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寶寶不再內向的無敵秘籍
隨著寶寶的長大,他們越來越不愛說話,沒有了嬰兒時的活潑好動,寶寶2-3歲的時候,開始不愿意說話,見到陌生人更是如此。這可愁壞了爸爸媽媽們,那么到底寶寶內向膽小的原因是什么,父母該如何正確引導讓寶寶不再內向怕生呢?下面小編就來教你一些讓寶貝變得積極活潑的小秘籍。
導致寶寶內向的原因
天生氣質
有些孩子天生擅長人際互動,有些則老是擺出一副「生人勿近」的膽小模樣,孩子們面對各種刺激所展現的獨特反應方式,稱之為「氣質」。在天生氣質的9個向度當中,「趨進性」和「適應力」是檢視孩子是否為內向性格的重要觀察依據。
趨進性指的是孩子面對新事物(包含人、環境、食物)的反應,趨進性強的孩子能夠快速接受新事物,趨進性弱的孩子通常面對新事物易展現出害羞、退縮反應,甚至強烈拒絕接受。
適應力指的則是接受新事物的反應時間,有些趨進性弱但適應力強的孩子,雖然在一開始表現得較內向,但只需要短暫的適應期就能夠接受新事物;有些孩子的趨進性和適應力都不強,那么就可能需要多花費一些時間才有辦法坦然面對新事物。
環境使然
小家庭結構和少子化是造成孩子內向性格的重要因素,因往來的人際網絡較封閉,平日缺乏人際互動練習,自然在面對新刺激時容易表現出害羞、膽小的樣子。
另外,有許多雙薪家庭選擇將孩子交由長輩托育,長輩將養育重心放在生活起居的照料上,對于情感的慰藉可能給予不足,或是提供的互動刺激較少,也可能使孩子的個性變得內向;有些假日才能與父母相處的孩子,則有因長期受到忽略而缺乏安全感的現象,這也是造成內向性格的常見因素。
提到安全感建立,馬文華所長強調,經常變動環境(如:搬家、換幼兒園)和照顧者(如:更換褓姆、爸媽和祖父母反復易手照顧),也會使孩子因為依附關系無法穩定而感到不安,將造成孩子適應困難,更容易有怕生的傾向。
教養影響
有句老話說:『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生的兒子會打洞。』,照顧者的性格對孩子的表現具有極大的影響力,假設父母都是沉靜、內斂的性格,平時不愛與人打交道,孩子缺乏活潑、開朗、善于應對的模仿對象,自然無從學習落落大方的態度;但若是將天生羞怯的孩子交由個性開朗的對象照顧,經長期耳濡目染,孩子通常較易克服羞怯的人格特質。
現代人由于孩子生得少,經常對孩子過度保護、凡事代勞,結果便是剝奪了孩子學習與成長的機會,導致孩子無法建立生活自理與表達能力,在缺乏自信的情況下,接觸外界刺激時便會表現出膽小、退縮的樣子。
-
不管多累,還是家庭有多不和諧,不要把負面情緒帶給孩子不管多累,還是家里面有多不和諧不應該把負面情緒傳達給寶寶!
-
如何預防新生兒打嗝我們都知道在照顧小寶寶的時候還是應該要了解清楚,因為小寶寶在出生的時候也是非常嬌嫩的,生活中,如果是寶寶經常出現打嗝的話
-
媽媽的一言一行,會給孩子帶來這些影響在家庭中,通常都是男主外、女主外,很多孩子都是由媽媽帶大的,因此在生活中,媽媽的一言一行都會影響到孩子,形成孩子的行為習
-
孩子愛哭鬧,這些方法可以讓孩子快速“變臉”哭鬧可能是所有孩子的天性,而對于父母來說,則是令人煩惱的問題,特別是外出時,如果寶寶哭鬧,會讓父母感覺到很尷尬,其實寶寶
-
孩子叛逆亟需父母積極引導現如今,家庭里的經濟條件、物質水平大幅度提高,孩子們的生活愈加優渥,孩子崇尚獨立、自由的性格愈加明顯。在這個階段,如果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