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種家長和寶寶非語言交流的方法
說到交流,大家一定想到的是語言交流,但其實在我們生活當中還有很多的交流方法是非語言的,而這種交流方法最適宜家長與小寶寶們之間使用了,有需要的家長朋友們不妨現在就和我們一起看完此文了解一下。
如何與孩子交流?居高臨下的說教或是一廂情愿的喋喋不休?這都不可取。反而,一個肯定的眼神,一個溫馨的擁抱,甚至只是點點頭、微微笑都能勝過千言萬語。因此,家長們千萬不要吝惜你們的神態和動作,在用語言教育孩子的同時,也要輔之以熱情的、充滿愛的非語言溝通方式,讓孩子全方位地感受到家長對他的愛和鼓勵。
非語言在溝通中影響巨大
我們知道,人與人互動的目的,就是為了達到良好的溝通效果。依據研究分析,在日常的溝通中,一般人以為影響力最大的是用詞遣字(語言內容),其實僅達到7%的效果。和語言相對的非語言信息,其影響力卻高達93%,其中55%是通過眼神、表情、姿勢、手勢、動作等身體語言來表露,38%的影響力是由語氣(音調)表現出來。因此,在整個溝通中,非語言溝通就成為影響信息傳達的最重要因素。
人們在潛意識層面或刻意的意識下,憑借各種眼神、表情、姿勢、動作與聲調等身體語言,傳達出千百種可能自己都壓抑不住或自己都不甚明了的情緒化信息。所以眼神、表情、姿勢、動作與聲調等,都被歸納為非語言溝通的要素。
重視和孩子間的非語言溝通
“爸爸媽媽,如果你們愛我,就經常抱抱我;如果你們愛我,就經常親親我;如果你們愛我,就多陪陪我……”正如這首歌傳達的孩子們的簡單心思,愛,并不一定要說出口,抱抱、親親、陪陪都是孩子希望你和她溝通的方式,這便是愛的語言,一種非語言溝通方式。
一位知名的教育專家也曾說過這樣的話:“如果你會用愛的語言教育孩子,不如給孩子一個關愛的眼神;如果你會用關愛的眼神教育孩子,不如給孩子一個愛的微笑;如果你會用愛的微笑教育孩子,不如給孩子一個愛的擁抱。”教育孩子時,你除了有意識地用語言與孩子交往,還應該重視與孩子之間的非語言溝通,學會通過目光、表情、服飾、姿態等非語言行為與孩子交往。
親子交流中的那些非語言方式:
1、撫摸。滿足孩子肌膚饑渴的心理需求。
2、擁抱。給孩子更多安全感和溫暖。
3、親吻。讓孩子感受到你開心和快樂。
4、握手。傳遞你堅定的力量。
5、點頭。傳遞認可和鼓勵。
6、微笑。傳遞默許和包容。
7、眼神。表明你是默許、支持,反對。
8、表情。傳遞你內在的態度。
寶寶年齡小的時候還不會說話,或者不能很好的與父母進行交流,那么家長不妨就用上面的這八種非語言交流方法來和孩子進行交流和溝通,這樣我們才能滿足孩子更多的心理需求。
-
不管多累,還是家庭有多不和諧,不要把負面情緒帶給孩子不管多累,還是家里面有多不和諧不應該把負面情緒傳達給寶寶!
-
如何預防新生兒打嗝我們都知道在照顧小寶寶的時候還是應該要了解清楚,因為小寶寶在出生的時候也是非常嬌嫩的,生活中,如果是寶寶經常出現打嗝的話
-
媽媽的一言一行,會給孩子帶來這些影響在家庭中,通常都是男主外、女主外,很多孩子都是由媽媽帶大的,因此在生活中,媽媽的一言一行都會影響到孩子,形成孩子的行為習
-
孩子愛哭鬧,這些方法可以讓孩子快速“變臉”哭鬧可能是所有孩子的天性,而對于父母來說,則是令人煩惱的問題,特別是外出時,如果寶寶哭鬧,會讓父母感覺到很尷尬,其實寶寶
-
孩子叛逆亟需父母積極引導現如今,家庭里的經濟條件、物質水平大幅度提高,孩子們的生活愈加優渥,孩子崇尚獨立、自由的性格愈加明顯。在這個階段,如果父