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避免幼兒分離焦慮癥的出現
幼兒分離焦慮癥是怎么回事呢?生活中經常會看到孩子抱著父母不放開,一單父母離開就大哭大鬧,甚至出現情緒不穩定的情況,這就是典型的幼兒分離焦慮癥。那么幼兒分離焦慮癥有哪些危害呢?怎么才能避免幼兒分離焦慮癥呢?
分離焦慮癥表現為幼兒與親人分離時深感不安,產生明顯的焦慮情緒,多數幼兒不愿去幼兒園或拒絕上學,即使勉強進學校,也是哭哭啼啼或有掙扎。這種焦慮表現非常痛苦和傷心并造成幼兒許多重要功能的障礙或缺損。如果幼兒分離焦慮癥過分嚴重的話,則會對孩子的身體和心理產生較大的影響。美國心理學家發現,早期的分離性焦慮如果比較嚴重,會降低孩子智力活動的效果,會影響孩子將來的創造力及社會適應能力的發展,而這些能力的欠缺又直接影響孩子自信心的發展,使他們在面對一個新環境時,比別的孩子產生更大的心理恐懼和分離性焦慮。
遺傳因素、負性事件等都可能成為孩子患分離焦慮癥的病因,但親人對孩子的過分呵護、嬌慣溺愛,使其依賴性增強,獨立性差,不適應外界環境則是產生幼兒分離焦慮癥的主要原因。一旦發現分離性焦慮障礙,要立即請幼兒心理醫生及時進行心理疏導,以緩解消除患兒的焦慮癥狀。
對于寶寶出現了分離焦慮癥,媽媽應該這么做:
1、要有一段分離緩沖期:當父母需和孩子分離時,應有一段緩沖時間,讓父母和接替者之間有角色的傳遞,一方面讓接替者產生信心,另一方面可讓接替者了解你照顧孩子的方式和態度。如果接替者能充分配合,則能減少孩子面對分離時所帶來的焦慮和不適應行為。
2、有父母完整的照顧:如果父母給孩子完整的照顧,讓他對外在世界深具信心,則孩子比較樂觀,對幸福較有把握,這樣就有足夠的能力去面對分離。如果父母平日對孩子疏于照顧,他的依賴的心理沒有獲得滿足,所以當孩子面對分離,會感到害怕、悲觀,對環境的變動也比較不能適應。
3、讓孩子多和不同的人接觸:孩子對于父母和熟悉環境的依賴也會導致他對幼兒園的不良反應。父母可以創造孩子和其他人接觸的機會。到幼兒園接孩子的時候可以不馬上回家,如果孩子喜歡,可以讓他多和小朋友玩玩。回到家后,也可以讓他自由活動。
幼兒分離焦慮癥是常見的一種情況,孩子們對大人都有一種依賴的心理,如果一旦最親近的人突然離開,那么就很可能會出現幼兒分離焦慮癥,作為家長我們要安撫寶寶幼小的心靈!
-
不管多累,還是家庭有多不和諧,不要把負面情緒帶給孩子不管多累,還是家里面有多不和諧不應該把負面情緒傳達給寶寶!
-
如何預防新生兒打嗝我們都知道在照顧小寶寶的時候還是應該要了解清楚,因為小寶寶在出生的時候也是非常嬌嫩的,生活中,如果是寶寶經常出現打嗝的話
-
媽媽的一言一行,會給孩子帶來這些影響在家庭中,通常都是男主外、女主外,很多孩子都是由媽媽帶大的,因此在生活中,媽媽的一言一行都會影響到孩子,形成孩子的行為習
-
孩子愛哭鬧,這些方法可以讓孩子快速“變臉”哭鬧可能是所有孩子的天性,而對于父母來說,則是令人煩惱的問題,特別是外出時,如果寶寶哭鬧,會讓父母感覺到很尷尬,其實寶寶
-
孩子叛逆亟需父母積極引導現如今,家庭里的經濟條件、物質水平大幅度提高,孩子們的生活愈加優渥,孩子崇尚獨立、自由的性格愈加明顯。在這個階段,如果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