媽媽放下書去接電話。十多分鐘之后,媽媽回來了,發(fā)現斌斌正捧著故事書,專心致志地看呢,媽媽的臉上露出了狡黠的微笑。
片段二:
美美做事情總是三分鐘熱度,不能堅持,爸爸媽媽為此很煩惱。這天,爸爸給美美帶回來一個神秘的禮物——一只小罐子。爸爸告訴美美,小罐子里面有顆神奇的魔豆。如果美美能天天照顧它,給它澆水,等它長出來,就會發(fā)現它的秘密。美美好奇極了,就堅持每天給魔豆?jié)菜刻於既タ此遣皇前l(fā)芽了。終于有一天,小芽破土而出,美美可興奮了。她仔細看,發(fā)現小芽的莖部赫然地印著兩個字——“堅持”。美美似乎明白了點什么。
學會放手:不必完美主義
利用“心理張力”讓孩子學會執(zhí)著當然是非常好的方式,但是,決不是說“心理張力”越強越好。如果一個人的“心理張力”、“完成欲”過強,會對身心健康造成不好的影響。美國賓州大學一位心理學家研究發(fā)現,有過度“完成欲”的人,總是有著力求至上完美的性格,他們極易在工作、學習、生活中產生恐慌心理,于是反而導致能力下降,不能真正很好地完成某一任務,而且會使情緒失常甚至健康受損。所以家長在培養(yǎng)孩子執(zhí)著的同時,也要教會孩子學會放手。
有的孩子會反反復復地檢查自己的書包,因為怕忘帶東西;有的孩子用橡皮不停地擦,因為覺得自己畫得還不夠好;對于這些“心理張力”過強的孩子,家長要用寬松的態(tài)度、巧妙的方式轉移孩子的注意力,讓孩子放松下來,不必追求完美。
-
不管多累,還是家庭有多不和諧,不要把負面情緒帶給孩子不管多累,還是家里面有多不和諧不應該把負面情緒傳達給寶寶!
-
如何預防新生兒打嗝我們都知道在照顧小寶寶的時候還是應該要了解清楚,因為小寶寶在出生的時候也是非常嬌嫩的,生活中,如果是寶寶經常出現打嗝的話
-
媽媽的一言一行,會給孩子帶來這些影響在家庭中,通常都是男主外、女主外,很多孩子都是由媽媽帶大的,因此在生活中,媽媽的一言一行都會影響到孩子,形成孩子的行為習
-
孩子愛哭鬧,這些方法可以讓孩子快速“變臉”哭鬧可能是所有孩子的天性,而對于父母來說,則是令人煩惱的問題,特別是外出時,如果寶寶哭鬧,會讓父母感覺到很尷尬,其實寶寶
-
孩子叛逆亟需父母積極引導現如今,家庭里的經濟條件、物質水平大幅度提高,孩子們的生活愈加優(yōu)渥,孩子崇尚獨立、自由的性格愈加明顯。在這個階段,如果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