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個時候不妨給寶寶一個擁抱
擁抱是人與人之間的一種情感表達方式,其實并不是只有成年人需要這樣的情感表達,小寶寶們也其實也有很多時候需要爸爸和媽媽的擁有,至少在孩子下面的這六種情況下一定要及時給孩子一個擁抱。
寶寶出生前,在媽媽的子宮里,感受母體的圍繞。出生后,父母的摟抱能讓他感受到相同的親密感,有助于培養孩子的安全感。
心理學上有一個名詞———皮膚饑餓,是指小時候極少得到父母擁抱的孩子,在長大后容易形成的一種潛在的對被愛、被關心、被撫慰的渴望。當這種渴望過于強烈時,可能就會導致一種病態的情感需求。而從小能夠充分享受皮膚接觸的孩子,長大后在獲得愛的滿足、平衡情緒、擁有自信和關愛別人等方面會做得更好。另外,擁抱是一種天然的減壓良藥,美國埃默里大學發現,多擁抱孩子可以使其進入成年后更好地應對各種壓力。意大利一項研究顯示,孩子經常得到父母的擁抱,不太容易抑郁,并有信心來解決各種問題。美國心理學家赫洛德·傅斯博士則發現,擁抱能提高孩子的心理素質,讓他們變得更堅強。尤其在以下幾個時刻,孩子最需要父母的擁抱。
1.剛出生時。國外研究發現,寶寶出生1小時內,母親就應抱抱他,進行親密的肌膚接觸。這樣做可以減少寶寶的應激反應、減少哭鬧、增加睡眠,有利于嬰兒的生長發育。另一項研究顯示,出生后0~2個月就接受撫觸的兒童,智能發育指數(MDI)比不做撫觸的兒童高7.4分。
2.哭泣時。哭泣是人類的本能,其背后隱藏著復雜的情緒,可能是恐懼、受傷,也可能是饑餓、委屈等。孩子的表達能力不完善,很難讓父母及時、正確地理解其哭泣的真正原因。嬰兒哭泣時,家長要檢查孩子是否有生理需求要滿足,比如餓了、需要換尿布等。大一點的孩子哭了,父母要問清楚他們的需要。如果受了委屈,不妨蹲下身,將孩子擁入懷中,給他們安全感。
3.剛睡醒時。大人們睡醒都有“起床氣”,孩子剛睡醒時,也可能不適應,難免會產生失落感,周圍熟悉的世界也似乎變得陌生。此時,家長可以抱著寶寶四處看看,幫他們盡快擺脫剛睡醒的懵懂狀態。
4.受挫時。當嬰兒突然被巨大的聲音嚇到時、走路摔倒時,當幼兒在學習、人際交往等方面受挫時,家長的擁抱就是最好的心靈港灣,能讓幼小的心靈得到撫慰,盡快忘記剛剛發生的不愉快。如果得不到家長的及時擁抱,孩子就不得不獨自面對難以承受的壓力。久而久之,他們可能會養成冷漠、自私等不良個性。
5.面臨陌生環境時。6個月左右的寶寶開始怕生,他們對陌生人或陌生環境都可能產生抗拒心理。而即將上幼兒園的孩子,面對陌生的環境、伙伴和生活方式,更像是面對一場“劫難”。這些時刻,家長都要抱抱孩子,等他熟悉之后,再鼓勵他離開大人的懷抱。
6.與孩子分別時。現代社會流動性強,親子間難免面臨或長或短的分離。比如家長出差、過年一方要加班等,就不得不與孩子分別。從心理學角度講,分離是孩子遭遇的較為嚴重的心理危機,如果家長處理不好,孩子容易出現分離焦慮,長大后也難以信任他人。分別時,父母要給孩子一個擁抱,告訴他們爸爸媽媽不是拋棄他,只是短暫地離開,而且父母會一直想著他,愛著他。
適時的擁抱不止能給孩子帶來安全感,同時對于促進親子感情也是有很大幫助的,其實這就是需要在寶寶還無法與自己交流的時候做為家長的要能明白孩子的需求在哪里。
-
不管多累,還是家庭有多不和諧,不要把負面情緒帶給孩子不管多累,還是家里面有多不和諧不應該把負面情緒傳達給寶寶!
-
如何預防新生兒打嗝我們都知道在照顧小寶寶的時候還是應該要了解清楚,因為小寶寶在出生的時候也是非常嬌嫩的,生活中,如果是寶寶經常出現打嗝的話
-
媽媽的一言一行,會給孩子帶來這些影響在家庭中,通常都是男主外、女主外,很多孩子都是由媽媽帶大的,因此在生活中,媽媽的一言一行都會影響到孩子,形成孩子的行為習
-
孩子愛哭鬧,這些方法可以讓孩子快速“變臉”哭鬧可能是所有孩子的天性,而對于父母來說,則是令人煩惱的問題,特別是外出時,如果寶寶哭鬧,會讓父母感覺到很尷尬,其實寶寶
-
孩子叛逆亟需父母積極引導現如今,家庭里的經濟條件、物質水平大幅度提高,孩子們的生活愈加優渥,孩子崇尚獨立、自由的性格愈加明顯。在這個階段,如果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