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幼兒心理:“泛靈心理”知多少
我們都希望孩子健康的成長,我們做家長的不僅要關注孩子身體的健康,也要注意幼兒的心理健康,身心健康才是真正的健康。幼兒期有很多特殊的心理,如泛靈心理就是常見的一種。可能很多家長不太了解,那么什么是泛靈心理呢?泛靈心理給我們的教育帶來了哪些妙處呢?
“泛靈心理”知多少?
幼兒時期的“泛靈心理”,是指把所有的事物視為有生命和有意向的東西的一種傾向。在幼兒心中,一切東西都是有生命、有思想感情的活物。“泛靈心理”是幼兒發展過程中出現的一種自然現象,是不可逾越的必經階段。寶寶們所表現的“泛靈心理”行為,不能用簡單的“模仿”和“想象”解釋。
寶寶把無生命物體看作有生命、有意向的東西的認識傾向,主要表現在認識對象和解釋因果關系兩方面。隨著年齡增長,泛靈觀念的范圍逐漸縮小。瑞士兒童心理學家讓·皮亞杰在他的研究中指出“泛靈論”的實質:它產生于寶寶把事物同化于自己的活動之中,是由于內在的主觀世界和物質的宇宙尚未分化的混沌狀態的一種表現。缺乏必要的知識,對事物之間物理因果關系和邏輯關系一無所知,所以思維常是泛靈論的。
國外有些心理學家不同意皮亞杰的觀點,認為寶寶雖具有泛靈思想,但并不普遍。中國有關的研究認為,寶寶把無生命客體看作是活的和有心理的認識傾向是暫時的、不穩定的,它直接依賴于知覺或表象中所注意的對象的某一擬人特點,這是寶寶的泛靈心理,而非泛靈觀念。寶寶的思維水平決定寶寶缺乏關于“活的”的“心理”的系統化正確認識,這是3~6歲寶寶泛靈心理產生的根本原因。由對象的某一擬人特點而引起的情緒體驗,是泛靈心理產生的條件,認識和情緒體驗相互影響,相互制約,產生了泛靈心理。
“泛靈心理”有妙用
有一個時期,寶寶會把一切東西都視為有生命、有思想感情和活動能力的。因此,我們常常看到這個時期的寶寶與枕頭“談心”,與布娃娃、布熊等玩偶“講話”……寶寶的這種”泛靈心理”,對家庭教育既有積極作用又有消極作用。年輕父母應該有效利用“泛靈心理”引導寶寶。
好文推薦:
-
不管多累,還是家庭有多不和諧,不要把負面情緒帶給孩子不管多累,還是家里面有多不和諧不應該把負面情緒傳達給寶寶!
-
如何預防新生兒打嗝我們都知道在照顧小寶寶的時候還是應該要了解清楚,因為小寶寶在出生的時候也是非常嬌嫩的,生活中,如果是寶寶經常出現打嗝的話
-
媽媽的一言一行,會給孩子帶來這些影響在家庭中,通常都是男主外、女主外,很多孩子都是由媽媽帶大的,因此在生活中,媽媽的一言一行都會影響到孩子,形成孩子的行為習
-
孩子愛哭鬧,這些方法可以讓孩子快速“變臉”哭鬧可能是所有孩子的天性,而對于父母來說,則是令人煩惱的問題,特別是外出時,如果寶寶哭鬧,會讓父母感覺到很尷尬,其實寶寶
-
孩子叛逆亟需父母積極引導現如今,家庭里的經濟條件、物質水平大幅度提高,孩子們的生活愈加優渥,孩子崇尚獨立、自由的性格愈加明顯。在這個階段,如果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